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摘要:近年来出现了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危害。
手机依赖症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其中内因是大学生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从众心理、心理诉求、特殊的人格特质和不稳定的情绪四个方面。
因此,学校、教师、学生自身三方面要形成合力,使大学生克服手机依赖心理,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手机依赖症;大学生;心理信息化时代,手机凭借其小巧、便携、无线移动等特点和不断完善的上网、阅读、音乐、游戏等功能,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通讯和娱乐工具。
近年来,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逐年攀升,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手机依赖率为17.0%[1]~26.1%[2],一些大学生患上了被心理专家定义为“手机依赖症”的心理疾病,并且已经影响到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亟需研究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危害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依赖综合症、手机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
”[3]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郑毅主任认为,“手机依赖症表现为对手机过分依赖”[4],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
”[4]目前,上述症状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多方面体现,据对广州市8所高校的6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43.3%的学生曾因为发过多短信导致手指酸软不灵活,有35.8%的学生曾因为打太久电话导致耳朵嗡嗡作响,有41.4%的学生曾因为手机而影响睡眠,有23.5%的学生曾因为使用手机导致头晕头痛。
”[2]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过分依赖手机,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
第一,心理危害。
过分依赖电话和短信,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弱化,不知怎样面对面地与他人沟通交流,甚至出现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障碍疾病。
过度依赖手机上网、手机电子书、手机词典等渠道获取信息和知识,导致大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使大学生丧失自主性,影响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第二,生理危害。
长时间使用手机,手机电磁波以及躯体固定、机械、重复的活动,会引起身体不同部位的不适。
长期依赖手机,心里过分焦虑紧张,则导致出现手脚发麻、头晕、心悸、出汗等不适症状。
第三,学业危害。
对手机过分依赖,电话、短信不断,使大学生的整块学习时间“碎片化”,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分析第一,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受到他人或社会群体的一致性影响或压力时,自己的认知或行为遵从于公众舆论或群体大多数人,甚至出现违背自己意愿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朝夕相处,群体内部具有足够的同一性和吸引力,再加上大学生年龄段的特点,个体独立性较差、自制力弱,对群体有较强的依赖性和归属感。
因此,在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从众现象比较普遍。
“别人有,我也要有”、“别人玩,我也要玩”的心理,导致一些大学生购买和使用手机的初衷并不一定是自己真的需要,而是看到同学都买了、都用了,便认为自己也有这种“需要”,自己也购买并使用手机,才能和大多数同学保持一致。
第二,心理诉求的需要。
一方面,使用手机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社交需求。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通过手机通话、发送短信,随时随地与社会网络中的其他人取得联系,获取社会资本,满足社交需求。
一般说来,手机上存储的号码越多,每天使用的时间越长,说明社交网络就越大,获取的社会资本也就越多,导致对手机的依赖也就越深。
另一方面,借助手机包含的丰富的附加功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需求。
手机不仅拥有通话和发送短信的基本功能,还包含手机上网、音乐、游戏、电子字典等功能。
处在黄金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手机丰富强大的功能、满载的信息、方便快捷地传递,无不吸引着大学生的使用。
第三,人格特质的差异。
有研究发现,“粘液—抑郁质的大学生每月发送手机短信的条数最少,相对而言,胆汁质的大学生每月发送的短信条数最多;而在手机使用时间方面,粘液—抑郁质的大学生使用时间最少,胆汁质的大学生使用的最多。
”[5]根据艾森克人格理论,胆汁质类型的人,脾气急躁,情绪冲动和难以控制。
因此,胆汁质的大学生有许多朋友,需要与人交谈,所以经常使用手机,将自己知道和发生的事情与同学分享。
他们还经常关注别人的信息,如果手机不在身边或一段时间没留意手机,便会觉得不安。
而粘液—抑郁质的人,安静稳定,反应迟缓和情绪不易外露。
这种气质类型的大学生,不爱社交,喜欢把心事藏在心里,而不愿意找别人倾诉,也不关注别人的事情,因此不太使用手机,对手机的依赖性较低。
第四,不良情绪的排遣。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缺乏生活的磨砺,心理尚不成熟,性格比较脆弱,情绪波动性也很大。
据有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显示,“心烦意乱、感到不适、产生幻觉、焦虑暴躁、悄悄查看、拇指酸痛与情绪稳定性都呈正相关。
”[6]因此,情绪不稳定的大学生对没有电话或短信的刺激反应更强烈,表现出种种不适症状:心烦意乱、焦虑急躁,甚至出现幻听。
而情绪稳定的大学生由于有较强的自控能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因此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较不明显。
此外,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部分大学生学习压力大,产生厌学情绪或无聊感后,需要通过手机短信和上网来排遣,一旦手机没电或来电频率突然降低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
三、防治手机依赖症的四个对策第一,建立良好的群体氛围,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
群体氛围是影响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创建团结向上的集体,形成良好的群体氛围,发挥群体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
学校应重视手机依赖症的危害,通过开展相关讲座、宣传等活动,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手机使用观,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手机,使学生认识到手机和固定电话并无实质差别,让手机回归通讯的基本功能。
班级也要形成合理、适度使用手机的风尚,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因素,克服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使手机依赖、手机攀比等不良风气在学生中缺乏生存的土壤。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不盲从他人。
学校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对于盲目依赖手机、荒废学业的现象,要敢于批评和抵制。
第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有序的和谐校园环境。
一方面,学校组织歌手大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等学生感兴趣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还可以满足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
另一方面,学校设置校园人文大讲堂、社团文化节、学生科技大赛等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对信息和知识渴求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形成优良的学风。
通过上述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过分依赖手机的学生参与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影响,从而在活动中重建自己的社会交往圈,消除孤独感和失落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第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调控学生的不良情绪。
高校教育者应把握大学生心理尚不成熟,情绪波动性大的特点,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宣泄。
合理宣泄是保持心态平衡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部分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产生厌学情绪或无聊感后,通过手机短信和上网进行排遣,同时,由于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感到不公平等原因,也使得有的学生牢骚满腹,需要通过手机沟通来得到精神安慰,上述情况都可能形成手机依赖,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因此,为克服手机依赖,高校教育者应给予学生合理宣泄的机会,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到恰当释放,进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改变手机依赖心理。
第四,采用科学的方法,鼓励大学生自我教育。
解决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积极配合。
首先,大学生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正视手机在生活中的正确位置,摆脱盲目依赖,保持健康心理。
其次,合理制定手机使用规范,除了日常必不可少的使用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使用,用坚强的意志去抵制手机所带来的诱惑力。
再次,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训练自己沟通的技巧,适当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看书、在校园内散步、郊游等,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
最后,如果对手机依赖过于严重,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以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综上所述,手机依赖症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造成了很大危害。
因此,学校、教师、学生自身三方面要形成合力,通过建立良好的群体氛围、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使大学生克服手机依赖心理,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邹云飞,邹云青,姚应水.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症的横断面调查[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1).[2]黄时华,余丹.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0,24,(3).[3]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症[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38-139.[4]王纯.关注手机依赖综合征[N].健康时报,2005-01-27.[5]黄靖茵,刘江美,胡燕红,张珊,陈瑜.广东省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情况及其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5).[6]秦曙.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