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课件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课件新人教版


表达技巧分析
• • • • • • • 思路清晰 结构严谨周密 感情真挚 直抒胸臆 语言优美流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从而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和生动性)
• 思考:三种追求的顺序能否调换? • 明确:不能,这三种追求是按照境界、感 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 的追求是人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 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深化到 了博爱的境界。
•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总结全文,“这就 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 • 思考:虽然罗素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 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值得活,这体现 了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 热爱人类、热爱生活,具有博大胸襟和高洁 情怀的大思想家。
•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作者对其人生的 三大追求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对爱情的渴望
• 1、罗素渴望爱情的原因。 • 明确:(能够给人带来狂喜; 能够摆脱孤寂;看到古今圣贤 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 影。)
(二)对知识的追求
• 1、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 明确:渴望了解人的心灵,知 道星星为什么发光,还有毕达 哥拉斯的思想。第一个方面的 知识,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 面,实际上就是识。
永久的生命
学习目标
读一读
臼齿(jiù) 牛犊(dú) 疲倦(ju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 茸毛(róng) 消逝(shì ) 毁灭(huǐ)
分析文章开头两段是如何围绕“过去了的时间 永不再回来”这句话进行论述的。
开头两段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这句话进行了论 述。首先,通过对生命在时间中消逝的种种自然 现象,让人对作者的这种观点感同身受。接着, 进一步提出人们在过去了的时间面前的无能为力, 即“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当然在时间面 前的这种无奈感并没有让作者意志消沉,他旋即 看到了生命积极的一面,即“我们应该看到生命 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 同情心
• 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是什么? • 明确:同情人类苦难包括同情 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被 折磨者;同情无助的老人;同 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 思考:其中哪一种追求令他最执着,也是 最重要的 ? • 明确:同情心。 • 爱情的获得和知识的追求使作者体验到了 如在天堂般的幸福,但世界上触目皆是的 战争、疾病、贫困和孤独又把他从天堂带 回尘世。而且如果没有对人类的同情心没 有爱和悲悯,追求爱情可能会产生爱情恐 怖主义;追求知识可能会成为灾难的帮凶。
本文揭示出这样一个哲理:个体的 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 生命是不朽的,所以我们要感谢生命, 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这体现 出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为什么而活着
人活着,为了什么?
• 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 着。 ——莫里哀 • 人如果只靠吃饭活着,那饭就不叫饭,叫饲料。 — —佚名 •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肖洛霍夫 •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 事物所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 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 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
• • • • •
1、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2、文章采用了什么结构? 明确: (爱情、知识、同情心) (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共 分为三部分。)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提出自己的三种 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 • 思考:为什么罗素说这三种激情像飓风一样,在 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他吹来吹去,吹到濒临 绝望的边缘? • (“飓风”形象地说明这三种激情是作者在追求 过程中的原动力,而“苦海”和“绝望”则表明 这些激情在给他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和 痛苦。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一不可能一帆风顺, 当追求过程中遇到挫折,或面对更深的生命奥秘 时,人的确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甚至绝 望。)
作者为什么说“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 迹”? 在这里,“凋谢”是“不朽”的生命的一个过 程,一个节点,生命正是通过不断凋谢、不断衰败 的过程来达到自身的“不朽”的。“凋谢”不只是 一个生命的终止,更是一个生命的开始,生命就是 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做到了“自身”永不休止的繁 殖、蔓延。“凋谢”与“不朽”,“短暂”与“永 恒”,就是这样互相促成,互相构成了一个“奇 迹”。
• 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 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 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他后来成为 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 “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 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 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 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 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 思想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