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判监督程序30页PPT

审判监督程序30页PPT

2、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和审判委员会提起 再审的对象,只能是本院的生效裁判。
3、各级人民法院提起审判监督程序重新 审判案件的次数,法律没有限制性规定。
(二)最高人民法院和各级人民法院
《刑事诉讼法》第205条第2款规定:“最高 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 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 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 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二、重新审判的法院 因提起的主体不同,可以是任何审级的法 院。包括: 1.作出生效裁判的第一审人民法院; 2.作出生效裁判的第二审人民法院; 3.提审的上级人民法院; 4.被指令再审的下级人民法院。
二、重新审判的程序
《刑事诉讼法》第206条规定:“人民法院按 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依法另行 组成合议庭。如果原来是第一审案件,应当按照 第一审程序进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可以 上诉、抗诉;如果原来是第二审案件,或是上级 人民法院提审的案件,应当依照第二审程序进行 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 定。”
三、申诉的受理和审查处理
(一)申诉的审查程序
申诉的审查程序主要是解决法院和检察院之 间对申诉案件的分工、对申诉的审查处理等问题。
首先解决申诉案件的分工问题。该问题本身 刑诉法未作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申诉人应先 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如果申诉的问题未能得到 解决,再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由人民检察院 审查处理。
三、重新审判的期限 《刑事诉讼法》第207条规定第1款规定: “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 件,应当在作出提审、再审决定之日起3个月 以内审结,需要延长期限的,不得超过6个 月。”
第2款规定,“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按照 审判监督程序审判抗诉的案件,审理期限适 用前款的规定;对需要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 审的,应当自接受抗诉之日起1个月以内作出 决定,下级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期限适用前 款规定。”
五、重新审判后的处理
1、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 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申诉或抗诉;
2、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 用法律有错误,或量刑不当的,应当该判。按照 第二审程序审理的案件,认为必须判处被告人死 刑立即执行的,直接改判后,应当报请最高人民 法院核准;
3、应当对被告人实行数罪并罚的案件,原 判决、裁定没有分别定罪量刑的,应当撤销原判 决、裁定,重新定罪量刑,并决定执行的刑罚。
(三)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检察院
《刑事诉讼法》第205条第3款规定:“最 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 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 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 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 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理由 (一)原判在认定事实上的错误
第二节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材料来源 及其审查处理
一、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材料来源
1、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 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纠正错案议案; 3、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 4、司法机关通过办案或复查案件对错案的发 现;
5、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新闻媒体 对生效裁判反映的意见。
(二)申诉人的范围 1.当事人。 2.当事人的法定代理人。 3.当事人的近亲属。
(三)申诉的理由
1.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 事实确有错误的;
2.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 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存在矛盾的;
3.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
4.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的时候,有贪 污受贿,循私舞弊、犯法裁判行为的。
1、事实不清; 2、证据不确实、充分。 (二)原判在法律适用上错误 1、适用实体法的错误; 2、适用程序法上的错误。
第四节 再审审判程序
一、重新审判的方式 (一)开庭审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再审案件 开庭审理程序的具体规定》第5条的规定, 对下列案件应当开庭审理:
1、依照第一审程序审理的;
更多精品资源请访问
docin/sanshengshiyuan doc88/sanshenglu
四、审判监督程序的任务 纠正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使判决得
到正确处理,准确有效地惩罚犯罪分子,使 无罪的人得以平反昭雪,做到实事求是,不 枉不纵。

五、审判监督程序的意义 1.体现"有错必纠"原则。 2.纠正错判的唯一途径。 3.上级司法机关监督下级司法机关的重复形式。 4.群众监督审判工作的重要渠道。
2、依照第二审程序需要对事实或证据 进行审理的;
3、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 抗诉的;
4、可能对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 加重刑罚的;
5、有其他应当开庭审理情形的。
(二)不开庭审理
依照《关于刑事再审案件开庭审理程序的具 体规定》第6条规定,下列案件可以不开庭审理:
1、原判决、裁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 分,但适用法律错误,量刑畸重的;
审判监督程序
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概述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 审判监督程序是指司法机关对确有错误的已 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依法对该案件进 行重新审判的程序。 该程序是特别程序,它不是每一个案件必经 的程序,只对已经生效但又确有错误的判决或裁 定案件适用。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特征 1、主体特定性。 2、院的广泛性。 3、程序的重复性。 4、时效的两重性。
4、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的案件,原判决、 裁定认定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清 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 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不 清,证据不足,经再审仍无法查清,证据仍不 足,不能认定原审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以证据 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判决宣告被告人 无罪。
三、审判监督程序及其它审判程序的区别 (一)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二审程序的区别:
1、审理的对象不同。 2、提起的主体不同。 3、提起的条件不同。 4、提起的期限不同。 5、审理法院级别不同。 6、适用刑罚的原则不同。
(二)审判监督程序与死刑复核程序的区别: 1、审理对象不同。 2、审理的目的不同。 3、审理的依据不同。 4、审理的法院不同。
其次要解决申诉案件的分级审查问题。分 别掌握人民法院对申诉案件的分级审查制度 和人民检察院对申诉案件的分级审查制度。 再次要把握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申 诉案件进行审查后所作的处理。
(二)申诉的期限 刑事诉讼法对申诉期限未作规定。
(三)审查处理申诉的期限 人民法院应当在决定提起再审程序后的3个
月以内作出处理决定,至迟不得超过6个月。
第三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一、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 (一)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和审判委员会
《刑事诉讼法》第205条第1款规定:“各 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 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在适 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 理。”
1、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提交讨论权和决 定权相分离。
2、1979年《刑事诉讼法》实施以前裁判的;
3、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在交通 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监狱服刑,提押到庭确 有困难的,但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人民 法院征得人民检察院同意的;
4、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原审 自诉人已经死亡,或丧失刑事责任能力的;
5、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 审,按本《具体规定》第9条第5规定,经两 次通知,人民检察院不派员出庭的。
二、申诉的法律效力和申诉的理由
(一)申诉的法律效力
《刑事诉讼法》第203条规定,当事人等提出 申诉,不能停止对原裁判的执行。
申诉和上诉不同,不论上诉的理由是否充分 或有无理由,必然引起第二审程序并使一审裁判 不能生效和执行。而申诉是当事人等在案件的诉 讼程序已经结束、人民法院的裁判已经生效并正 在执行或已执行完毕而提出请求的活动,该请求 并不意味着一经提出,审判监督程序即告开始和 原生效裁判不再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