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学院园艺专业课程教案《园艺植物病理学》教案1课程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园艺植物病理学开设时间:三年级第二学期选用教材:李怀方等.《园艺植物病理学》. 第一版.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参考书目:(1)许志刚.《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陆家云主编.《植物病原真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3)陆家云主编.《植物病害诊断》.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4)方中达主编.《植病研究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5)许志刚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3(6)宗兆锋等.《植物病理学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7)孙广宇等.《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8)方中达主编.《中国农业大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学卷》.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9)王连荣.《园艺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0)林焕章.张能唐.《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1)曹若彬.张志铭.冷怀琼等.《果树病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2)吕佩珂.《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续集》.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6(13)丁梦然.王昕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4)宗兆锋等. 植物病理学原理.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2(15)梁训生,谢联辉主编. 植物病毒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16)陆家云. 植物病原真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7)王金生. 植物病原细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8)张绍升编著. 植物线虫病害诊断与防治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9)H. Wheel 著,沈崇尧译. 植物病程. 科学出版社,1979(20)曾士迈等著. 植物病害流行学. 农业出版社,1986(21)弗赖伊,W.E.著,黄亦存等译. 植物病害管理原理. 科学出版社,1988(22)/show_news.asp?Article_ID=781&filepath=image s/30.gif(23)/bl/main.asp(24)/jwc/jingpinke/pubing/index.htm(25)/jwc/jpkc/ptzwbl/ptzwbl.asp(26)/jingpin/2005/bingli/main/main.htm(27)/introDisp.jsp?siteId=373评估评价(宋体小四加粗)[具体内容](宋体五号)第一章绪论(1学时)1教学目的(1)领会园艺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性质和任务,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植物病理学领域;(2)了解园艺植物病害的特点和防治的重要性;(3)理解:园艺植物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2教学重点园艺植物病害的特点,植物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3教学难点园艺植物病害的特点,植物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4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5过程设计一、园艺植物病害的特点和防治的重要性二、植物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三、植物病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6本章小结(宋体五号加粗)(具体内容)(宋体五号)7思考讨论(宋体五号加粗)(1)园艺植物病害的特点、植物病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2)植物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第二章园艺植物病害的概念(2学时)1教学目的理解:病害三角的含义,侵染性病害所包括的类型,非侵染性病害包括的类型,病原物、植物感病性、环境条件对侵染性病害发生的影响和相互关系。
掌握:症状、病状病征的基本概念,症状病状病征的类型和表现特点,能根据植物病害的症状、病症病征判别病害的类型。
2教学重点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病状、病征、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病因。
植物病害症状类型。
3教学难点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害症状及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有关名词术语的理解记忆。
4教学方法(宋体五号加粗)5过程设计一、植物病害的定义二、病害因子分析(一)植物病原1、生物性病原2、不良环境因子(二)病害三角三、植物病害分类四、植物病害症状(一)病状的类型(二)病征的类型五、植物病害症状的变化及在病害诊断中的应用6本章小结(宋体五号加粗)(具体内容)(宋体五号)7思考讨论1.植物病理学的名词术语.植物病害、症状、病状、病征、病害三角等。
2.植物病害的类型有几种?各有何特点?第三章园艺植物病害病原(12学时)1教学目的目的:能根据植物病害的症状特征,鉴别某种病害的病原物类型和诊断病害种类。
了解:引起植物传染性性病害的病原物类群。
非传染性性病害的病原。
掌握: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主要病原物的一般性状、形态、主要类群及致病特征。
2教学重点(1)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性状;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各亚门、重要纲目、科的分类依据、主要类群主要目、属的形态特征以及所引致的病害和症状特点、经济重要性;本章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如真菌、子囊果、生活史;转主寄生、子实体、子座、担子果;植物真菌病害的诊断要点。
