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部编版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分类内容单元教材分析第五单元为说明文单元,共四篇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

文章基本上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及内容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

本设计重点处理《中国石拱桥》研读说明方法和说明事物特征,通过《苏州园林》及其对应的丛书《故宫博物院》和《春游颐和园》比较阅读,学习说明顺序。

通过《蝉》《梦回繁华》和丛书中《绿色蝈蝈》与《松鼠》研读说明语言的平实性与生动性。

本单元大作文写作训练“说明要抓住特征”,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名著导读《昆虫记》。

人文主题文明的印记语文要素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语言等方面把握说明文的特征。

单元学习目标1. 抓住事物特征,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2.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学习写简单的说明文。

单元课时安排(11课时) 课型课时内容教学重点单元导读课2课时整体感知主题,全单元把握通读,熟悉内容,把握单元主题,把握说明文特征。

主题阅读课3课时中国石拱桥(精读精讲,1课时)名胜留古韵智慧创文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春游颐和园》《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1课时)自然物语(《蝉》《梦回繁华》《绿色蝈蝈》《松鼠》))(1课时)说明事物抓特征,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性。

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建筑园林的顺序。

文体特征,语言生动性,群文阅读课1课时桥梁飞架南北美名传扬古今(丛书《卢沟桥》《名桥谈往》《安济桥》《安济桥》)把握说明方法,欣赏桥之美。

以读促写课2课时说明要抓住特征(阅读《国宝——大熊猫》《蜘蛛》《绚丽的蝴蝶》)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运用所学知识学写说明文自主实践课1课时复述与转述(《我的几位老师》《胡适先生二三事》《金岳霖先生》)复述与转述的含义和区别详细复述与简单复述变换人称、时空等转述方法名著导读课2课时读昆虫史诗享精神盛宴作家生平全书的大致内容寻文化之旅赏园林古迹课型:单元导读课课时安排:2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主题——“寻文化之旅赏园林古迹”2.从说明文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方面感知说明文文体知识。

3.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单元学习内容:1.整体感知单元内容,作家作品(茅以升法布尔),文学体裁;2.通读课文,勾画字词;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思考问题:1.如何确定说明对象?2.说明顺序有哪些?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教师在黑板出示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框架,学生可以有答题方向,根据框架进行答案的整理,例如:本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的说明了事物什么特点。

4.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5.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6.了解四种语气句式的不同。

四、师生活动建议:1.学生默读单元提示部分,教师点拨提示单元主题与语文素养。

2.师生梳理说明文基础知识3.通读本单元文章,勾画、解决生字词(正字音、明字义、记字形),明确各篇课文的说明对象。

(一看文题,二抓中心,三看首位)五、课节内容安排建议:第一课时重在明确单元主题、语文素养,以及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第二课时重在说明文基础知识的梳理。

中国石拱桥课型:主题阅读课(精读精讲)课时安排:1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2.学习列数字、举例子等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3.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思考问题:1.作者抓住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主要特征来怎样进行说明的?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例句并分析其作用。

3.文章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句子有哪些?作用是什么?(结合课后“积累拓展”题四来完成)学生活动建议: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圈点勾画,明确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并理清说明顺序。

(自主思考,课堂展示,教师明确。

)2.结合课后“思考探究”题二回顾常见的说明方法,,然后再读课文勾画出相应例句,结合课文语境分析作用。

(自主思考,组内交流,课堂展示,教师点拨。

)运用了……说明方法+作用作比较:通过X与X的对比,突出强调了某种事物的某种特征,给人印象鲜明。

举例子:列举典型事例,生动具体的说明了某种事物的某种特征。

(结合课后“思考探究”题一的完成来加以强化印象)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某种事物的某种特征。

列数字:科学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某种事物的某种特征。

3.(1)结合课后“积累拓展”题四,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2)再读课文,找出其他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加以体会。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思考,组内交流,课堂展示。

