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科学文化比较

中西方科学文化比较

中西方科学文化比较
摘要:
“李约瑟难题”引发的中西文化差异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影响中国科学发生、发展的因素是众多的、并且复杂的。

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集中地表现为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根源在于两个地域中的人们在实践方式上的不同。

通过对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对我们的启示无疑是巨大的,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发展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我们的贡献。

序言:
人类已跨入21世纪,建立在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正在逐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我们的时代无愧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时代。

不仅人们的物质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理性科学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而且,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等也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回顾近代几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人们发现科学技术不仅依赖于社会经济其它因素的发展,而且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些失败经历在这几百年里反复重演,所以正确认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理解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条件,对确立当代科学技术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西方科学文化发展的历史
(一)中国科学文化的历史发展
1.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

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

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为纵线,世纪年代作为横线,制作了一幅科技发展的示意图,它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以前4000年,还是近50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事实上一点没有退步”;而是“一
直在稳缓地前进”。

2. 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实用性的色彩。

秦统一我国后,出现了“焚书坑儒”事件,“所不去者,医药、卜巫、种树之类”,意思是那些有实用价值的书要保留,也就是说科技的实用性还是受到重视的。

汉承秦制,这部分科技遗产当然会被继承。

由于封建社会绵延2000多年,中国科技在秦汉时期形成的这种特色,也就被进一步固定化,几乎成为一种前后继承的固有模式。

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强调内心的修炼,“内圣外王,成己成物”,由内向外。

其基本精神,是注重现世的人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关注外在的上帝鬼神之类的东西。

也就是说,中国儒家把大同社会的理想最后落实到每个人的修身养性的工夫之上。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决定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

从事实出发.而西方归纳推理,演绎推导.在经验和知识层面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并整体判断。

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的过程。

老子提出“体道”说。

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

“四大发明”由中国发明。

却由西方发扬光大。

这也是李约瑟难题中,为什么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发展的原因。

中国向内思维,不对事物进行履化分析。

把一切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西方科学文化的历史发展
从公元前600 年至公元500 年的古希腊时期,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工具、设备的机械化。

例如,滑轮、齿轮、羊头撞锤、活动甲板、升降机、“鼠笼轮”、投射器和驽炮等机械设备,这是由于水利、建筑、冶金、采矿和军事活动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在这个时期, 自然科学研究活动在古希腊开始出现并得到一定的发展, 特别是数学、力学和天文学。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的需要决定的。

但是科学和技术这两种文化形态却互不相关、互不影响。

从公元500 年至1500 年的中世纪,在西方科学与技术又开始了分离。

在这个时期,由于欧洲各国奉行一种“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对科学的发展起着窒息的作用,故科学在这个阶段中几乎是停滞不前的。

而技术则不然,技术只与工匠们有关,而工匠的工作是不受那种落后的自然观的制约的,因此技术在中世纪仍在继续地发展。

到1500 年,造纸、纺织、钟表制造、磨坊、染色、冶金、酿酒、眼镜制造、气枪、印刷等技术已在西方出现,并有一定的发展。

公元1500 年到1750 年,科学与技术在“职业”上进一步分道扬镳,但在“解决技术问题”上却开始合作。

于是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经验技术的新的技术,学术界称之为“科学的技术”。

文艺复兴之后, 在西方科学开始制度化,科学理论得到迅速发展。

在这个时期, 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由科学家承担, 而技术则是由工匠、技师和工程师们承担。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 科学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与此同时出现了企业兴办“工业研究实验室”的现象。

在这个时期, 技术进步主要是与这种对工业的“研究与开发”有关的。

二、对中国科学发展在明清之际落后于西方的认识
现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其中关于落后的起始时间许多人认为始于明清之际,中间有二百年左右的过度期。

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在宋元时期,科学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数学和三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也是当时世界科学技术的最高峰。

宋元时期对应的历史时间段是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而这个时间段对应西方欧洲的却是黑暗的中世纪。

1、欧洲中世纪简况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 历史学通常把西罗马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千年称为中世纪,而科学史稍有不同,一般是指古希腊罗马文明结束到欧洲文艺复兴这一千年的时期,大约是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

众所周知在这一时期,欧洲科学由于遭到基督教神学的压制和迫害沦为神学的婢女,任何揭示自然奥秘的科学思想只要不符合宗教教义都会被斥为异端学说而遭到镇压。

尤其是当基督教被立为国教以后,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垄断了整个精神生活。

教会这种一教遮天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必然会敌视、压制以对自然的自由探索为己任的科学。

其中最突出的证据就是藏书达70万册,珍藏着人类古代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世界第一大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曾两度遭到基督教徒的焚毁。

直到11世纪十字军东征发现了古希腊文明以后,情况才有所改变。

在这种环境下,科学知识难有生根发芽的土壤,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当然阻力重重,停滞不前。

(2)对在中世纪时期中国科技领先的思考
由于欧洲在中世纪特殊的社会环境,科学技术不可能在这时期有大的发展,出现倒退也是不足为怪的。

相形之下,中国在从秦朝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之后,一直到明清之前,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基本上都是平稳渡过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没有太大的转折和变化,科学技术的生存环境相对宽松,统治阶级对科学技术至少还没有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如果在某一朝代君主贤明,政策得当,科学技术还会出现蓬勃发展之势。

如中国的汉唐及宋元时期就是例证。

如此说来,中国从汉唐以来长达近千年领先世界是有一定社会原因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制度无不有关.也就是说在中世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还是能适应科技发展的,从而出现了唐宋时期科技发达的史实;而欧洲此时却一蹶不振,进入昏睡状态。

由于欧洲的停顿才显示出中国科技的一枝独秀。

而我们的古人此时如果能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相对意义上的独领风骚,是一种占天时之利而领先的话,那么他们也许会冷静分析,在这种没有竞争对手的领先背后,是否还潜藏着制约科学发展的不利因素?也就不至于那样盲目乐观,以“泱泱大国舍我其谁”的态度而自居。

这种夜郎自大、目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使中国从宋朝以后忽视科技的研究和发展,不思进取,满于现状。

如果当时有人把中西科技作个比较,分析他们各自的优缺点,能认识到西方科技有哪些潜在的优点,中国科技还存在哪些不足,那么中国近代科技史就有可能改写了。

结束语:
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既是一个谜,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可能存在单一的终极原因。

如果从科学自身去找原因,可能会最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如果把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那么古代中西科学特点的差异就是内因;如果把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分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那么中西科学特征的差异就是主因,科学自身的缺陷和封建统治阶的不予重视是形成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根源,而科学的缺陷主要集中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上,逻辑理论思维的欠缺是古代中国科学的制约因素。

本文只从中西科学特点的差异探究这一难题,意在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对一个民族和地域的科学发展意义重大,希望有关部门能以之为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