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中国海洋政治战略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中国海洋政治战略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中国海洋政治战略
摘要:海洋是每个国家必争之“地”,但是又不能随便的争夺,因为每个国家的海洋都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进行分配,不得擅自的占有和掠夺。

每个国家的海洋意味着经济,经济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强弱,所以每个国家都会根据自己国家目前的状况来制定海洋政治战略,此战略也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跟着改变,以此来保护好自己国家的经济不会被别的国家控制和不会向后倒退。

通过此战略强化自己的海军,进而保护国家的所有利益和对他国实施人道主义救援。

关键字:经济发展海洋战略
海洋是每位渔民赖以为生的工厂;海洋是每位人民种类丰富的食材基地;海洋是每位公民不可或缺的利益;海洋是每个沿海城市至关重要的高速公路;海洋是每个海洋国家重而视之的战略要地。

海洋是地球的大股东,他占有百分之七十一的股权,怠慢他的国家必定会失去更多。

所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海洋政治战略,并且会随经济的发展做出改变。

我国是众多国家中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国家之一并且我们有广阔的海洋,所以我国的海洋政治战略也会比较快的发生。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结和生效,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一把双刃剑。

公约所确立的主要国际法制度包括领海与毗连区制度、专属经济区制度、大陆架制度、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通过制度、公海制度、群岛和群岛国制度、国际海底区域制度、海洋环境保护与保全制度、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转让制度、海洋争端解决制度等。

这些新规定和新制度的确立,对于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其积极影响包括:12海里领海制度突破了西方传统海洋大国坚持的窄领海制度;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为各沿海国确立国家管辖区域提供了国际法律制度依据;国际海峡通行制度的确立有利于世界海洋贸易的发展;国际海底区域制度确立了“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概念和制度;国际海洋法法庭的创立有助于争端解决;沿海国、港口国污染管辖权的确立打破了传统的污染专属管辖权。

但是,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世界各国主张折衷、妥协的产物,使得诸多矛盾与分歧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依然存在,甚至某些矛盾还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而日趋尖锐,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首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导致国际海洋划界争端的加剧,其根源主要在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划界原则的规定过于笼统、含糊,导致各国对海洋划界原则的理解和适用产生巨大的分歧。

其次是专属经济区内海上冲突的可能性增多,其根源主要在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不完善,为少数海洋大国在他国的专属经济区进行军事侦察等活动提供了借口。

最后,“剩余权利”问题的消极影响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许多问题未作明确规定,在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由围绕海洋和平利用以及海上反恐等问题所引发的争议。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陆地强国,拥有多达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

事实上,我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海洋绝对面积有460多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四,我国海岸线18000公里,岛屿线14000公里。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我国对12海里以内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具有完全主权。

连同24海里毗连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最长350海里的大陆架,我国总体管辖国土面积应是1420多万平方公里。

另外,在我国管辖区内,还有6500多座岛屿。

但是我国的广大人民海洋意识淡薄,轻视海洋的价值,令人堪忧。

在一个人民海洋意识淡薄的年代,并且我国刚开始发展经济时代,当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经过冷静地分析当前形势,制定了一个解决海洋争端的方略,方略内容是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其中“主权属我”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首要条件。

邓小平同志曾
明确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为了维护脆弱而敏感的中日关系,又不损害我们的核心利益和影响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才提出了该政治战略,并且尚未宣布钓鱼岛争议海域的领海基线。

但是日本恰恰是以无法识别领海基线为借口,宣称具有钓鱼岛主权而且说和我国没有主权争议,肆意侵犯我国领海领空,掠夺我国海洋资源。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日本片面的、不完整的理解了这一意思,将邓小平解决海洋争端的战略思想误读为只有和平解决方式之一种。

面对这种困局我们不应该选择用沉默来回应对方,而是应该选择强硬的做法,派遣准军事的舰船去巡航,保证我国渔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人民的生命就是国家的生命,人民的利益就是国家的利益,一个国家是不可以让主人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外国的侵害而视而不见,因此,必须发展一支强大的海军,为我们的人民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护航,保护我们国家的领土的完整和领海不受他国的侵犯。

对于当前的形势,邓小平同志高度总结了我国长期以来海防和海军建设与运用实践经验,制定了“近海防御”的海洋政治战略,这是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战略的目的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保护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保护我们国家的海洋利益,保护我国的领土主权不受侵犯。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机多次的强调这是一支防御性质的海军,它只是在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规定的中国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内进行巡航,让我们的国家远离来自海上的威胁。

这个海洋政治战略是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当时并不需要太多的原料进口,其中中国的船舶主要的航运是在中国近海内,受到外界的威胁比较少,中国的海外资本不较少,所以中国舰队的舰只的吨位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小的。

但是面对日本的挑衅,我们的海军必须是现代化的,能够守护我们的海岛和领海,如钓鱼岛。

毫无疑问,我国的这一海洋政治战略是完全符合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需求的。

太阳依然东起西落,白云依然自由自在的飘浮于蔚蓝的蓝天中,大海也依然在呼啸,而时间犹如白驹过隙,悄悄地从我们的指尖溜走了,但是我国的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一跃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提出了以“精干”、“顶用”为目标的“近海防御”的海防战略思想和以“搁置主权,共同开发”为内容的处理海洋争端的方略,构成了其海洋政治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很明显,邓小平确立的海洋军事战略的基点是防御,范围是近海。

邓小平的“近海防御”包含着四层含义:长期防御、积极防御、区域防御和纵深防御。

然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结以来,主权国家的海洋国土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专属经济区被扩展到200海里,这大大拓宽了海洋国土的范围,这一变化提醒我们,“近海防御”战略能否有效保卫中国的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呢?从实际情况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奉行的“近海防御”的海防战略与中国的海军力量水平和海洋战略环境是基本上适应的。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这一战略也影响到我国海洋军力的发展。

从目前的海洋政治情势看,首先,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已经超出了近海海域范围,“近海防御”已经不能适应中国海洋军力的发展需要。

其次,南海海域距离我国大陆比较遥远,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划界争端和岛礁的主权归属争议,“近海防御”显然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再次,经济全球化以后,我国外贸依存度越来越高,“海洋生命线”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海上通道的开辟和航路的安全,非传统安全因素不断增多,远洋护航、远洋探测、远洋军事合作都是“近海防御”战略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今,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人物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将我国海军建设成为远洋海军,这是为了维护我国的利益。

有人曾说过:“我们国家的利益在哪里,我们的海军就会在哪里。

”除了要保护我们人民的利益,如今我们的国家也面临着东边和南边的威胁,日本和一些东南亚的国家不断地挑衅我们,侵占我们的岛礁,掠夺我们的海洋资源,损害我们的核心利益,所以我们必须建设强大的远洋海军,震慑四夷,保护我们国家的
所有利益和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是每一个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都会提出建设强大海军的想法。

大地、蓝天、海洋都不会改变,但是我们会改变,我们的经济会改变,我们的国家也会改变,我们的国家战略更是会改变。

我们的海洋政治战略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让我们共同改变,共筑海洋长城。

【参考文献】
﹝1﹞周建元、巩建华·《邓小平海洋政治思想与我国海洋政治张略构想》【J】
﹝2﹞巩建华·《中国海洋形势分析与海洋政治战略评价》【J】
﹝3﹞刘中民·《国际海洋形势变革背景下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J】。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