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培养
1.情境教学法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当然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境资料,比如影片、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截取了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我国山东主权的场景。
”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话音未落,教室里霎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此时,我补充相关资料:”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无视中国主权,操纵最高委员会夺取山东的一切特权,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日本夺取山东,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中国就要灭亡了!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政府!”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喊出和当年青年学生一样的爱国口号……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了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2.历史与现实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果只是向学生传授过去的知识,学生会不喜欢。
历史教学中适
当穿插生活中的时事、时尚,让历史课也具现代气息,我给这种教法命名为”现实参与法”,即在教学中联系相关的现实事例进行比较和分析,达到认识历史、进行思想教育之目的。
让历史”活”起来,对学生来说,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往事。
历史教学中要抓住时代脉搏,把学生关心的事情拉入到历史课堂中来。
当然,并不是让教师东拉西扯,漫无边际、离题万丈乱说一番,而是要使历史与现实顺理成章地结合起来。
可结合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来讲述。
比如,初中第三册《中国历史》讲到近代美国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就可联系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一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可让学生展开讨论;轰炸大使馆一事,说明了美国的什么狼子野心,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本来对轰炸一事非常关注,这样一来,积极性更被调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然后,教师总结: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们应居安思危,刻苦学习,不让被压迫的历史重演。
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我谈到有人要重修圆明园,启发学生思考:要不要重修?一些人要求重修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马上表示反对,于是我归纳:被烧毁了的圆明园是近代中国屈辱的见证,它时刻警惕我们要不忘国耻,要关切民族的前途命运。
历史与现实这么接近,让历史走进学生,学生还会对历史陌生吗?
3.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里所说
的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说到底就是一种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而多媒体技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中心位置,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
多媒体技术正是学生由听讲者变成参与者的真正媒介。
因为,多媒体技术将媒体策略与音频、视频、字符、叙述、游戏、地’图和其他各种介质元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可由学生控制的学习工具,学生可以得到某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全方位信息。
每一项差异图符都可以使学生实现一种不同的功能。
因此,无论学生选择哪一项,他们都能得到相应的知识。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采取的模式,然后重建自己的学习序列。
这些序列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学到比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东西。
信息量的扩大以及对各种信息之间联系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与信息内容互相渗透,在此基础上便会产生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学习方法,这就是一种独立性和创造性。
4.留下创新空间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在评论教育时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可是,多年来,由于社会、学校、教师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占据着初中历史教学的讲坛。
教学中,为了取得好成绩,保证升学率,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机器,几根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从头讲到底,不给学生留余地。
其结果常常是,言者谆谆,听者昏昏。
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创造性思维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制约,还谈何创新?因此,实施创新教育,社会、学校必须改变对教师评价的标准,不以分数高低论成败,让教师能够放下包袱,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新教育中。
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创新。
学生也要更新分数至上的旧观念,把学习的重心转移到提高能力上来,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努力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