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初中美术欣赏课
美术课程中“七——九年级”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明确了欣赏课的目标: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的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以上所述,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重要的显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
由于欣赏课一般都安排在开学第一节课,所以不理想的教学效果,常令我感到沮丧。
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很难长久保持,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而且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为改变这一状况,我曾做过一些尝试,让学生从要欣赏的作品中找出自己喜欢的画欣赏,然后表达喜欢它的原因,简单地分析其优点。
这种方法开始确实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但同时又出现学生表述随意性强、杂乱无章等问题,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怎样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好,使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提高,带着这个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要上好美术欣赏课,让学生的审美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必须丰富欣赏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引导,调动学生的欣赏兴趣。
例如,在上工艺美术欣赏课时,教材中的工艺品作品很多都是我
们没有看见过的,了解甚少,根据这种情况,我就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与书中不同的容易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如:生动活泼的塑料面具、带图案的座垫、靠背,本地泥塑作品等等。
我发现当学生传阅这些美丽的工艺品时,都抵制不住惊叹的目光,他们兴致盎然
地审视它,触摸它,感觉它,一节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欣赏课,就这
样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和关注下开始了。
这说明,在学生活动中,学生遇到简单,容易生动有趣的内容时,容易产生兴趣,但当遇
到复杂、枯燥的内容时,就要靠教师激发他们的兴趣,支持学生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和难度较大的是让学生领略中国古代
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面貌和意境都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
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尤其是现代自我意识较强学生,它们之间更是
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为此,我让学生从体会古诗意境入手,去体会古代山水画意境。
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比理解山水画意境容易得多,而且中国古代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密切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例如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与北宋山水画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作者都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
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所以称为“无我之境”。
画家的情感和艺术个性在画中表现,通
过诗与画的对比和联系,同学们的兴趣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欣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要对作品主题、思想、学习、领会。
教师要把欣赏重点放在哪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加深学生对名人名作的印象,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
欣赏时注重情感交替,把凭借兴趣欣赏和意志努力过程相交替。
在教学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
八年级课本中坡堤切利《春》,我一改教师的身份,学生作为小老师,说说自己观察到和想到的,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学生在新颖的课堂形式中积极性得以提高,并产生竞争意识。
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欣赏。
到一定程度,调节兴趣,再补充总结,增加一定的文化含量,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美术的兴趣。
经过对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实践经验,我认为上好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审美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必须丰富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用丰富多样的教法方法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性地欣赏培养学生以自己的眼睛看作品,看世界。
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创造思维,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目标,力求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及融合,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