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语文作文素材任何一篇作文素材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细读下面这篇寓言故事。
根据你对它的理解,联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要求做到:1.抓住原文的寓意,不必复述原文的故事内容;2.立场观点要正确,分析阐发要具体;3.思路清楚,结构完整。
河岸与河的对话“谁叫你给我规定道路?”河水对河岸咆哮,“你阻挡我随意流淌,限要挣脱你的羁绊,奔向广阔的田野……”河岸耐心地劝导说:“正是由于我的存在,浅浅的溪流才汇聚成浩瀚的巨澜,你才富有肩负万吨巨轮的千钧之力。
你才穿涧跳峡,冲动发电机的机翼,将青春的力量化为光明,你才赢得两岸庄稼的礼赞。
”“你的说教已是老生常谈,现在已经九十年代了,还想骗我?”河水不听河岸的劝告,不顾一切地冲毁堤岸,漫野横流,淹没田野,冲毁村镇,自以为得到了发展。
渐渐地,它停在茫无际涯的原野上,失去了动力,再也没有办法向前。
终于被泥土吸收,太阳晒干。
提示:专升本作文常用比喻性材料命题,寓言这一形式也曾在命题中出现,对此不容忽视。
寓言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比喻,它一般是通过拟人的手法,赋予自然物以生命和情感,并抓住他们的某些特点来比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并寄寓深刻的道理。
审题作文时,首先必须弄清寓言的主旨,选准议论的角度,确定议论的中心。
这就要求考生全面把握,仔细推敲。
由于寓言故事内容的丰富性,再加上审题思辨的角度不同,就会出现多方面的“感受点”和不同的议论中心。
“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在审题思辨过程中要细细推敲,认真分析比较,确定最佳的角度。
其次,选准联系点。
“文章合为时而著”,命题也当然不会离开社会的现实生活。
因此审题中要弄清考题是针对什么社会生活现象的,寓言中的喻体和社会中的哪些现象(本体)相类似,从而确立联系点再展开深入思考,从而推导出某种有现实意义的见解。
《河岸与河的对话》这则寓言故事,说的是河水沿着河岸规定的道路,汇聚成巨澜,富有千钧之力,便于航行和灌溉农田,一旦失去控制,冲决堤岸,就会酿成灾祸,淹没良田,冲毁村镇,自己最后也会“晒干”,自取灭亡。
这就告诉我们:人们的行为必须受社会的法律、公德制约,必须自觉遵守纪律,遵循道德规范。
如果说成“个人离不开集体”,“水滴离不开水流”,强调集体的作用,那就审题错了;如果阐述成“骄兵必败”则是牵强之说;说成“违法者必须绳之以法”又言重了;说成“不听劝告就没有好下场”也失之偏颇。
示例:自拟题目为《自觉循规蹈矩》,并用层进式结构,编写写作提纲。
结论:希望大家都自觉遵规守矩,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
二、教室空无一人,灯光通明;自行车倒地,过而不扶;作业难做,相互抄抄……此类被看作“小事”的现象时时可见。
请按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以《要重视小事》为题,写一篇有说服力的7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提示这是一篇提供背景材料的议论文,要求从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角度写命题作文。
命题中已明确了全文的论点:要重视小事。
剖析题目,要联系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实际,从多方面论述重视小事的道理,即“为什么”一定要重视小事。
文章应该侧重于理性分析,宜从“为什么”上多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说明要重视小事的理由。
例如,小事与个人的修身养性的关系;小事与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的关系;目前的“小事”与将来的“大事”的关系;小事的累积逐渐转化产生质变……这样的阐述紧扣“小”与“大”的关系,从个人与社会、正面与反面、目前与将来等不同层面阐述论点,还可从量变质变的哲学原理进行理性分析,使论点具有无可辨驳的力量,文章就会更具说服力。
从答卷看,此题的失误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审题失误。
较多同学根据材料写成读后感,沿用读后感的模式去套,而不是按照命题作文的要求,围绕命题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去写。
第二,角度有误。
文章要求按照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角度去选择材料,阐述分析,较多学生远离中学生的实际,选择许多古今中外名人如何重视小事的例子,这样有悖于文题的要求。
第三,缺少思辩。
文章要多从“为什么”上考虑,分析、论述要重视小事的道理,多数学生却只是罗列大量名人重视小事的例子,未作理性分析,不注意紧扣中心论点,更缺乏从多方面去讲道理,使文章显得单薄,不少考生的文章只是在表层现象做文章,而没有深入揭示“重视小事”与“有成就”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根据下面漫画的意义,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提示这是一道看图作文题,要通过议论文的写作综合检测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写作要领为:第一、此题仍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材料”是漫画而非文字。
第二、“观画面”、“揣画意”、“思画题”几方面缺一不可,尤其是揣摩画意时,一定不要忽视画题。
此处的画题“怎么倒啦?”是揭示这幅漫画内容的钥匙。
第三、要回答画题,就不难从漫画中找到答案,即“过分的扶持、多余的关心”是其根本原因,答案清楚了,议论文的论点也相应地成立了。
从检测结果看,易出现以下几种失误:①不看画题,对画的意义把握不准,立论时随意性较大;②发掘不出画意的深刻性,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从而影响了论点的深化及论证力度;③布局谋篇次序颠倒,即把画面内容这个立论的出发点当作论据来引用、阐发,造成了论证思路上的混乱。
四、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
当时有人驾着一辆马车和它赛跑,新生的火车丑陋笨重,走得很慢,漂亮的马车骄傲地跑在前面;而且火车由于没装弹簧,把路基都震坏了。
