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性散文写作指导【教学目的】提高学生议论性散文写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议论性散文的入格【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散文中运用议论扣题【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在高考中议论性散文十分沾光,一是议论便于联系话题,二是散文形式较灵活,自由,便于广泛地选取材料。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它属于散文,而不是议论文。
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法。
还有两点特别值得同学们注意,那就是:1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
2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二、品味感知感恩鲁迅即使我只能做一朵开放在阴湿泥地上的苔花,也要把苦涩的香味献给那寂寞的勇士;即使我只能做一只朝生暮死寄生在水面上的蜉蝣,也要把我短暂的微热温暖他那支冷硬的笔管。
感恩鲁迅,感恩他的清醒。
我曾幼稚地以为,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的小说才是好小说。
读小学时,我就爱读课外读物,尤其是读中国通俗演义类的,如《杨家将》、《封神榜》、《三侠五义》等,沉迷到那一个个紧张曲折、环环相扣的故事里去。
太阳西斜,夜色渐起,仍然不舍得丢下。
总要在父母一遍遍的催促甚至骂声里才恋恋不舍地合上书,胡乱扒拉几口,又继续去会我的杨六郎、锦毛鼠去了。
当时也颇是骄傲,小小年纪竟啃起了一本本又厚又大的书,比同龄人成熟得多呢!直到上初三,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起了《孔乙己》,才发现原来还有一个压抑沉闷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也许你没有明确的敌人,也许生活有条不紊,但你同时也缺乏朋友和轻松真诚的笑。
小说出现14次笑,但哪一次是孔乙己自己轻松地笑出来的呢?笑成了一把并不锐利的刀,在他并不敏感的心灵上来回刺穿。
有几位作家能如此清醒地告诉我们:生活并不总是充满阳光?只有鲁迅,清醒着,并清醒地说着他的痛,甚至恨。
感恩他的清醒,尽管他的这种清醒让我如坐针毡。
但毕竟这是最真的声音。
我们毕竟要长大,十里花海和绿麦青青固然可以伴随我们长大,只是这样长大的一代是否会觉得什么都来之太易,反而不去珍惜了呢?我还渴望闻到那充满生命气息带着原始芬芳的泥土香味,我还渴望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和苦难。
这样成长起来的人才不会浮躁偏执,才会懂得尊重和坚韧。
而这些,只有鲁迅最真诚地给了我。
感恩鲁迅,感恩他的绝望中的希望。
谁都知道鲁迅是辛辣痛苦的,他的杂文如匕首刺破黑暗的夜空。
他的生命也因此时刻受到威胁。
长夜漫漫,黑暗如磐。
鲁迅孤独地站在客栈的院子里,一钩残月从浓浓密密的乌云里偶尔露出来,又很快被遮蔽了。
鲁迅背着手,来回沉重地走着。
终于吟道:“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鲁迅绝望了吗?不,他坚信“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是的,烈士的鲜血不已换成那喷薄而出的红日了么?鲁迅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那渺茫的希望即使如荒岛上偶尔看到的一页风帆,纵然这次错过,也会有下次出现的时候的。
感恩鲁迅,感恩他犀利批判中的自省。
“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者比比皆是,但批判到最后算到自己头上,在现代文人中,鲁迅即便不是第一人,也是最彻底的吧!在漫长的思考中,鲁迅痛苦地发现:改造国民性,首先要改造自己。
文章写到这种程度,存心不佩服也难了啊!父母老师的恩情如山如海,一个人即使别的什么都不做,只是一一去报恩,他的情感债也不一定还得清的。
关键的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擦拭着,让它保持初到人世的淳朴和清洁,大概就够了。
但有另外一种恩,却更要感激:那就是对民族对国家甚至对全人类都有醍醐灌顶似的点拨、呐喊的。
鲁迅正是这其中的一员,读读他的这段话吧:“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难道不催人泪下吗?他冷峻的背后深藏着火山似的热情,犀利的批判里包含着可以融化冰雪的爱。
感恩鲁迅,只是祝愿他不要在另一世界里再悲愤地呐喊,痛苦地彷徨。
如果可能,我愿做一片护卫他心口的铁片,尽可能遮挡住几支射向他的暗枪冷箭。
假如这也不能够,那就让我化做他墓前那一片青葱的草地吧,春风吹来的时候,我至少可以送上一席绿色,就算是他最渴望得到的希望吧!感悟:读完了此文,你有何感想,和你刚刚写完的叙事抒情散文有何不同?请你概括下来。
三、引导入格(基本格式)(一)入题:在散文化的描写中,用议论提纲挈领,引领全文,或者由新颖形象的比喻入题,直接扣题。
例一“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及情感有关。
” (《天平和七弦琴》)解析:将理智和情感比作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首句入题,就形象地点出了情感和理智的内在关系——情感与理智对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样的开头,入题迅速,闪烁着思辨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例二乌云覆天,暴雨倾盆,当随着波涛飘摇于海浪上的水手看到明亮的灯塔时,是一种转折;怪石嶙峋,绿林莽莽,当青衫的骚客吟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又是一种转折。
《转折》解析:整齐的句式,散文化的语言,再加上恰如其分的引用,既突出了主题,又富有韵味,使人余味无穷。
例三“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树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古希腊哲人曾说,人是感情的动物。
因此,面对大千世界,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喜好憎恶往往会影响到对人、对事的看法。
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架天平,有个自己的标准,用来衡量周遭的一切。