(2)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分类依据;主要类群的特征及所引致病害的症状特点.(3)病毒的定义,性质,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组分,核酸类型,蛋白种类,植物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信息表达及增殖过程,植物病毒的介体传播及传染方式,重要病毒属和典型种,植物病毒病的诊断要点。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核酸表达的一般策略,植物病毒增殖的过程,介体传播中,病毒与介体的关系,植物病毒的诊断与鉴定。
(4)植物寄生线虫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寄生性、致病特点,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及其所致植物病害。
植物线虫病害的诊断要点。
(5)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寄生性及致病特点,菟丝子、列当等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
3教学难点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的致病特点,相关病害的诊断要点。
4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5过程设计一、植物病原真菌(一)真菌一般性状(二)真菌生活史(三)真菌的分类与命名(四)园艺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五)真菌病害的特点二、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一般性状(二)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三)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四)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特点三、植物病毒(一)病毒定义(二)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成分(三)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制(四)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移动(五)植物病毒的分类四、植物病原线虫(一)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二)植物病原线虫的生活史(三)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五、寄生性种子植物(一)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主要类群六、非传染性性病害的病原6本章小结(宋体五号加粗)(具体内容)(宋体五号)7思考讨论1.什么叫真菌?2.真菌营养体的主要类型、结构与功能。
3.真菌的无性繁殖,有性生殖的主要方式,以及所产生的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主要类型及在植物病害发生中所起的作用。
4.真菌生活史的含义及类型。
5.植物真菌性病害的诊断要点,举例说明。
6.何谓原核生物,它与真核生物有何区别?7.何谓革兰氏染色?它在细菌分类和鉴定中有何作用?8.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害的初步诊断方法。
9.病毒的定义10. 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组分。
11. 植物病毒有哪些传播方式?在介体传播中,病毒与介体有何依赖关系.12.如何进行植物病毒病的诊断和鉴定植物线虫的致病机制及致病特点,试举一病例说明。
13.植物寄生线虫主要代表类型的生活史及所引致的病害。
14.何谓全寄生、半寄生、根寄生、茎寄生?15.寄生性植物如何吸收营养物质?怎样繁殖和传播.16.本章有关的各词术语及定义。
17. 非传染性性病害的病原因子?第四章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5学时)1教学目的了解:寄生性类型。
病害循环的四个阶段,影响病害流行的四个因素,病害流行的二个类型。
理解:垂直抗性与水平抗性的含义及差异。
病害循环的概念,病原物侵入扩展的条件、方式,寄主的抗侵入、抗扩展方式,病原物的传播方式与途径;越冬、越夏的场所、方式。
掌握:生理小种的概念,寄生性、致病性与抗病性的概念,变种与专化型、生理小种与生物型区别。
病害循环、病害流行的概念,病害循环的4个阶段;病原物传播的4种方式和途径,越冬越夏的3种方式、6类场所;病害流行的2种类型。
目的:能根据病害循环4个阶段中,病原物的侵入与寄主的抗侵入,侵入的条件、方式,侵入后的扩散与抗扩散,病原物的传播、越冬、越夏场所方式,初次侵染、再次侵染等,了解植物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进而能拟定防治病害的策略和措施。
2教学重点病害循环的概念,涉及的三个问题:被侵染与再侵染、各种类型病原物的越冬与越夏、形态方式及场所,各种类型病原物的传播方式,人为因素传播病害的重要性。
3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病害循环研究的三个问题,结合生产实践了解病害循环研究的重要意义,如何根据病害循环制订病害防治策略。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分析,及病害流行因素分析,病害预测预报的具体方法。
4教学方法(具体内容)(宋体五号)5过程设计一、病原菌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三、侵染过程(一)侵入前期二)侵入期(三)潜育期(四)发病期四、病害循环(一)病害发生前阶段(二)病害在寄主植物个体中的发展阶段(三)病害在寄主植物群体中的发展阶段(四)病害或病原物的延续阶段五、植物病害的流行(一)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二)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三)病害流行的类型和变化(四)病害的监测和预报6本章小结(宋体五号加粗)(具体内容)(宋体五号)7思考讨论(宋体五号加粗)1.简述各种病原物越冬、越夏形态、方式和场所。
2. 举例说明各种病原物传播方式和方法。
3.了解病害循环有何意义?4.解释下列名词和术语:病害循环、初次侵染、再次侵染、土壤习居菌、土壤寄居菌。
5.举例比较多年流行病害和单年流行病害的流行学特点。
病害流行预测有哪几种类型?第五章植物病害的诊断与治理原理(6学时)1教学目的目的:正确识别准确的诊断植物病害,能根据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侵染流行特征、协调病害防治的各项措施,拟定出一种病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了解:病害防治包括的六种方法各法的优缺点。
理解:病害类别的识别。
各防治法的主要内容、措施、实施步骤、方法等。
植病系统各因素间的协调、配合,开展综合防治的问题。
掌握:病原鉴定与病害诊断方法。
植物检疫的概念、任务、对象的确定原则、类型;抗病品种的选育、利用方法,预防植物病害的栽培管理措施,杀菌剂和杀线虫剂的类型、作用,杀菌、杀线虫剂的主要品种的理化特性、防治范围、施用剂量及施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物理、生物防治的原则、措施。
病害类别的识别,植物病害诊断程序,柯赫氏法则。
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的概念——IPM,我国的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