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谈中国诗同步练习题及答案谈中国诗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精髓( ) 梵文( ) 轻鸢( ) 羡妒( ) 颦蹙( ) 一蹴而就( )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
鉴签拔拨慨概溉譬劈璧辨辩辫瓣�嘹缭镣.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2)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3)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4)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静默沉默①证券公司或者散户厅就像一个舞台,开盘的时候热闹,收盘之后______,即使在行情低迷时期也一样。
②张晖没有______,他选择在论坛上发帖,揭露事实真相,还行使了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力,毫不犹豫地把执法犯法者告上了法庭。
(2)一蹴而就一挥而就①他说以前在民主革命时期(1956年以前),自己写文章是思如泉涌,________,有时甚至是站在排字房的门口,写一页,排字工人排一页。
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不可能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谈中国诗》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默存,江苏无锡人。
著名学者、文学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__________,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学术著作__________,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1.这段文字中“早熟”和“早衰”分别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作者举“梵文的《百喻经》”一例,意在说明什么?3.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4.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意。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5.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是富于暗示。
作者为什么要“换个说法”?有什么好处?6.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对爱伦•坡“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的评价?基础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精髓(suǐ)无垠(yín)荟萃(cuì) 吞言咽理(yè) B.梵文(fán) 羡妒(xiàn) 单薄(báo) 轻鸢剪掠(yuān) C.犬吠(fèi) 叫嚣(xiāo) 逍遥(yáo)一蹴而就(cù) D.颦蹙(pín) 洋溢(yì) 归宿(sù) 数见不鲜(shù) 2.下列词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居高临远卓尔不群能言善变 B.聊以慰藉斩钉截铁回长荡气 C.卧心尝胆毕恭毕敬凌风出尘 D.惊天动地义愤填膺拔木转石 3.选出标点运用有误的一项( ) A.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B.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
C.《谈中国诗》选自《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有删节。
D.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老尹的柜子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款式的打火机,每次他向别人介绍这些宝贝的时候,总是如数家珍。
B.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择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小王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鞋,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了。
D.六年未出片的林志颖最近发行新专辑《挡不住我》,为了这张专辑,他推掉了多部戏约,但他一点也不以为意,总觉得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会开心。
5.(2010吉林延边高三阶段检测)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廉价住房制度建设是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B.日前,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60号国务院令,正式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
这部六章四十条的条例,是历史上新中国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对全民健身的权利义务加以规定。
C.近年来,教育部门屡发新规,教育顽疾却毫无起色。
相反,针对新规旧律,当前中小学教育还形成了多项潜规则,2009年11月1日央视曝光了其中八个,称“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
D.黑恶势力常常以热心公益事业、注重个人修养的幌子,表面上力图与主流价值观相适应。
黎强、陈明亮、岳宁等涉黑人员在被捕前都有从事慈善活动的经历。
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
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
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
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
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
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
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
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
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
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
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
”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
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
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6.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8.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