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方案
黄静我们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只是为教师的指导提供了一个平台,要想学生的活动能真正深入、持效地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郭元祥教授也曾经指出:“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因而,研究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有效指导策略是目前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
”
1、选题指导型
主题是活动的灵魂,帮助学生提炼主题就是帮助学生确立了研究方向。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但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停留在表面,抓不住本质,即使主题在身边,也不能被学生发现,这时,我们不能硬性规定学生研究什么,而应该根据学生问题的集中指向,经过反复讨论、协商,帮助学生提升主题,明确研究方向。
指导策略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想研究的欲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发现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源头。
指导策略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搜集调查到的材料,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可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比较、分析,发现并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在第一环节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但
是,并非每一个问题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此环节中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
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教学生学会将问题归类的方式,确定哪些问题可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确定最有价值的主题。
指导策略三: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确定活动主题
指导学生获取主题,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主题的可研究性,不能让主题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或者所研究的主题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不大;主题的可持续性,主题应该具有多次研究的价值;主题应该具有问题性、时代性、通俗性,简洁明了。
在学生初步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课题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可行的活动课题。
2、主题分解型
综合实践活动的大主题确定后,研究的大方向明确了。
但活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因此,主题还需要被具体地细化为一个个可操作的小课题。
这样的活动才能落实,才能顺利地开展。
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但教师绝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应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指导策略一:指导学生大范围感知主题,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首先教师在活动主题分解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等方式在大主题范围内熟悉主题的背景和内容,然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指导策略二:引导学生筛选、整合研究问题。
孩子提出的研究问题可能是相近的、相似的、相包含的,甚至没有价值的、不可行的。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筛选和整合。
什么样的研究问题有价值?
首先,研究内容及时反映学生生活,直接产生于学生现实生活中,学生能自主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比较有价值。
其次,研究成果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生活,引起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的问题比较有价值。
指导策略三:引导学生将研究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经过初步的筛选和整合之后,缩小或扩大了研究范围,失去或扩充了部分研究内容。
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转化”调整课题的研究范围。
什么样的课题适合学生研究呢?首先,课题的范围不宜太大。
其次,课题的活动方式要多样。
第三,学生活动的范围不宜太大。
学生活动的范围一般控制在以学校为中心、学校到家的距离为半径的范围之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主题分解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开端,是活动成功实施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提出问题、筛选和整合问题、转化问题等活动,切不可包办。
3、活动策划型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同样如此。
确定了活动主题后,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有条不紊的进行,就需要分小组制定和设计活动方案进行活动策划。
在活动策划阶段,我的指导重点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指导策略一: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方案
一般来说,活动方案的构成大致有以下几部分:活动的主题或课题是什么;研究的内容有哪些;研究的具体目的是什么;研究的方法(或方式)是什么;活动的具体过程怎样安排(活动计划);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或分工;活动成果的展现形式;活动应注意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困难)。
当然,每个课题的研究方案可以视情况而灵活制定。
这一阶段的活动策划主要是小组之内进行讨论。
在此期间,学生要进行小组分工,完成活动计划。
教师可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
为了帮助学生将活动计划做得较规范,在起始阶段,教师可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
如,提供撰写活动计划的表格。
指导策略二:引导学生将本组方案计划在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分组汇报本组的活动策划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
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帮助完善活动计划。
指导策略三:帮助学生分析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引导学生优化活动方案。
此环节在学生小组之间进行。
主要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小组的方法,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计划。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充分体现出“引导”二字,做好“引导者”的角色。
4、专题研讨型
组织学生专题研讨的目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
指导策略一:引导学生聆听,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指导策略二: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进行实地调查。
指导策略三: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展开专题讨论,得出结论。
5、方法指导型
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多样,有参观、实验、考察、设计、制作、访问、调查等。
指导策略一:教师提供可供参考的样本,让学生直观学习。
指导策略二:了解调查、访问的基本要素,明确调查、访问的基本要求及步骤。
指导策略三:教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如查阅图书的小窍门、上网的方法、如何取舍资料等。
指导策略四: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掌握几种记录的方法。
指导策略五:指导学生养成保存资料、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6、设计制作型
指导策略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生活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指导策略二:指导学生制定计划、设计方案并进行制作。
指导策略三: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各科知识来解决问题。
7、实践体验型
指导策略一: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劳动、社区服务、家庭生活等实践活动,明确活动任务,限定活动时间。
指导策略二:建立监控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指导策略三:指导学生关注过程和方法,充分挖掘活动中的探究因素。
8、中期反馈型
指导策略一:引导学生从前段活动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推动学生活动有序进行。
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开展汇报交流,具体的过程可分为:
(1)学生分组汇报活动过程
(2)教师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出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共同解决
(3)引导学生发现生成的主题,并规划下阶段活动
指导策略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阶段性反思,如问卷调查、中期总结交流会等
指导策略三:引导学生将前段活动中的收获、成果、反思等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并规划好下阶段活动。
9、成果交流型
指导策略一:指导学生采用丰富多彩、动静结合的表达形式来展示活动结果。
指导策略二:指导学生在汇报活动成果的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并及时总结、提炼技能和方法。
指导策略三:指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结果等进行整体和细节的反思,通过反思不断改进动、拓展活动。
10、总结反思型
指导策略一: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点滴收获与体会写下来与伙伴共同交流;
指导策略二:引导学生对整个活动中出现的困惑、挫折等进行全面反思;
指导策略三:引导学生共同交流、认真倾听、大胆质疑。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要成功地开展,教师的指导意义是极为重大的,对于保障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开展起着极大的作用,是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可代替的独特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