数学常识:数学与对联
联中巧妙地嵌入数学名词,贴近自然,情深意切,表达 了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1953年,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在随同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出国考察的途
中,他即景生情,口吟这么一则上联:三强韩赵魏。
并向大家求对下联。这里的“三强”指的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强国, 同时又隐喻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给下联的应对带来新的难题。 在座的诸人都大伤脑筋,一时不知所对。 过了一会,只见华罗庚不慌不忙,又随口抛出一句下联:九章勾股弦
这下,使满座为之绝倒。
《九章》是我国古代一部着名的数学着作,书中首次记载 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中所夹直 角的两边“勾”“股”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弦”的平方。 同时,这里的“九章”又隐喻了代表团的另一名成员大气 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华罗庚的这副妙联,一时在楹联 界和学术界传为佳话。
16金融1BS1班 成超然
数学和诗一样,都充满了想像, 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充满 了和谐,也充满了挑战。而对联, 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数字入联,增添意境美;数字入 联,增添文学的对称美。对联与 数学联姻,就会让枯燥的数学给 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枯燥的数字经文人之手,嵌入 对联之中,就会产生意想不到 的效果,请欣赏!!!
有趣的数学题隐藏在对联中,蕴涵着一种和谐的数学美。
清乾隆五十年,朝廷为了表示国泰民安,把全国65岁以上的老
人请到京城,为他们举行一次盛大宴会。在宴会上,乾隆看见一位
老寿星,年高141岁,非常高兴,就以这位寿星的岁数为题,说出
上联,并要纪晓岚对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联:
乾隆帝的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的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数字入联,数不胜数。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举场上徇私舞
弊之风盛行,他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时,他听说主考
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赴京城再次应举。路途遥远,
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
准他补考。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上联。 秀才脱口说道: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 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上、下两联都是一道多步计算应用题,答案都是141岁。上 联的“花甲”是指60岁,“重开”就是两个60岁,“三七” 是21岁,就是60×2+3×7=141(岁)。下联的“古稀”是 指70岁,“双庆”就是两个70岁,多“一度春秋”就是多1 岁,也就是70×2+1=141(岁)。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 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我们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 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学数 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 “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惟有这样, 才能将数学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的学习来促 进自身的发展。从而使自身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面向21 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 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 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 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由着名 史学家陈寅恪出试题,其中有一题就是做对子。 他出的上联只有三个字:孙行者 考生的答卷则五花八门,有“猪八戒”、“沙和尚”等, 甚至有因极度不满破口大骂“王八蛋”的。当年对出的最好 的下联是“胡适之”。
后来楹联界评论说,最理想的下联应当是:祖冲之 姓氏“祖”对“孙”,同时又可作“祖父”对“孙子” 解释,动词“冲”对“行”,虚词“之”对“者”,对得十 分工整。而且孙行者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祖冲之则是 实有其人,实对虚,更为难得。
主考官暗暗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 他又要求秀才从十至一作下联。秀才朗声说: 十年 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 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年一定要中。主考官听罢, 连连称妙。这一年解元的桂冠,就这样被这位秀才 夺走了。
数学名词入联,这在我国古代不多见,但在现在却比较多。 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时,某班学生给老师送联祝贺, 联云: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平行直线、相交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