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A级背诵篇目(文章部分)1、《论语》其一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第四》)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季氏第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第七》)2、《论语》其二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卫灵公》)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3、《论语》其三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第一》)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十七》)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十九》)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里仁二十》)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二十》)4、《论语》其四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5、《礼记·学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6、《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7、《老子》(一)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三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八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三章)8、《老子》(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四十二章)9、《老子》(三)(1)《有物混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信言不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0、《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11、《孟子》(一)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2、《孟子》(二)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此之谓三有礼焉。
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
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
此之谓寇雠。
寇雠何服之有?”(《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三节·君之视臣如手足》)13、《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形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14、《朱子语类·读书法》大凡读书,须是熟读。
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
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
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
15、《荀子劝学》(节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
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