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2019届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高中生物2019届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2019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2018·长春调研)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错误的是( )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解析:选B 生物群落处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中,生态环境越优越,对生物生长越有利,生物种类数量就越多,结构就越复杂。

一个池塘中除了有鱼之外,还有许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有生活在池塘中的生物才构成池塘的生物群落。

群落中的生物个体间有捕食、竞争、互助等关系。

2.(2018·北京朝阳模拟)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

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

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C.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解析:选C 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与按蚊之间也是寄生关系。

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是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鱼类与藻类生活在同一空间,会因争夺生存空间、氧气等有限的生存条件而产生竞争。

3.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座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呈现斑块状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选A 同一座山不同海拔地带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种群,体现的是植被的垂直分布,而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不同种类的淡水鱼由于食性不同,占据不同的水层,捕食不同食物。

不同地段的种群,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等,出现斑块状(实际上就是镶嵌性)分布,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4.(2018·洛阳一模)下列对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B.寄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寄主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生物C.竞争在种内与种间普遍存在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解析:选 C 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同生死,共患难”,相互依赖,相互依存,有利于生存;寄生生物从寄主那里获得营养,所以是异养的,寄主则既可以是异养的也可以是自养的;竞争是发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生物之间的,同种生物个体间对生活资源的争夺,属于种内斗争,不能叫做竞争。

5.(2018·海口质检)某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种群一定是生产者B.M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D.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解析:选D 根据甲、乙两种群的曲线变化,可知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乙捕食甲,但是甲种群不一定是生产者;M点时甲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是生态系统反馈调节的结果。

6.结合如表所示信息,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注:“+”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A.Ⅰ表示的两个物种之间不会发生共同进化B.Ⅱ可以表示T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关系2C.Ⅲ表示的物种1和物种2只能是消费者D.Ⅳ关系中物种2比物种1同化的能量多解析:选B 表中Ⅰ表示两个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互相抑制,说明二者所需资源相同或相近,为竞争关系,竞争关系会促进二者共同进化;Ⅱ表示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且物种1生活在物种2的体内或体表,为寄生关系,T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关系为寄生;Ⅲ表示的物种1和物种2相互作用对双方均2有利,应表示互利共生的关系,大豆、根瘤菌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但大豆不是消费者;Ⅳ表示物种2以物种1为食,在捕食关系中营养级越低的种群同化量相对越多,所以物种1同化量大于物种2。

7.下列关于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山地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海洋植物的分层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D.影响森林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选C 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应是环境条件不同;山地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温度影响群落分布;海洋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在水的不同深度上光照不同;影响森林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8.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初生演替相对于次生演替进程缓慢、时间长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优势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C.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改变解析:选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都将发生变化。

9.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遭到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作“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树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杨树、白桦等,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物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杨树、白桦等在阔叶红松林被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红松树重新替代杨树、白桦等说明红松树在竞争中处于优势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竞争关系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解析:选B 阔叶红松林受到破坏的地方还存有一定量的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土壤条件,因此在该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红松树重新替代杨树、白桦等,说明在几种乔木的竞争中,红松树处于优势;种群间的竞争关系是群落演替的内在因素之一,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竞争关系;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会不断发生变化。

10.(2017·青岛期末)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解析:选C 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

二、非选择题11.(2018·沧州月考)如图所示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1)判断A~C 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

(3)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或b的变化曲线是在________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________水平上的研究。

(填“种群”或“群落”)(5)狐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能够依据狐的气味躲避狐,可见生态系统中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1)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属于共生关系,对应③;农作物与杂草属于竞争关系,对应②;狐与兔的种间关系属于捕食关系,对应①。

(2)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②,这是由于a和b属于竞争关系,b死亡后,不再和a竞争资源等。

(3)狐和兔之间为捕食关系,若狐死亡,则兔因缺少天敌会大量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的缺乏,数量会减少直至达到稳定状态。

(4)a或b属于种群,所以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种群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5)狐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能够依据狐的气味躲避狐,可见生态系统中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1)③②①(2)②(3)先增加后减少,然后趋于稳定(4)种群群落(5)调节种间关系12.某兴趣小组对某池塘及其周围荒地的种群和群落等相关信息进行了调查,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该兴趣小组调查的区域内不同位置生物的分布有一定的差异,这体现出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____;池塘内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在水体中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限制鱼类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池塘周围有两种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甲、乙两种植物,将两种植物按照不同比例混种,对收获的种子进行分析,计算出不同种植比率(甲/乙)下收获种子的比率(甲/乙),结果如表所示。

若按照0.25的种植比率,来年将获得的种子再混种下去,这样连续种植10年,下列四个选项中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C.两者优势大致相当D.不能确定(3)该兴趣小组对该池塘内的青鱼数量进行调查,他们在该池塘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鱼篓。

捕获结果统计如表所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该池塘内青鱼大约有________条。

(4)如果该兴趣小组在该区域内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应做如何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调查区域内不同位置的生物分布有差异能体现出群落的水平结构。

水体中不同鱼类的食物分布是鱼类在水体中呈现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

(2)当种植比率为0.25时,收获种子的比率为0.37,大于0.25,说明甲、乙之间的竞争中占优势的是甲,这样连续种植10年,甲的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导致乙的种群密度逐渐减小,所以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甲将乙排挤掉。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过于明显;标记物应不易脱落,否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离真实值;同时标记物不应影响标记对象的生理活动等。

第一次捕获的青鱼为86条,而第二次捕获的青鱼为84条,带标记的只有4条,所以该池塘内青鱼大约有86×84÷4=1 806(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