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医学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5个)
1.医学心理学: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变量,与疾病或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和医学的分支。
2.心身疾病广义: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和躯干功能性障碍。
3.生活事件:生活中遭遇的,可扰乱心理和生理稳态的事件。
分为正性和负性生活事件。
4.人格:一个人整个的精神而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认知过程: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即信息的加工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言语等多种形态。
6.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包括内心的体验和伴随的心身变化。
7.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外部功作,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典型稳定的动态特征
8.能力: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9.意志过程:人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为达到目标而充服围难的心理过程。
10.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二、简答题(2个10分)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感觉是知觉形成的基础,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还要借助于经验。
区别: (1) 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属住。
(2)感觉为个别分析器,知觉为多个分析器。
2.认知理沦的主要观点
(1)人天生具有歪曲现实的倾向。
2)产生问题的不是事件,而是对事件的判断和解释非理性信念。
(3)通过纠正非理性信念,可以调整情绪,促进健康。
A--- C(B在箭头上,A为事件,B为认知,C为反映)
3.行为主义的观点(主要内容)
(1)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包括正常和病态行为。
(2)学习是支配行为影响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3)如果对行为学习各环节进行干预,就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预防一些疾病。
4.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具有可望性,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气质是先天的更加稳定,变化缓懂,没有好坏优劣之分。
性格有好坏优劣之分。
~联系:气质可以渲染性格,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
5 .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 情绪与生理性需要是否满足有关,情感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有关,(2)情绪是低级的,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类特有的高级体验。
(3)情绪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冲动性和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无。
~联系: (1)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情绪表达,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
(2)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有时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三、选择(10个)及填空(20个)
1.医生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诊断(2) 了解患者隐私(3)对患者进行各种检查(4)对患者医学治疗(5)死亡判定权.(6)获得劳动报酬(7从事医学研究和参与字学术交流
~义务: (1)按照社会需要(2)不计时间和报酬的工作
~医生的心理:优越感,控制欲与主宰欲,被接纳和尊重,希望医疗技术成功,防御,移情与反移情
~笔记义务:1.人道主义2.告知,3.为遇者保密,4.健康教育,5.为患者提供其他医学资源
2.病人角色适应不良
(1)角色行为缺如~不承认自己是患者,(2)冲突~多种角色冲突,(3)减退~进入患者角色后,又重新担任曾经角色(4)强化~由于某些惠者恐惧很快回到充满矛盾和挫折的现实社会角色中,已退化机制来应对现实环境【好了不出院】。
(5)异常~无法承担患病或不治之症的挫折和压力,对患者角色感到厌倦、悲观、绝望【自杀和攻击】。
3.罗杰斯~无条件积极关注来教育儿童。
4.自我实现特征,(1)准确知觉现实(2) 在人际交往中有独处需要(3)独立于环境和文化的倾向性(4)抵制适应社会现存文化,在很多行为习惯上反对常规
5.自我实现的人是否有获得成就,渴望成就的欲望。
(否)
6.与高血压关系密切的是: H型行为
7.行为科学中的行为的分类:外显行为,心理活动,内脏活动
8.他常见心理防御机制-抵消,隔离,置换作用、退行,内射
(1)否认:拒绝承认已发生的痛苦事实的存在,来减轻内心的焦虑。
(2)投射:推诿到他人身上或归于别的原因。
(3)压抑:压入潜意识中使之遗忘,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
(4)幽默:采用自嘲、说俏皮话等方式坦然应对,
(5)反向形成:在行为上来取与欲念相反的方向来表示。
(6)合理化(升华):用社会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
9.1879年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冯特,德国
10.标准化:信度,效度,常模(效度高,信度不一定高。
)
11.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
(2)人格(个性):人格的倾向性,心理特征,调控系统
12.21世纪热点: 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13.精神分析学派
特点(1)“人缘”最差,仍屹立不倒。
2) 人类思想史上三颗原子弹之一(3)影响最大的理论(4)创造、维承、发展于精神科医生。
现点,(1)驱力理论:人的本能(2)人格结构理论:自我本我超我(3)冲突,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4)生命周期与心理成熟
14.行为主义心理学
~主要内容:人的一切行为,可通过学习形成(2)学习居支配行为,是影响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3)如果对行为学习各环节进行干预,就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预防一些疾病。
~依据:(1)经典条件反射(系统脱敏)(2)操作(3内脏操作(4) 社会学习理论:注意阶段,保持阶段,行动阶段,强化~小结(1)人的行为可以被理解为成长过程中,一系列习得性任行为的结里,成人的行为特点包括许多不良的行为固定强化得到(2)疾病的发生可以理解为错误的习得性行为的结果。
(3)局限:过分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而否认先天素质和遗传。
15.马斯洛需要的层次理论(由低到高:)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16.认知心理学派
~认知:认识外界是事物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等。
~认知理论特点:多维性。
相对性,联想性,发展性,先占性,整合性
~主要内容(1人天生具有歪由现实的倾向。
(2)产生问愿的不是事件,而是对事件的判断和解释非理性情念,(3)通过纠正非理性信念,可以调整情绪,促进健康。
17.问卷:任何日都可编织的问题。
量表:经过标准化后的问卷。
18.情绪特征:冲动性,外显性,情景性
19.心境:一种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微弱而持久的基础情绪状态。
20.下丘脑是情绪和动机产生的重要脑结构。
21.意志:人白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2.需要: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是被有机体感受到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是个性倾向性的源泉。
23.性格:指态度和行为习惯(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24.应微生理反应通过3条途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5.现阶段中国处于的医患关系模式:混合式。
理想的医思关系模式:民主式
【笔记】
26,三种刺激因素对疾病发生影响最大:不愉快情绪,人际关系不协调,意外事故
27,应对分类:问题关注,情绪关注
28,应激反应途径:心理神经中介机制,心理神经分泌机制,心理免疫系统中介机制
29,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
30,焦虑种类:现实焦虑,神经症性,道德性
31,自我防御层次:精神病性,不成熟,神经症性,成熟性
32,行为分类:外显,内隐(心理活动,内脏活动)
33,心身疾病的决定因素:自身的易感性体质
34,应激行为
~代表人:塞里,系统提出和应用应激行为概念
~GAS:一般性适应综合症
~分期:警觉期,抵抗期和耐受期,衰竭期
~过程:应激原——中介因素(人格,认知,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应激反应(心理,生理,行为)——结果(健康或疾病)
35,生活时间个体影响分类:正性,负性
36,人际交往关系三原则:双赢,尊重,共情
37,医患关系类型:
~主动—被动型:父母——婴儿,家长式
~指导—合作型:父母——儿童,混合式(中国特色)
~共同参与型:成人——成人,民主式
四、论述题(1个20分)
1,自我成长(应用课本理论知识)
2,学科和将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