” (《心中的天平》)解析:优雅的语言、和谐的音节、丰富的形象还不足以触动你的情感吗?还不足以让你在美的品味中恍然大悟“原来对美的感知,对人对事的看法,都是要受到心中那架天平的影响”吗?(二)结尾:运用名言诗句或多种修辞手法结尾,彰显文采,总结全文,达到提升文章主旨的目的。
(回映开端,再次扣题)例一“宠辱皆忘,看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望庭前花开花落。
向太阳挥一挥手,去捕捉理性的灵光。
” 《捕捉理性的灵光》例二“个性的张扬,犹如大海的浪花;一滴水是成就不了汹涌的,只有千千万万的浪花聚涌在一起,才能形成钱塘江潮的汹涌。
个性的张扬犹如香山的红叶,一片两片成就不了‘红云几万重’,只有成千上万的叶片才能形成万紫千红的色彩。
个性的张扬,只有融入到社会中才有风采。
”《飘飞的叶片与大地拥抱》(三)主体部分:多角度选材,内容丰富,思路清晰,用议论的方式画龙点睛。
与议论文一样,散文要求内容充实,选取2-3个具体事例或者描写片段体现主题,并穿插议论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即一边对自己选用的材料进行简要的概括叙述,一边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议论,议论应力求简洁、精要,能够画龙点睛。
(1)读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划出表议论的语句: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
纵观古今,历览中外,楚之屈原,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不同流合污而投身汨罗江,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
毛泽东在敌人的围剿之下,最后毅然决定长征,一个高尚清晰的思维造就了新中国十几亿人的幸福。
被下放的邓小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然而思维的火花却在他的脑中飞扬——改革开放,一个让亿万中国人富起来的制度就这样产生了。
至此,我们不得不说,思维的方式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幸福,幸福需要思维的解读。
(2)请你结合《感恩鲁迅》一文,具体谈一谈它的主体部分是如何布局的。
四、能力提升(在入格的基础上综合应有)气节是一种人生准则,一种道德修养,体现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和人生的各个方面。
守节者,诚信无欺,见利思义,将节操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更不要说生命之外的金钱、财富与虚名了。
“富贵不淫,贫賤不移,威武不屈”是守节者的行为标准。
有一种人,见利忘义,先已后人,凡事首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得失,考虑的是生命的保全。
只要生命不受危害,只要个人能捞取好处,灵魂就可以出卖,至于气节,他们往往看得很淡很轻,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失节者。
平常的日子,也许不易区分出气节的高下,然而在逆境中,在危难中,在权钱的诱惑面前,一个人的气节就高低分明了。
刘胡兰宁可死在敌人的铡刀下,也不背判革命,也不出卖同志,受到世人永远的景仰;汪精卫卖国求荣,甘心做日本人的走狗、汉奸,则受到世人永远的唾弃。
读完材料,请以“气节”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性散文。
不少于800字。
五、素材积累:1、格言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良将不怯死以荀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坚心如铁石,不谄亦欺。
————孟郊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
————房玄龄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苏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頣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
————海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一个读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
————老舍2、节操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歌颂节操的诗句,仅明代以来,就有于谦的诗句:“在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谒先师顾洞阳公祠》);“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无题》;“壮怀不逐秋容变,一任潇潇雨满帘”(《静夜思》);“珍重晚来风景好,黄花老圃殿高秋”(《遣怀》);“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北风吹》);“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咏石灰》)冯梦龙的诗句:“不共春风斗百芳,自甘篱落傲秋霜”(《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候》)瞿式耜的诗句:“冰炭凉转瞚换,但期长保凌寒节”(《园中见雪援笔志感》);“迎风桃李颜难驻,耐雪松篁味转长”(《咏梅呈牧师》);“莫笑老夫轻一死,汗青留取姓名香”(《庚寅十一月初五日》诗之三)这些诗句都构成了歌颂节操的基本音调。
完整的诗篇比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乌江》诗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再比如清代郑板桥的《竹石》诗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守节事例不食嗟来之食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
有个姓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
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没精打采地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
”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