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管理及提高小班角色游戏的几点策略任职2班蔡琦人的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核心要素,幼儿园管理的关键就是对人的管理。
"确实是这样,我相信每一个工作在管理岗位上的人都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幼儿园管理中最难做好的就是人的管理。
因为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受我们控制的,我们不可能知道每个老师的大脑里在想些什么。
所以,老师是幼儿园管理中最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对于民办园来说,老师的流动性比较大,而且,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生活节奏不断加快,90后年轻人涌入工作岗位,管理工作也是越来越难做。
我在参加园长任职班学习过《幼儿园组织与管理》这门课程,那时候多数知识都是死记硬背,也不能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本次学习了《幼儿园管理》的课程后,我也是一直在想:我们园目前到底存在那些管理问题呢?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我自身的管理经验还不够丰富,幼儿园的工作每天按部就班的进行,我的管理能力和方法还谈不上艺术性。
我觉得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我走上管理岗位才4年多时间还比较短2、我本人的性格比较内向,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不强。
但是我的工作态度还是很认真的,而且我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工作并且不断地调整自己,比如:看一些管理方面的书籍;参加一些管理培训;多与老师们沟通交流,关心她们的生活,尝试用感情留住老师。
我希望和每一位老师都成为朋友,同时我也愿意运用各种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第二个问题是:老师们有些安于现状,有工作积极性但不够高。
面对这个问题我也经常在想:"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呢?"我是这样做的:1、关心老师们的生活,不断改善她们的生活条件。
老师们都来自不同情况的家庭,要想和她们打成一片最好的方法就是关心她们的生活,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比如,我园张老师有两个小孩,为了方便他接送孩子,早上上班时间允许他延迟10分钟,下午下班后也不安排他值班。
今年我还帮助我园张老师、杨老师解决了孩子上小学的问题,两位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另外,我们还不断改善老师们的生活条件,比如:给外地的老师安排环境比较好的宿舍;免费为老师们提供午餐;暑期带老师们出去旅游;为老师们不断提高福利待遇等,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
通过这些努力,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比较稳定,正在良性发展,我相信只要我对他们付出真心,就会有回报的。
2、满足老师们学习进修的需要。
每学期我园都会给老师购买学习书籍,满足老师们的学习需要。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老师和园领导一样不能光在幼儿园待着,闭门造车,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吸收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因此,但凡教育局组织教师培训、参观、交流等活动,我都组织老师积极参加;有竞赛活动我也鼓励老师参与,我想只要我们参与了就会有收获。
让老师们多参加一些培训确实是有益无害的,老师们能够在培训中提高专业素养、提升个人素质。
我园计划明年还要在老师培训方面多投入一些财力、物力。
3、鼓励老师与幼儿园一起成长。
鼓励和指导老师制定个人发展目标、规划自己的工作岗位。
我们引导老师分层次写出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同时,结合自己目前的工作,要求老师逐步明确自己的岗位目标和与其相对应的行动计划。
通过这种方式使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人生的大方向和小目标,激励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围绕个人发展方向和目标奋斗。
幼儿园的美好愿景和共同使命使每一位教师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使老师们着眼未来,降低职业倦怠感。
以上谈了这么多,到底该如何改进老师工作积极性不够高这个问题呢?我想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领导要学会欣赏、赞美老师每个老师身上都有长处、有闪光点,我要做的是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学会用放大镜发现老师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欣赏和赞美,让他们在工作中尽情的发挥自己的特长。
2、及时表扬、肯定老师们的工作成绩.在平时的工作中可能我过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寻找老师的不足,发现班级现存的问题上,忽略了对老师在工作中的优秀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这个问题就导致了老师们在工作中总是注意自己会不会做错什么,影响了老师积极性的发挥。
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多肯定老师的表现,给予一些积极的引导,充分调动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教学的管理工作也非常重要。
这里我要说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关于小班的角色游戏的一些策略。
角色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对小班幼儿来说,最吸引他们的就是角色游戏。
