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教案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教案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教案班级:级(网球)任课教师:代秀付教学内容:1、学体育目标2、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质健康标准3、体育与身体健康4、中国与奥林匹克5、职业与体育6、学校体育竞赛与欣赏一、学体育目标(一)发展健身体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既是国家和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学生的体育需要。

但在70年代以前,只强调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而忽视学生主体的体育需要。

“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成为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出发点和归宿;特别是《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在学校中的广泛推行,更加强化了健身的国家需要和社会需要;把“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作为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内容写进我国体育学院本科教材《体育理论》。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主体意识和健康意识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体育观念也得到更新。

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始认识到,健身不仅是自己在校期间学习的需要和将来毕业后择业的需要,而且更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需要。

从而大大地加强了健身的主体意识,并使学生主体的需要和国家与社会的要求得到了内在的统一。

(二)增加健美体育我们这里所说的健美,主要是指群众性的健美锻炼,即以塑造形体美和姿态美为主要目标的体育锻炼。

这在发达国家的群众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古希腊著名雕塑家米隆塑造的“掷铁饼者”,被世人奉为健美的偶像,体育则被人们誉为“健美之神”。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受到“左”的影响,由于学校体育目标的单一性,我国学生的健美意识是极为薄弱的,体育锻炼就是为了增强体质,非此莫属。

在学校体育中也几乎不给学生任何有关健美知识的教育。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准的提高及学校体育观念的更新,健美锻炼很快就成为学校体育的一种时尚。

健美操、韵律操、形体训练及各种形式的肌肉练习,受到广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喜爱。

如今,健美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自觉追求的重要体育目标。

他们通过健美锻炼以求达到“健、力、美”的和谐统一。

(三)开展娱乐体育娱乐原本是体育的本质属性,如果体育失去了娱乐的功能,那么,体育也就不成其体育了。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冈,学生如果为了“玩”,为了娱乐而参加体育锻炼,那将被视为“动机不纯”的表现。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的进步,学校体育思想的更新,以及快乐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的引进,推动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成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之一,引起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学生在社会体育的驱动下,不仅把参加体育活动,作为课余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且,为了追求终身的享受,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和掌握娱乐体育与休闲体育的知识与技能。

(四)实施终身体育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生参加学校各项体育活动,就是为了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获得充沛的精力,保证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

所谓“8—l﹥8”的公式,就是最好的说明。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终身体育思想的逐步普及,广大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大中学生,在继续重视追求学校体育现实的健身效益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追求学校体育的长远效益,即注意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学习和掌握体育健身、体育健美和体育娱乐的知识与方法,以适应将来就业的需要和终身体育的需要。

(五)重视个性体育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历史的局限,学校体育的内容基本上是由国家(体育教学)和学校(课外体育)统一规定与安排的,学生很少有选择的自由。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教育思想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在学校体育中越来越重视个性化教育,它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引进新的体育项目,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而学生的体育主体意识也大大地加强,从各自的不同需要出发,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多种多样的要求,使学校体育引入个性化多样化。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质健康标准三、体育与身体健康锻炼身体是个体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而也能促使个体的心理健康。

可以认为,体育锻炼本身就是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的心理卫生措施。

通过体育锻炼能给个体带来如下心理效应。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智力的发1.改善大脑的营养和供能,开发右脑,提高神经系统的机能体育锻炼对发展大学生的智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我们知道,大脑的主要燃料是血糖和氧,当血糖和氧气供应不足时,大脑的机能就会下降。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加氧的供应,使动脉畅通,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细胞的营养和供能,增强大脑的物质基础和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的信息容量、记忆容量和形象思维能力都大大超过左脑,体育锻炼可以使右脑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人的记忆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根据加拿大一位学者对300名学生所做的3年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每天进行体育锻炼的儿童,不但身体健康,而且学习成绩的分数高,他们精力充沛,情绪稳定,并且想象力十分丰富。