说明文语言特色:准确性、严密性。

补白“句子的语气(一)”随课堂教学的开展恰当嵌入。

桥梁飞架南北美名传扬古今课型:群文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阅读内容:丛书《卢沟桥》(王少更)、《名桥谈往》(茅以升)、《安济桥》(杜德源)、《安济桥》(刘百熙)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及行文思路。

2.进一步巩固说明方法,欣赏桥之美。

思考问题:1.各篇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行文思路如何?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2.《卢沟桥》(王少更)、《名桥谈往》(茅以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桥的特征?3.《安济桥》(杜德源)、《安济桥》(刘百熙)比较异同,理解诗意,赏析桥之美。

师生活动建议:1.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析内容、理思路。

2.教师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写作顺序,感受桥之美。

(学生课堂展示,师生评价、补充、总结)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讲解三种顺序的区分方法。

1.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是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的。

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

一般以时间先后及发展阶段为序进行说明,比如写生物以繁殖生长过程为序,写事物以形成演变过程为序等。

2.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是按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的。

说明形状和构造的实物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

—是按实物的空间位置或构成部分,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等次序,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这样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以及介绍事理的说明文往往使用这种顺序。

一般按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进行说明。

名胜留古韵智慧创文明课型:主题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阅读内容:1+X(《苏州园林》,丛书《故宫博物院》《春游颐和园》《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捋清各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二、主问题:说说几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分别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三、师生活动建议:1.指导点拨学生读课文,明文意,析思路,捋条理。

2.指导点拨学生比较阅读,理清各篇文章各自的说明顺序,比较异同与作用。

3.学生自主思考,课堂展示,教师规范答题语言和思路。

自然物语课型:主题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阅读内容:X+Y(《蝉》《梦回繁华》+丛书:《绿色蝈蝈》《松鼠》)学习目标:1.析读课文,理清文章内容,了解写作对象的特征或习性。

2.了解科学小品文文体特征并体会其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主问题设置:你从几篇文章中体会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师生活动建议:1.教师指导学生分别阅读四篇课文,分析理解文章内容与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习性;2.指导学生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相关知识;3.要求学生读文批注:我从句话(段)中体会到了本文语言的特点。

4.引导学生讲四篇文章加以比照,体会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

说明要抓住特征课型:以读促写课课时安排:2课时阅读内容:《国宝——大熊猫》《蜘蛛》《绚丽的蝴蝶》学习目标:1.掌握抓住事物特征对事物进行说明的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能写出主题明确,条理清晰的说明文。

学生活动建议:1.阅读丛书《国宝——大熊猫》、《蜘蛛》、《绚丽的蝴蝶》2.学生明确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并能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3.写作训练生活中,你会接触到很多的动物。

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种,写一段说明文字,不少于500字。

【提示】1.(1)从各个角度仔细观察它的外部形态,抓住它的外在特征。

查找相关的资料,进一步的了解,做一些记录。

(2)想好从哪些方面表现它的特点,列出提纲,再动笔成文。

2.组内互评作文。

3.展示优秀习作,教师点评。

4.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记录分享展示。

复述与转述课型:自主实践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复述与转述的含义和区别。

2.区分详细复述与简单复述,重点学习简单复述。

3.掌握变换人称,转换时空等转述方法。

活动一:明确概念1.什么是复述、转述?如何区分?2.转述常用的方法有哪些?活动二:练习复述复述丛书第二册《我的几位老师》季羡林、《胡适先生二三事》梁实秋、《金岳霖先生》汪曾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复述。

活动三:练习转述转述练习根据材料进行转述训练,材料参照口语实践练习二。

小组合作,轮流扮演材料中的人物,再现事情经过。

《昆虫记》:读昆虫史诗享精神盛宴课型:名著导读课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目标:1.详细了解作家生平事迹。

2.了解全书的大致内容。

学生活动:1.制写阅读计划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生平事迹,成就。

3.研读、探究作品。

梳理文章内容,体会作品的科学理念,学习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4.汇报展示:(1)读书笔记展览。

(2)精彩片段赏析。

(3)交流读书体会。

(4)学习法布尔写作技巧,仿写一种小动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