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随意性大,对成人的活动充满了好奇与渴望,总喜欢去碰一碰,学一学,但是由于扮演角色的能力差,模仿起来总让人忍俊不禁。
所以,针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水平不高的现象,我通过实践总结了若干条提高我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水平的途径。
一、逐步增设游戏区,创设操作性强的游戏环境。
良好的游戏环境会激发幼儿游戏的愿望,也是提高游戏水平的前提条件。
游戏区的设置是一个循序渐进、累加的过程。
记得小班刚入园时我们只开设了“娃娃家”的平行游戏,游戏内容大多是反映父母对娃娃的关心和照料。
主要是为了稳定幼儿情绪,消除入学焦虑。
两个月后,幼儿的游戏情节逐渐丰富了,我们又逐步增设医院、超市等。
每个游戏区的出现都会在环境创设上力求逼真、美观。
在色彩的选择上也以明快的红色、黄色为主,以此来刺激幼儿的视觉,增加游戏兴趣,获得身心的愉悦。
到了小班下学期末,班内已有娃娃家、医院、理发店、茶吧、超市,每个游戏区都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良好的环境同样离不开玩具。
马卡连柯明确指出:“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
”可见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
在游戏材料方面,我们采用仿真玩具和自制玩具相结合。
如锅碗瓢盆用的是现成的仿真玩具,而拖把、电视、冰箱、超市食品等则是家长和老师自己制作的。
娃娃家的调味盒、医院里的药品等还可用口香糖瓶子、碎纸片等废旧材料替代。
这些材料不仅耗费低,使用方便,而且操作性强,有助于发挥想象,开拓思维,幼儿也能乐此不彼地玩上半天,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在广泛使用自制材料,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教玩具,集中反映了老师们的智慧。
二、“交代”为游戏注入“强心针”。
所谓“交代”是指游戏前的指导,一般是介绍新材料,让幼儿知道玩什么、怎么玩,激发兴趣,其次是明确游戏时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只有在游戏前为幼儿注射了这支“强心针”,建立规则意识,才能保证游戏开展的质量。
三、观察介入,巧妙开展随机教育。
游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
这时需要老师及时、有效地介入并教育,促使游戏继续开展。
那什么样的介入才是适时介入呢?上海着名的游戏专家徐则民认为:“在观察的基础上确定介入的时机和方法,或平行游戏、或扮演对应性角色、或适度引导必须因人而异。
”不难看出,学会观察是一个老师必备的品质,与随机教育相辅相成。
在此,我结合班内游戏现象,来进一步阐述观察和随机教育对提高小班幼儿游戏水平的重要性。
实录一:“麦德龙超市”里,芸芸是服务生,正耐心地等待“客人”上门买东西。
可是许久没有客人来。
我察觉到了她的“无所事事”,于是我以“客人”的身份出现,买了很多东西,却拿也拿不动。
这时就引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内容,此后,超市的服务员就多了一项“送货”上门的服务,深受顾客的欢迎。
分析:当游戏内容贫乏、情节单一时,老师画龙点睛地启发、诱导,会使幼儿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游戏内容,丰富了游戏情节。
实录二:当大家专注地玩游戏时,一阵不和谐的声音从赛车场传了过来。
我循声望去,只见豪豪和家乐正为一面裁判用的小红旗争得面红耳赤。
家乐是赛车队员,他紧紧地拽着红旗的一角:“我要拿这个!”豪豪是裁判、个头大,他也不示弱:“不,我是裁判,应该我拿。
你去拿赛车。
”旁边的队员也纷纷说:“裁判才可以拿红旗。
”“不,我要做裁判。
”家乐还是执拗着不松手,并用求助的目光寻找着老师。
看到场面依旧僵持着,我灵机一动,觉得该我出场了。
我拉着娃娃家的妈妈和宝宝去赛车场,边走边大声说:“听说今天赛车队里有个队员叫家乐,开车很棒的。
我们去看他比赛吧!”当我们兴致勃勃地坐在看台上等候,他俩还在犹豫着。
我顺势喊道:“裁判,比赛可以开始了吗?我们来帮家乐加油了!”没等豪豪回答我,家乐赶紧回去拿起赛车来到了起点处准备。
豪豪看看我,我示意他可以发令了。
于是,豪豪很神气地开始指挥起来:“预备-—开始-—我宣布——第一名家乐,第二名展鹏——好,下一队,准备。
”有模有样地指挥让现场气氛越来越高涨。
家乐因为得了第一名也很开心,兴冲冲地跑过来:“老师,我得了第一名。
”“对呀,你这个赛车手真厉害!下次我还来看你比赛,为你加油!”听了我的话,家乐开心地跑去告诉伙伴,早忘了争红旗的事了。
分析:角色间发生冲突是小班游戏中常出现的现象,关键是看老师如何进行随机教育。
案例中家乐的转变,从争抢角色到投入角色并获得满足源于老师巧妙的隐性指导。
倘若老师直接干涉,以成人的身份和权威来解决孩子们的纠纷,使游戏继续,这显然不是治根的好办法。
但如果老师积极转换角色,放下自己的身份和权威,投入到游戏中,那么你的指导和建议就会很自然,孩子们也容易接受,矛盾解决了,交流变多了,游戏水平也会提高。
四、机制回应游戏中的生成内容。
注意观察的老师会发现:幼儿常常会在游戏中突发一些意想不到的行为,生出一些奇思妙想,像“娃娃家着火了”“娃娃尿床了”这些想法从幼儿的脑子里蹦出来,往往会给老师临场的考验。
老师如何接住孩子抛出的火花呢?1、顺。
即不介入,也不干预,以等待和观察为主,在必要的时候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以满足幼儿的兴趣与活动开展的需要,促使游戏开展得有声有色。
“娃娃尿床了,我来给她晒被子。
”慧慧边对爸爸说,边爬到了椅子上,把被子挂在了栏杆上,再把娃娃的衣服、裤子都脱下来,和爸爸一起晾好。
过了一会,“好了,晒干了。
”两人开始忙着收被子、穿衣服,着实忙了一下午。
我在旁边饶有兴趣地看着他们,并不参与,而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也感到很有成就感。
2、引。
即教师在观察个别幼儿的生成活动时,抓住关键问题,把小事放大,将个体经验引发为群体经验。
如在回应“娃娃家着火了”的生成情节时,我在游戏评价时与幼儿一起讨论:为什么会失火?着火后该怎么办?如何避免着火?通过与幼儿的讨论,知道了防火的知识,也能减少下次出现这种游戏情节的几率。
3、推。
即当幼儿由于缺乏经验,生成的游戏情节留于表面时,教师就需要“推”幼儿一把,借助当时的游戏情境和游戏材料,直接把幼儿的游戏经验推向高潮。
教师要成为幼儿生成活动的支持者。
如佳佳在娃娃家炒菜,因为没有人与她分享,只好悻悻地炒来炒去,也不见她盛出来,老师这时走过去,坐下来随口问了一句:“怎么没有客人来啊?”佳佳难过地说:“他们都不喜欢和我玩,说我笨。
”说完要哭的样子。
面对幼儿突发的自卑心理,老师在这时就要推一把:“谁说的,我就很喜欢佳佳,你看你多会炒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