大学生乐于体育活动,在运动中如有意识地使用左手、左脚,则能有效地提高神经系统的机能,促进右脑的开发。

2.促使大脑疲劳后的恢复,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体育锻炼可以使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更加集中,对外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人在学习过程中,大脑皮层的有关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运动中枢处于相对抑制状态,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疲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应速度变慢,学习效率下降,而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体力和脑力活动的合理交替,导致运动神经中枢兴奋,使得与文化学习有关区域的脑细胞得到积极性休息,这样有助于消除由于脑力活动而产生的神经中枢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这是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负诱导规律,即大脑皮层中运动中枢的兴奋,可以导致学习中枢的抑制,优势兴奋中心愈集中,则邻近区域的抑制也愈强,因此,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思维、记忆中枢得到更完全的休息而很快消除疲劳感,恢复工作能力。

这也正是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后去从事一些体育锻炼,会使人感到头脑清醒,精神焕发,记忆力增强的生理机制。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情感与情绪的调节情感与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态度的体验,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方面。

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因学习、工作、生活等其它原因,难免会产生忧郁、紧张等情绪。

体育锻炼不但可以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而且可以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改善人的情绪。

人的情绪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符合自己的需要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反之就会产生烦恼或忧郁等情绪。

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入痛苦和懊丧之中,如果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

也就是说,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运动中枢的兴奋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在脑后,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

同时,体育锻炼通常与同龄人、同事或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有利于人际间的沟通与交往,改变孤独、抑郁、自卑等心态,使整个神经系统得到调节,从而维护心理健康。

在对体育锻炼与人的心理之间关系的一项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带来心境、主观良好感、焦虑、紧张、自信心、忧郁等变化,有60%~90%的参与者能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和感觉。

(三)、体育锻炼有助于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等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体育锻炼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活跃了大学生的生活,同时也磨练了大学生的优良意志品质。

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如长跑、游泳、健美、健身操及各种球类活动等等,要不断地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疲劳),大学生通过克服这些困难,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勇敢、坚毅、机智、果断、自制、吃苦耐力、顽强进取的良好意志品质。

(四)、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人际交往障碍及对将来毕业后的就业压力等,使大学生可能会产生消极心理,从而导致忧郁、孤独等心理障碍的产生。

体育锻炼能使大学生的心理机能、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并掌握一些运动的技能与技巧。

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人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临床研究表明,慢跑、散步等中低强度的有氧活动,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效能十分明显,能减轻症状,增强自尊心、自信心。

因为抑郁是以压抑为主导的消极情绪状态,而运动是以兴奋和充满活力为特点的积极情绪状态。

因此,抑郁者参与运动显然能产生积极的效应。

在国外,体育锻炼已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体育锻炼还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的机会,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运动得以转移的升华,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

四、中国与奥林匹克1840年鸦片战争后,有关奥林匹克的知识随着外来文化而传入中国,奥林匹克精神冲破了重重阻力,在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传播开来。

中国早期的奥林匹克活动(一)中国时期的奥林匹克竞赛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联系,最早可能要追溯到1895年。

据传,1895年8月,在近代奥运会诞生之际,希腊王储曾亲笔签署了由公使转交,邀请包含中国在内的各国体育组织参加第一届奥运会的信函。

1907年,一些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人士开始在社会上宣传奥林匹克运动。

这一年的10月24日,著名的教育家、体育家、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先生在天津青年会第3届学校联合运动会的颁奖仪式上,作为运动会的东道主和天津青年会的代表发表了热情的演讲,激励年青人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

1908年,天津青年会刊物《天津青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竞技运动》的文章,介绍了第4届奥运会的情况1910年8月,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发起9月在南京召开一次“全国运动大会”,这里的“万国运动会”,就是奥运会。

1910年10月,“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在南京举行。

它是中国第一次以奥运会模式和内容为榜样举行的运动会,是中国准备参加奥运的最初尝试和体育。

(二)与国际奥委会的最早联系1913年,中国、日本、菲律宾三国体育界人士共同发起组织了远东体育协会,决定每两年举行一次“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二届于1915年5月在上海举行。

就在第二届远东运动会临近开幕日不久,主办大会的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接到了国际奥委会的电报,表示“承认远东运动会为其东方之支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