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纪简介泥盆纪(Devonian period)(鱼类的时代)泥盆纪(Devounian,符号D)是地质年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416±2.8百万年(Ma),结束于359.2±2.5Ma。
泥盆纪(Devonian):泥盆纪时期是指三亿六千万年至四亿六百万年前,也就是古生代中叶的这段期间。
可另分为三个时期-前泥盆纪时期(四亿零六百万至三亿八千七百万年前)、中泥盆纪时期(三亿八千七百万387至三亿七千四百万年前)、以及后泥盆纪时期(三亿七千四百万至三亿六千万年前)。
泥盆纪生物生活图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持续约5000万年。
“泥盆纪分为早、中、晚3个世,地层相应地分为下、中、上3个统。
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
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
早期裸蕨繁茂,中期以后,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
无脊椎动物除珊瑚、腕足类和层孔虫(Stromatoporoidea,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的一个目)等继续繁盛外,还出现了原始的菊石(Ammonites,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和昆虫。
脊椎动物中鱼类(包括甲胄鱼、盾皮鱼、总鳍鱼等)空前发展,故泥盆纪又有“鱼类时代”之称。
晚期甲胄鱼趋于绝灭,原始两栖类(迷齿类(Labyrinthodontia)(亦称坚头类)开始出现的。
名称来历“泥盆”(Devon)来自日语,是英国英格兰西南半岛上的一个郡名的日语音译(现称德文郡,Devonshire),日语中“泥”读dee,“盆”读bon,所以日本人就用汉字“泥盆”翻译英文Devon。
泥盆纪是英国地质学家塞奇威克(A.Sedgwick)和默奇森(R.I.Muchison)研究了该郡的“老红砂岩”后,于1839年命名的。
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泥盆系”,代表符号为“D”。
生物种类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
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
腕足类在泥盆纪发展迅速,志留纪开始出现的石燕贝目成为泥盆纪的重要化石。
此外,穿孔贝目、扭月贝目、无洞贝目和小嘴贝目在划分和对比泥盆纪地层中也极为重要。
泡沫型和双带型四射珊瑚相当繁盛。
早泥盆世以泡沫型为主,双带型珊瑚开始兴起;中、晚泥盆世以双带型珊瑚占主要地位。
鹦鹉螺类大大减少,菊石中的棱菊石类和海神石类繁盛起来。
正笔石类大部分绝灭,早泥盆世残存少量单笔石科的代表。
竹节石类始于奥陶纪,泥盆纪一度达到最盛,泥盆纪末期绝灭。
其中以薄壳型的塔节石类最繁盛,光壳节石类也十分重要。
牙形石演化到泥盆纪又进入一个发展高峰,这个时期以平台型分子大量出现为特征。
昆虫类化石最早也发现于泥盆纪。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
早泥盆世以无颌类为多,中、晚泥盆世盾皮鱼相当繁盛,它们已具有原始的颚,偶鳍发育,成歪形尾。
泥盆纪生物化石早泥盆世裸蕨植物较为繁盛,有少量的石松类植物,多为形态简单、个体不大的草本类型;中泥盆世裸蕨植物仍占优势,但原始的石松植物更发达,出现了原始的楔叶植物和最原始的真蕨植物;晚泥盆世到来时,裸蕨植物濒于灭亡,石松类继续繁盛,节蕨类、原始楔叶植物获得发展,新的真蕨类和种子蕨类开始出现。
泥盆系最初研究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德文郡(Devonshire),德文郡的泥盆系由海相沉积岩组成,但在威尔士、苏格兰和英格兰西部,泥盆系却是巨厚的陆相老红砂岩。
