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全新的网络经济和网络工作方式正在飞速发展。

网络时代的来临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同时也给学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如果团组织不去占领网络阵地,必将对学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如何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将网络作为我们创建工作的载体,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是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网络,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fundamentally changing people’s study, life and the way of thinking, a new network economy and network work way is developing rapidly. the network age brings to the society certain impact, but also to the students work to bring new challenge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internet, if do not go to capture network position, will gi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how to adapt to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requirements, the network as we work to create the carriers, the students, the service society service, and it should be thinking and solving the important topic.
keywords: network, students, moral, construction work
中图分类号:tn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网络德育的特点
1、开放性。

网络德育是一种真正开放式的德育,网络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它以计算机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网络连通学校、家庭、社会各个角落,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加大对德育信息的开发、充实德育内容,从互联网上查询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德育理论与实践,并努力开发本地先进的德育理念,并上网交流,建立学校、社会共享的网上德育信息资料库。

2、预见性。

网络德育的预见性可以说是现行德育无法做到的,网络仿真实验可以预报其结果,针对这一特性,德育仿真实验就可以根据某一德育内容,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设计模拟现实的德育活动,由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针对某一主题设计虚拟社区,让受教育者进入社区活动并根据活动者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导出
最终结果,这样就使受教育者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而这点现行德育就无法做到。

3、创新性。

网络是创新的产物,其创新的形式,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知过程。

网络带给青少年巨大而无形的积极因素:首先是它的信息化特征催生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

它使青少年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

其次,青少年最认同互联网的平等性。

据调查:青少年经常访问国外的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或者
探讨问题,它打破了年龄界线,为青少年形成全球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网络环境对学生的日常行动和活动的影响
网络造成相当数量的学生在业余时间里足不出户、自我封闭,沉迷在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脱节,而我们要大力推进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却无法进一步深入。

因此,如果工作不突破传统模式,就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变化。

1.网络环境对学生道德和法令意识的影响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良网络游戏的无序化致使学生道德和法令意识淡漠。

道德与法令都是一种行动规范,两者都是通过建立特定的评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约束和控制人们的行为。

一些在学生中有巨大影响力的网络游戏,由于其宣扬主题的偏差,从它们普及之日起,网游综合症、使用外挂、骗取游戏虚拟装备和钱币、黑社会帮派打斗性质的“攻城”战争和各种网恋“陷阱”就与之“行影相随”。

而这些问题都来自网游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常常很难受到法令的制裁或者道德的约束。

这些不良主题网络游戏泛滥的结果,就是将互联网变成一个充斥尔虞我诈和攻击报复的空间,并且让学生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这必然会给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蒙上阴影,给工作设置了诸多障碍。

伴跟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信息犯罪活动也频频产生,,并且日益成为困扰人们现代生活的又一社会问题。

4.网络改变了学生在的交流模式
网络导致学生之间在具体工作上的交流频率、热情程度和诚实
程度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在网上能更公开、坦白和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

学生员工在网上交流层次的扩大和机会的增加,固然也带来好的影响,他们能突破本岗位、本部门的狭隘利益,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来思考问题,并使得人际沟通和决策的质量大大提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

但是,网络的交互性和平等性特征也对工作者的权威提出挑战。

网络不仅改变了传播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传递和发布信息的方式,它强调大众的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改变了受众的概念和关于受众的理论,使人们与传媒的对话成为可能。

这样,许多学生不再轻易接受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者灌输,并且要求进行对话。

这对学生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使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网络环境下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互联网是信息的新载体,轻型井点降水它与工作是形式与内容、过程与目的的关系。

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促进人文与科技的“璧合”,将在观念、内容、方法上为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一)建设“绿色网站”,巩固主流网络阵地
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工作的核心内容。

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时代,要坚持以此为核心,对意识形态范畴的新挑战作出积极的应对。

要对学生在网络中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通过建设更多的“红色网站”,加大互联网中健康的中文信息的输出量,来引导潮水,在网络中营建一片
有归宿感的网络空间,将学生团结在团组织的四周。

这种网站应该具备趣味性和时代性,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和管理。

要把严肃的政治教育的主题,通过轻松活泼的形式加以表达,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规范道德准则,引导形成正确的互联网伦
理道德观互联网伦理道德的树立是跟着虚拟空间的呈现而产生的新要求。

应该在容身于现实伦理道德准则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道德原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和网络责任意识。

根据《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施行纲要》的有关原则规定,在网络实践活动中形成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和伦理关系,进一步形成特定的网络伦理道德体系。

使学生能在网络中明是非、辩美丑,知对错,在多元道德体系中不盲从、不从众,成为互联网中真正有道德的网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