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宋词四首

高二语文宋词四首

宋词四首【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的不同特点。

2、了解宋词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主要代表作。

3、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主要方法。

4、品味词的语言,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5、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词的意境。

6、赏析词的艺术手法。

一、导入新课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味它们的动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雨霖铃1、知识简介(1)关于柳永:柳永,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但屡试不第,就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

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喜爱。

(2)关于《雨霖铃》: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就是其中的一首。

《雨霖铃》是唐教坊名曲。

据《太真外传》载,唐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迁蜀,“上至斜谷口,属霖雨弥旬,于栈道中闻铃声,隔山相应。

上既悼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霖曲以寄恨焉”。

宋人用此曲为新声,遂为词牌名。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

此词是词人从汴京南下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之作。

2、研习内容(1)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示例: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下片写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

由此可见全词是表现一种离愁别恨。

感情基调:悲戚哀婉低沉。

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写)虚实相济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情景交融(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示例:这三句词人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

这三句词表面上写景,实际是在写情,是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凄凉的离愁(细心留意景物特点发现“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瑟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造成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为全词奠定情感基调,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3)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示例: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

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凄凉情景。

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示例: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于此,词人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只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5)解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示例:由自身推展开去,泛写此情此恨自古皆然。

离愁别恨,本已不堪,离别的时刻,又恰恰在冷落凄清的秋天,就使人倍感忧伤,从这一点来说,他又比古人、他人更不幸。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所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

那么,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示例:“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

“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

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

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这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

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7)解读“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示例:设想别后相思的景况。

此后将年复一年,孤处寡欢,心爱的人不在,纵有良辰美景,谁与为欢?纵有千种风情,可以向谁倾诉?由于心爱的人不在身边,即使良辰美景,也无心欣赏,其他平常日子,可想而知该是一种怎样的煎熬。

设想细腻,出语心酸,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绪和执着缠绵的情思,溢于言表。

3、总结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

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念奴娇·赤壁怀古1、知识简介(1)关于苏轼: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了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在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2)关于《念奴娇》:“念奴娇”,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中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本词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抱负。

2、研习内容(1)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示例:上片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

所见:大江、赤壁、乱石、惊涛所想:淘尽风流人物、涌现多少豪杰(2)下片主要写词人所思,他想到了什么?示例:下片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所慨:多情善感、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3)词的开头两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他描写“水”的诗句相比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以上各句都气象开阔,辽远雄伟,写出了江水的汪洋恣肆。

)示例:开头两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

在这里,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也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

“浪淘尽”将“大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到一起。

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4)上片没有直接写自己所仰慕的英雄人物——周瑜,而转入描绘赤壁的景观。

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示例: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

“乱石穿空”是从形态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的参差交错,写出了仰视中高山的陡峭。

“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暴烈,翻江倒海,真是一江怒涛,写出了俯视中大江的奔腾气势。

“卷起千堆雪”是从颜色的角度写的,写出了江面的壮观。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有江面到大江深处。

“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写得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的景象,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暗衬出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有何作用?示例:承上启下。

由状景到述人,由实写转虚写,自然巧妙。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孕育、塑造了风流人物。

“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6)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何深刻含意?示例: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

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

深刻含意:①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

②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