早泥盆世时,北美是一个低洼的大陆,海水甚少,阿巴拉契亚地槽在泥盆纪的大部分时间内接受了沉积。
这时期的岩石见于密西西比河谷、大湖区、加拿大西北部和阿巴拉契亚地区。
泥盆纪的地层在纽约州发育的最好,这里层序完整,化石丰富。
纽约州西部泥盆系出露于亚利桑那、科罗拉多、犹他、怀俄明、爱达荷、蒙大拿和内华达州。
大部分属于中、晚泥盆世。
泥盆系也出露于不列颠群岛、德国、法国和苏联;中国和亚洲的其他地点;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南美。
在北美,泥盆纪末以始于中泥盆的一个造山运动——阿肯特幕的高潮为标记,这次上升,伴有巨大的火山活动,隆起了从阿巴拉契亚地区经新英格兰到加拿大的沿海各省的山脉。
气候显示泥盆纪时是温暖的。
化石记录说明远至北极地区当时处于温带气候。
泥盆纪的生物以陆生植物的扩展为特征,植物从株小无叶的种到株高达十二米的树状蕨类均有。
海洋无脊椎动物异常丰富,由造礁珊瑚、海绵、棘皮动物、软体动物和众多的腕足动物组成。
三叶虫在数量上极大地减少,然而个别特大的种却可大到74 厘米长。
陆地上出现了最早的昆虫,还有些淡水蛤类和蜗牛。
脊椎动物经历了一次几乎是爆发式的发展,淡水鱼和海生鱼类都相当多,这些鱼类包括原始无颌的甲胄鱼类;有颌具甲的盾皮鱼类;以及真正的鲨鱼类。
还有与颌连结起来身长达9 米具重甲的鲨鱼状的节颈鱼类。
新的类型有肺鱼类,一种既有腮,也发育着肺作为辅助呼吸器官的原始类型,这类鱼的某些代表今天仍然活着,形成用腮呼吸的鱼类和用肺呼吸空气的两栖动物间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它不但将漂浮囊改变成原始肺,而且这些鱼的某些进化到成对的阔鳍状的鳍状肢,使其能够在水面上生活一个短时期,同时有能在陆地上的有限的运动能力。
鉴于脊椎动物的空前演化,泥盆纪曾被称为鱼类时代。
最重要的是显示出从总鳍类演化而来的原始爬行动物——四足类(四足脊椎动物)的出现。
泥盆系的有些岩石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阿巴拉契亚地区产玻璃砂,在安大略、纽约、俄亥俄和印第安纳产建筑石料,而北美的许多地方产石油和天然气。
捷克克伦克志留系与泥盆系地层剖面生物进化意义泥盆纪是地球生物界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由海洋向陆地大规模进军是这一时期最突出、最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
首先,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各种鱼类空前繁盛,有颌类、甲胄鱼数量和种类增多,现代鱼类——硬骨鱼开始发展。
因此,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
在泥盆纪晚期,由鱼类进化而来的两栖类登上陆地,标志着脊椎动物开始了脱离水体并最终征服陆地的演化历程。
其次,陆生植物裸蕨在陆地上完全站稳了脚根,并且,它们的三支后代石松类、楔叶类和真蕨类开始大发展,到泥盆晚期,出现了许多这类植物构成的成片森林,大地真正地披上了绿装。
植物的成功登陆,使荒漠的大陆变成绿洲,标志着植物的发展在泥盆纪进入了新的阶段。
另外,泥盆纪中晚期的陆地上还出现了最早的裸子植物,但直到二叠纪晚期它们才成为陆地植物的主角。
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古地理图泥盆纪时,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
古生代早期极为繁盛的三叶虫只剩下少数代表;奥陶纪和志留纪非常繁荣的笔石仅剩下少量的单笔石和树笔石类;菊石正逐渐取代鹦鹉螺类成为软体动物中的主要类群。
腕足动物和珊瑚动物有进一步发展,但种类与奥陶纪和志留纪有所不同,这一时期的腕足动物主要以石燕类为主,而珊瑚则以床板珊瑚和四射珊瑚为主。
沉积地层泥盆纪的沉积物分布于世界各地,其沉积总量比古生代其他各系都大。