然而斯蒂芬逊并没有因比赛失败而灰心,他不断改进机车,坚信火车具有马车所无法媲美的前途。
100多年过去了,马车仍按原来的速度转动着轮子,而火车却在飞速前进,高速火车每小时可行驶200公里,试验性火车的速度更为惊人。
提示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斯蒂芬逊,主要事件是新生的火车赛不过马车,显现意旨的关键句是斯蒂芬逊“并没有因比赛失败而灰心,他不断改进机车,坚信火车具有……前途”,结果火车飞速发展,马车依然如故。
经归纳不难看出,材料的主旨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正由于主旨显豁。
便有许多学生不约而同地如此立论,甚至以这一众所周知的格言为题。
这样审题固然不错,可写出一类答卷(例卷可见《说写月刊》1990·3期等),但毕竟给人千篇一律之感。
所谓“审题准确”即是切合命题意图,充分满足文题要求,并不是说非要抓住材料主旨来立论不可。
其实不少专升本供材议论文对立论的要求是比较宽松的,目的在于给考生开拓思路、施展才华提供机会。
此题题干中“自选角度”四字,就是暗示考生进行多向思维,从众多角度中选择最易调动知识储备、能够另辟蹊径、展示才智的“最佳角度”。
以免千人一面。
例如:(1)反弹琵琶。
以“失败的下一站是岔道口,要么是成功要么是再失败”这一名言为立论之本,阐明只有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失败之“子”仍是失败。
(2)着眼于斯蒂芬逊的“不断改进”,说明顽强奋斗、坚韧不拔的品格对于创造发明的重要性。
(3)抓住“坚信”二字进行生发,阐明自信的重要,并划清自信与固执己见的界线。
(4)进行哲理性思考,说明新生事物在诞生时尽管很不完善,但由于它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光明的前途这一客观规律。
或者从人们的认识角度,阐述应如何看待新生事物。
无论自选何种角度,都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植根于原材料,从原材料所含蕴的内容来生发新意。
否则便是审题失误。
如有学生抓住火车“丑陋笨重”、马车“漂亮”来发挥,说在生活中不能“以貌取人”,这叫扪毛而不辨骨,错在混淆了不同范畴的问题。
又如有人说“马车手在胜利之后,完全被一片赞扬声所包围,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中,因而放松了对赛马的调教训练,以至于在其后的比赛中频频失败”,以此论述不能骄傲自满--这脱离材料,简直是无中生有。
再如说火车进步在于不断改进,而马车满足现状,不思改进,所以马车终于落后于火车,以此说明社会改革的重要--这种喻证貌似源于材料,实际上根本不是材料的意旨(“骄傲”),是观看比赛的人们的主观感觉,故事作者无意说明马车夫骄傲自大且不合事理--马车若“改革”掉马,还叫马车吗?五、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
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提示此题属命题作文,但又不同于单一的命题作文。
它要求考生从一个命题的正反两面进行选择,有一定的灵活性。
所给题目就是中心论点,而两题又是对立的;无论写哪个题目,都要求考生用辩证法原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进行阐发,解释生活现象。
因此,审清题意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
“近墨者黑”是一个常用成语,“墨”和“黑”有其特定的喻意,“墨”指坏人坏事或不好的思想、行为等;“黑”是“变黑”、“成为黑”即“变坏”的意思。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整个成语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的道理,即是说环境对人有影响。
另一方面,有些“近墨者”(不良的环境条件)就不会变“黑”(被同化),如“南京路上好八连”。
这就要看“近墨者”的本质(内因)了。
决定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不是外部条件而是内在本质,如石头不可能孵化出小鸡来。
经过这样一番辨析后,考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中的一个题目。
审题时考生需谨防以下失误:(一)不能误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墨”和“黑”不能误解为好的、积极的东西;“未必黑”是不一定黑,并不是“不黑”,更不是“肯定不黑”,“必然不黑”。
(二)注意论点的鲜明性,辩证性,切不可模棱两可。
此题目在体裁上的要求是“选定一方,写成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这实际上是一篇辩论词。
辩论词的特点就是要鲜明,突出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全面性,又要攻击对方论点的荒谬性和片面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应非常明确,绝不允许调和。
如果肯定“近墨者黑”有正确性,又肯定“近墨者未必黑”有道理,似乎只有这样才叫作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
实际上这种首鼠两端的作法,是辩论词之大忌。
(三)注意论据的典型性,切忌以偏概全,顾此失彼。
只选取身边琐事作为论据,如“我邻友某某锒铛入狱……”,往往难以令人置信,缺乏说服力,论辩性不强。
六、根据下面一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观点明确;③字数不超过600字。
A.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B.的士赚钱易,个体利难敌。
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
C.工农兵学商,行行出英豪。
万般皆上品,何必论低高。
提示对这类思想指归不一的材料,要善于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由表及里,挖掘其内涵。
这三首诗表明了三种观点,细究起来,可发现A和B虽然对读书的看法截然相反,但都植根于利己主义价值观;C则反映了以利国利民为思想准则的价值观。
三则材料反映了两种价值观的鲜明对比,A和B异中有同,A、B和C虽然都从价值观出发来评价读书,却是根本对立的,又同中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