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峡水利工程的利弊分析学习资料

三峡水利工程的利弊分析学习资料

三峡水利工程的利弊分析
任何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的建设都有利弊的两个方面,当然长江三峡工程也不例外。

分析长江三峡工程的的利与弊有利于我们对一项水利工程的正确认识。

一、三峡工程的背景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 票弃权、25 人未按表决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决定将兴建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

三峡工程采取“一次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式,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0个区县、270多个乡镇、1500多家企业,以及3400 多万平方米的房屋。

从开始实施移民工程的1993 年到2005 年,每年平均移民近10 万人左右,累计有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

三峡工程采取“一次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于1993 年进入施工阶段,1994 年开始正式开工,1997 年大江截流成功,2003 年开始通航发电,计划至2009 年全部竣工,总工期为17 年。

坝址位于湖北宜昌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距下游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 千米,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和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下面就防洪、发电、航运来分析三峡工程的有利的几个方面。

二、三峡工程的积极作用
(一)防洪
长江中下游历来是我国洪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据历史记载。

从汉代至清末的2000 年间,长江曾发生大洪灾214 次。

进入20 世纪,1931 年和1935 年的两次大洪水,分别淹地340 万和150 万公顷,死亡人口14.5 万和14.2 万。

新中国成立以来,1954 年的特大洪水,虽采取分洪措施,仍死亡3万多人,淹没良田300 多万公顷,京广铁路有
100 天不能正常通车;1998 年长江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干流连续出现8 次洪峰,持续两个多月。

百万军民奋力抗洪,虽然保持住了长江大堤,但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600 亿元。

长江洪水的主要自然原因有一下几点:长江流经的大部分是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直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洪水均由暴雨形成;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直流同时来水,尤其是上游川江洪水也随之袭来;长江的几处河道弯曲,不利于排洪。

其次,认为原因加剧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过渡砍伐、陡坡开荒,地表覆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一方面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如将,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再加上围湖造田、你少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能力削弱,从而形成“小雨量、高水位、大洪灾”的局面。

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干流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一场南津关,处于上游山区转入中下游平原的转换位置上,控制着长江上游全部来水和来沙。

在此兴建的三峡水库具有393亿立方米库容,其中用于调节洪峰、拦蓄洪水的防洪库容为221.5 亿立方米,可以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暴雨形成的洪水,它占竟将河段洪水来量的95%以上,占武汉以上河段洪水来量的
55%~76% ,并且对整个中下游洪水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使荆江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 年一遇;如遇大于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配合分蓄洪水功能及其他防汛措施,也可以避免荆江河段干堤溃决所发生的毁灭性灾害。

同时,由于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大大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分蓄洪水造成的巨大损失。

因此,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特别巨大,这是其他防洪措施所难以替代的。

防洪的需要,成为建设三峡工程的首位目标。

二)发电
长江三峡段位于我国地势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的地带,河流落差大,多年平均流量4500 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年平均入海水量的一般,相当于8 条黄河的水量。

据全国水能资源普查成果统计,长江流域确认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共计可建电站4469 座,总装机容量为
1.97 亿千瓦,占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总量的53.4%。

而长江三峡水电站可装机容量超过2240
万千瓦,约占长江干流装机容量的28% 、长江三峡水电站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装机总容量1820 万千瓦,年发电量847 亿千瓦时,约占1996 年全国发电站的9%。

它相当于10 座大亚湾核电站,或者7 座240 万千瓦的大型火电站加上一个年产5000 万吨原煤
的巨型煤矿及相应的运输铁路。

长江流域特别是华中和华东地区,虽然经济发达,但能源供应不足。

修建三峡水电站对于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有重要意义。

按目前每千瓦时电量创造工农业产值 6 元计算,三峡电站每年可为增加5000 多亿元的产值提供电力保证。

同时,三峡工程所出的良好区位,使它与华中的输电距离仅在500 千米的范围内,与华东、广东及全国其他主要负荷地区的距离也均在1000 千米左右的经济输电范围内。

它将作为未来全国统一大电网的中心主导电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三峡工程以水电替代火电,每年可替代原煤4000万~5000 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碳
1 亿多吨,二氧化硫200 万吨,一氧化碳1 万吨,氮氧化合物37 万吨及大量废水、废渣,其
环境效益也十分显著。

(三)航运
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沟通沿海和内地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

但目前长江航运还远没有发挥其“黄金水道”应有的作用。

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川江航运条件。

水库建成后,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万吨级船队可以从上海直达重庆,从而使长江航运在未来能真正发挥其“低成本,大通量”的黄金水道作用。

这对促进东西部物资流通,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发展西南地区经济,减轻铁路运输压力等有着深远意义。

除上所述,三峡工程的兴建,还将在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三峡水库提水流往丹江口水库,再引水至华北),以及库区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三、三峡工程的不利影响
三峡工程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上。

(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

比如可以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枯水期水质;调节局地气候等。

而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主要在库区。

水库蓄水将淹没土地、耕地;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
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水库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岸发行滑坡等地质灾
害的可能性增加;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三峡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

(二)对名胜古迹的影响
长江三峡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三峡水库蓄水后,原来特有急流险滩等景观将小时,部分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被淹,有些经典虽然存在,却失去了其从前的魅力。

四、小结
总之,长江三峡工程有利有弊,但总的来看,利大于弊。

但是弊的一方面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建过程中突显出的问题,要尽量采取补救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