沉积地层一般划分为老红砂岩相、莱茵相和海西相,分别代表大陆环境、近岸和远岸的海相环境。
不同盆地沉积模式各异。
以德国-比利时盆地为代表的岩相,早泥盆世多为近滨、前滨碎屑岩相,中、晚泥盆世发育陆棚碎屑岩相、台地碳酸盐岩相、盆地泥质岩相和水下隆起碳酸盐岩相。
华南与西欧类似,差异在于泥盆纪中、晚期台地内部广布以浮游相硅质-泥质、碳酸盐岩沉积,形成台、盆交错的古地理格局。
北美东部则相反,早、中泥盆世为较浅水碳酸岩分布,而晚泥盆世全为,较深水的黑页岩与三角洲相卡斯基尔穿插沉积。
准噶尔-兴安褶皱带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地槽区以岛弧型火山碎屑沉积为主。
属于泥盆纪的特殊岩石类型有:①沿老红古陆分布的老红砂岩;②发育在加拿大、乌拉尔、比利时和华南的礁灰岩;③广布于北美台地的黑色页岩;④华南地区含锰硅质岩以及早泥盆世初期的笔石页岩等。
由于命名地区德文郡的地层构造复杂、层序不清、局部变质。
故传统上一般以莱茵地区和阿登地区的为国际泥盆系分类标准,划分为3个统7个阶。
由于加里东运动的影响,许多地区泥盆系不整合于志留系之上。
捷克波希米亚地区具有整合的志留-泥盆系界线剖面,泥盆系底界以等宽单笔石(Monograptusuniformisuniformis)的出现为标志(见彩图[捷克布拉格附近克伦克志留系与泥盆系地层剖面(虚线处为地层界线位置)]).布拉格附近克伦克剖面第20层被确定为志留-泥盆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
泥盆-石炭系界线定义为凹沟管牙形石(Siphonodellasulcata)的首次出现,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建立在法国南部地区的拉塞雷。
世界各主要地区泥盆系划分情况见表[世界主要地区泥盆系划分简表]。
中国的泥盆系在北方主要分布于天山、兴安岭、准噶尔、内蒙古草原等区,以地槽型火山碎屑沉积为主。
中朝地块和塔里木地块大部为剥蚀区,仅局部发育陆相红色碎屑沉积,华南泥盆系最为发育,具有多种沉积类型,以地台型浅海和滨海沉积为主。
碳酸盐台地占据大部分,其间为纵横交错的海盆切割。
沿江南古陆南缘则发育宽广的近岸型碎屑-碳酸盐岩沉积。
西南区沉积比较复杂,发育有火山岩且部分变质。
秦岭-龙门山区沉积状况近似华南区。
泥盆系内部除宁夏运动见于祁连山外,尚未发现造山运动。
中泥盆世中期的造陆运动十分显著,席卷整个华南区。
古地理泥盆纪古地理的基本格架主要由冈瓦纳大陆、劳亚大陆及其间的古地中海和古太平洋组成(见图[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古地理图])。
冈瓦纳古陆是最完整、最大的古陆,包括已知大陆壳的一半以上,围绕南极地区分布。
由现在的非洲、阿拉伯半岛、马达加斯加、南美、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南极和可能的南欧、土耳其、阿富、伊朗、中国西藏等组成。
劳亚大陆的西部,由劳伦古陆和波罗的古陆构成超大陆,亦称欧美联合大陆。
劳伦古陆以北美地台为主体,加上苏格兰、部分的爱尔兰。
波罗的古陆主要包括乌拉尔以西的俄罗斯地台、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欧美联合大陆的陆相沉积含有近似的非海相和淡水的鱼化石、植物化石。
欧美联合大陆以东为一些分散的大型陆块或小型至微型陆地群组成,其中,以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华北和华南古陆较大。
后者的位置接近赤道附近和北半球中纬带。
西伯利亚则处于高纬带。
泥盆纪时的海水覆盖面积约占地球的85%,其分布特点包括广阔的构成北半球的古太平洋,位于冈瓦纳古陆以北的古地中海和各陆块之间狭窄的陆间海,以及大陆之上的陆表海。
P.H.赫克尔和B.J.维茨克(1979)提出的海洋循环模式,认为由于地球自转,陆地阻隔的原因,强海流发育于大洋的西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