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业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业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业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及其发展作业题:1、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总体评价:“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如是说。

积极方面:。

①五四文学革命的最大功劳是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文学的统治地位,初步建立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和白话形式的新文学,从而确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方向。

②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力地配合和推动了当时政治思想战线上的革命,成为反帝反封建阵线的一支生力军。

③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伟大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中国文学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文学革命”,对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一定作用。

但这些文学革命(或改良)大都局限于文体、语言形式的革新、改良,对整个封建文学的殿堂无有丝毫的动摇。

五四文学革命的划时代意义,全新的内容和形式,对旧文学的前所未有的批判,使得新文学与旧文学彻底划开了界线。

消极方面:五四文学革命由于受到时代和历史的限制,明显存在二方面的局限与不足:其一,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参与者尚未获得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探讨解决实际问题中,往往表现出复杂的思想倾向。

可以从前述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文学革命主张中看到,他们在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时有形而上学的,唯心的认识问题的态度。

其二,作为一场运动,主要还是集中于大中城市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范围里,尚未普及到广大工农群众中。

这种现象受到历史条件限制,不是很明显。

2、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简述。

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2) 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最主要的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过革新由沈雁冰接编後由郑振铎等人相继主编的《小说月报》,此外还陆续出刊了《文学旬刊》(《文学旬刊》。

还出版了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为主同时也注重本国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

(3)文学研究会奉行的原则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

”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方面采取了一致的态度﹐不仅反对旧礼教﹐也反对旧文学﹐但会员们在建设新文学的具体主张上意见并不一致。

(4)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继《新青年》之后﹐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于材料上最注重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

由于当时的时代限制和理论局限﹐他们分不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界限﹐理论主张中常夹杂著自然主义的成分。

创造社:(1)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

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2)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

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3)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

第二章鲁迅(上)作业题:1、鲁迅小说中如何描写知识分子形象、农民形象?答:(1)在鲁迅先生塑造的众多鲜明而活现的人物形象中,知识分子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心灵感触的震动,同时还伴随着几缕幽幽的伤感和几分莫名的怨恨。

也正应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型: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

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

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希望大家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

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2)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农民形象,如《故乡》中善良的闰土,《药》中的华老栓,夏瑜的母亲,以及《明天》里的单四嫂子,《阿Q正传》中的阿Q 等等,他们的思想观念、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反映了中国现代农村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鲁迅在憎恶并揭露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同时,对广大农民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更为他们的愚昧、麻木、不为抗争而愤恨。

总结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愚昧、麻木。

代表人物是闰土、华老栓第二种:思想守旧、安于现状。

代表人物《风波》中的七斤第三种:无反抗精神和叛逆精神。

代表人物是单四嫂子和祥林嫂。

2、《野草》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答:思想内容:《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以抒写内心、解剖心灵为主要特色,也有部分针砭现实之作。

写作《野草》的1924年~1926年,是鲁迅的“荷戟独彷徨”时期,因此,《野草》的思想既有深深的彷徨、苦闷、孤独、寂寞情绪,又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精神、追求精神、牺牲精神。

代表作如《秋夜》、《这样的战士》、《影的告别》、《希望》艺术特色:《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诗集,在先生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它只占很少的篇幅。

可就是这部收入了二十三篇作品的小集子在我国现代文学史(尤其是散文诗史)上却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可以说它是一颗璀璨闪亮的明珠、一朵芳香浓郁的奇葩,是开辟现代散文诗“新纪元”的一座丰碑,其艺术特色是很突出的。

第一、优美精炼的语言特色。

主要体现为语言高度凝练且极具美感,最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音乐性。

(具体说明)第二、大量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举例说明)第三、在抒情风格上,形成了民族化抒情散文诗的鲜明特色。

《野草》是鲁迅先生在借鉴别人的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它博采众长,撷取异域果汁,经过自己的精心构造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第三章郭沫若作业题:1、《女神》的时代精神。

答:(1)反抗精神。

表现为强烈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的反抗精神。

诗中的“我”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者。

(2)爱国主义精神。

《炉中煤》以煤自喻,表示甘愿为祖国贡献出全部的光和热;《棠棣之花》、《凤凰涅盘》、《女神之再生》等作品都是以自我献身的形式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进取精神。

这是在感受了新的革命世纪到来的气息所产生的不可抑止的欢欣情绪,也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表现。

第四章本时期其他作家创作(一)作业题:1、冰心问题小说的时代特色。

答:在众多的“问题小说”中 , 冰心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

她不仅一以贯之地以现实精神关注社会问题 , 而且那种进入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主体意识 , 让她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 , 冰心作品中所蕴涵的基督博爱精神 , 从某个层面补足了当时人们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一种偏颇。

2、朱自清散文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答:内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阿河》、《白采》、《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代表着朱自清散文的风格和特色。

艺术特点:(1)“真挚朴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朱自清为人正直、淳朴,他的文章也散发出率真的气息。

朱自清有许多记人记事的作品,大多写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这些平凡无奇的小事在朱自清朴实无华的笔下真实感人,催人泪下。

比如,《背影》。

(2)“细腻清秀,情致盎然”是朱自清散文的另一个特点,主要表现在他的描写文中。

朱自清对景物观察细致,描写入微,而且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情感和景物交织揉合在一起,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心灵的共鸣。

如《荷塘月色》(3)1927年大革命失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恶化。

他的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很大的转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有关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而转向了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

这些杂文高扬着战斗的旗帜,反抗压迫,追求民主,冷峻论世,标志着朱自清散文创作进入了新阶段。

如《论吃饭》。

3、叶圣陶小说的艺术特色答:(1)现实主义创作。

叶圣陶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

细密的观察、客观的写实,亦庄亦谐、庄谐结合的笔法,平实朴素、凝练精粹的文学语言,客观、冷静地谛视人生,细密、精确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生活,是叶圣陶艺术风格最突出的特点。

(2)重视细节的描写,使细节描写在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细节传神状物如此生动真实,是与作者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现象反复深入地观察琢磨分不开的,叶圣陶丰富的生活体验为他细节描写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3)庄严、严重与轻快、幽默兼而有之,并能使两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熔铸于自己的创作中,使自己的作品亦庄亦谐、庄谐结合,这是叶圣陶艺术手法的另一个特色。

(4)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凿、不做作的朴素美。

他很少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词藻语汇,即使在“五四”前后“全盘西化”的浪潮里,他的作品也很难发现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欧化句子。

他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

在遣词造句上,他一贯简短利落、准确贴切,精炼纯粹,达到了以少胜多、一语传神的极富表现力的境地。

第五章本时期其他作家的创作(二)作业题:1、郁达夫小说的思想意义。

答:(1)郁达夫的忧郁感伤几乎贯穿在他的整个小说创作过程中,他那根纤弱的神经上鸣奏出的压抑的调子,无论在他前期或后期的作品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回响。

郁达夫写文章不像其他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作纯客观的透视,而重在表现自我,长于主观抒情。

因此深留在他内心的伤楚必然反映在文章上。

(2)因此有人说郁达夫是“颓废派”、“厌世家”、“时代落伍者”、“堕落的享乐主义者”未免有失根据。

其人其文风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自然与社会所造成的,虽然使人感伤却得到了一代青年的共鸣,不愧为一代文豪。

2、《沉沦》的时代特点。

答:(1)现代作家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短篇小说集。

共收录三篇小说,即《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另有一篇“自序”。

(2)其中《沉沦》是“描写一个病态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症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现代人的苦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