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行星地球1.1 人类认识的宇宙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1、宇宙的概念:空间和时间的总称2、特点:A、物质性——天体: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分类: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B、运动性——天体系统:概念: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二、宇宙中的地球1、普通性——八大行星中普通的一颗A、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B、运动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2、特殊性——具备生命的条件A、稳定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辐射;安全的运行轨道——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B、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质量体积适中——适合呼吸的大气;原始海洋形成——适宜的液态水1.2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概况:形态:炽热的气体球。
成分:氢和氦。
表面温度:6000K2、太阳辐射:A、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向四周放射能量B、能量来源:太阳内部高温、高压下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A、维持地表温度,是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B、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能源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从里向外结构——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2、太阳活动:指太阳大气的变化,甚至是剧烈的变化,3、周期:11年4、主要类型:A、黑子(光球层)——强弱标志B、耀斑(色球层)——最激烈显示C、日珥(色球层)D、太阳风(日冕)5、对地球的影响:A、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B、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影响甚至中断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一、地球自转绕转中心:地轴轨道面:赤道面方向:自西向东。
极地上空俯看:北逆南顺周期:1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转360º)1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周期,日常生活所用)速度:角速度:两极为0,其余均为15º/小时线速度:两极为0,从赤道向南北两极替减二、地球公转绕转中心:太阳轨道面:黄道面(黄赤交角=23°26')方向:自西向东。
极地上空俯视北逆南顺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转360°)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季节交替周期,日常生活所用)速度:角速度:平均为1°/天线速度:平均为30公里/秒近日点快(1月初),远日点慢(7月初)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23°2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来回移动,即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D: 春分3、21A:夏至6、22B:秋分9、23C:冬至12、22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一、昼夜交替1、成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自转2、昼夜分界线:晨昏线(圈)3、表示:太阳高度昼半球>0º,夜半球<0º,晨昏线=0º4、周期:1太阳日=24小时5、意义:A、人类起居作息的基本单位B、调节地表温度,使白天不至于太热,夜晚不至于太冷,保证生物体生存发展二、地方时1、概念:把太阳在上中天定为12点而确定的时间或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2、成因:自转,偏东的地点时刻早3、计算:东早西晚,相差15°相差1小时,相差1 °,相差4分钟(使用不便)4、时区:全球分为24个时区5、区时: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共用时间6、计算:东早西晚,相差1个时区,相差1小时7、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中央经线120 °E的地方时地球上两个日期的两条界线——180°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0时所在的经线(不固定的)。
当180°经线为0时,全球同一日期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原因:地转偏向力2、规律: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赤道上不偏3、意义:气流(风向)、河流的流动、洋流的流向、导弹发射都受其影响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2、规律:A赤道:全年昼夜等长B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C北半球夏半年(春分—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D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3、计算公式:A、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B、日出时刻=12 —1/2昼长日落时刻=12 + 1/2昼长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球形形状2、规律:H=90°—I φ±ΔI(90°—纬差)A、空间分布: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递减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B、时间变化: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纬线越近,就越大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最大、冬至最小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最大、夏至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直射该纬线时最大,北半球冬至日最小,南半球夏至日最小三、四季的划分2、气候四季:北温带国家:与气候相结合,以3、4、5三个月为春季,类推四、五带的划分1、界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依据:是否有阳光直射现象、极昼极夜现象3、名称: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画图练习:画公转示意图,标注二分二至位置画北半球二分二至阳光照射图(侧视,俯视)五带划分示意图夏至日,全球达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的地区?达一年中昼长最短的地区? 江苏地区春秋分、夏至、冬至日太阳视运动图。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发生极昼的最低纬度、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一、大气的组成1、干洁空气氮——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臭氧——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受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2、水汽3、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大气的垂直分布——温度、密度、运动状况1、对流层: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替减,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2、平流层:特点:气温随高度增高,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原因: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3、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在80~500千米高空,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1、2大气的热力状况一、大气的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受太阳高度角、天气状况的影响大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较大颗粒的尘埃反射太阳光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蓝、紫光最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2、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量、二氧化碳的浓度等影响保温作用的大小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3、意义:减小了气温日较差,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但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破坏全球热量平衡。
★全球性热力环流总结~~~~~~见U2尾巴2、3 大气的运动一、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太阳辐射不均——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上升和下降)——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运用: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高空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3、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斜交4、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低气压:降水多;高气压:降水少信风带:大陆东岸多,西岸少;西风带:大陆西岸多,东岸少5、实际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向:三力作用:低压中心:从四周向中心辐合上升,(气旋)北逆南顺,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 从中心向四周辐散下沉,(反气旋)北顺南逆,多晴朗天气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一、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二、三圈环流:1、成因:高低纬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响,2、组成:低纬环流: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中纬环流: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高纬环流:极地高压——副极地低压3、表现:近地面形成7个气压带、6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原因:海陆热力差异北半球: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热低压(印度低压)分割成块状,从而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冷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分割成块状,从而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大平洋的阿留申低压和大西洋的冰岛低压南半球:海洋面积广,气压带基本上仍呈带状分布四、季风环流1、定义:随季节显著改变的大范围盛行风2、东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范围:东亚: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3、南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2、5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1、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过境时:阴雨雪、大风、降温等天气过境后: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冷锋降水在锋后2、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过境时:阴雨、连续性降水等天气过境后: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暖锋降水在锋前1、低压系统:(气旋)气流运动:从四周向中心辐合水平方向: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垂直方向:辐合上升天气状况:易成云致雨2、高压系统: (反气旋)气流运动:从中心向四周辐散水平方向: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垂直方向:辐散下沉天气状况:天气晴朗三、锋面气旋气旋的东西部气流运动方向不同,易形成锋面气旋,西部为冷锋,东部为暖锋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1、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2、气候类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点和成因(见SJ)3、世界气候类型的判定——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分三步走:A、以最热月均温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6、7、8最高——北半球;12、1、2月最高——南半球B、以温定带——以最冷月均温判断所属温度带:15°C以上——热带,0 °~15 °C——亚热带和温带海洋性气候,0 °C以下——温带和寒带C、以水定型——以年降水量确定气候类型年雨型——热雨、温海夏雨型——热草、三种季风冬雨型——地中海少雨型——热沙、温大(温沙、温草)、针、寒带小练习:1、北半球夏至日时,甲、乙、丙三地中,白昼最长的是:丙(4)若丙地位于北半球大陆西岸,应是温带海洋性气候(5)若已地位于北半球大陆东岸,应是亚热带季风气候2、第二章画图练习1.热力环流示意图(包括等压面)2.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3.北半球高空风向以及受力情况4.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及其受力情况5.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图6.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图7.东亚和南亚的季风示意图9.冷锋、暖锋示意图10.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11.北半球的锋面气旋结合图12.夏至日冬至日光照图★全球性热力环流总结~~~~~~一、全球性大气环流是指: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二、全球大气环流的形成单圈环流1、假设前提条件:①地表是均匀的②无地转偏向力③太阳直射赤道2、形成原因: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三圈环流1、假设前提条件:2、形成原因:①地表是均匀的①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②太阳直射赤道②地转偏向力3、组成: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4、表现: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全球气压带风带归纳:极地高压带是:热力型冷高压副极地低压带是:动力型低压副热带高压带是:动力型高压赤道低气压带是:热力型热低压信风带是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西风带是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注意: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