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2.1.2 直射波
采用模型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自由空间模型的定义
天线周围是均匀无损耗的无限大空间; 大气层是各向同性的均匀媒质; 电导率为0,相对介电常数和相对磁导率为1。
自由空间特性
不存在电波的反射、折射、绕射、色散和吸收等现象, 电波的传播速率等于真空中光速C; 但存在电波传播损耗(也称衰减)。
前言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结果可以用某种统计描述,也 可以建立电波传播模型,如图表、近似计算公式或计算 机仿真模型等。 本章在阐述陆地无线电波传输特性的基础上,重点讨论 陆地移动通信信道的特征、场强(或损耗)的计算方法 ,并对移动通信信道仿真作简要介绍。
内容安排
2.1 陆地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2.2 移动通信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2.3 描述多径衰落信道的主要参数 2.4 阴影衰落的基本特性 2.5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前言
电波传播的开放性、接收环境的复杂性和移动台的随机移动 性是移动通信信道的主要特点,而这些特点导致了其传播条 件是时变、复杂、恶劣的。因此,移动通信信道是十分复杂 的。 移动通信信道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理论分析、现场电波传播实 测和计算机仿真三种:
第一种是利用电磁场理论来描述移动通信信道,其不足是数学模型 往往过于简化导致应用范围受限; 第二种是通过在不同的电波传播环境中的实测实验,得出包括接收 信号幅度、时延及其他反映信道特征的参数,其不足是费时费力且 往往只针对某个特定传播环境; 第三种是通过建立仿真模型,用计算机仿真来模拟各种无线电波传 播环境。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计算技仿真方法因能快速模拟出各 种移动通信信道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移动通信》
第 2 章 移动通信信道
前言
移动通信信道是移动用户在各种环境中进行通信时的无 线电波传播通道。 从发射机天线到接收机天线,无线电波的传播有直射、 反射、折射、绕射等多种途径,它们可能部分存在或同 时存在,呈现随机性。 移动通信信道在各种通信信道中是最为复杂的一种。在 有线传播线路中,信噪比的波动通常不超过1~2dB,而 陆地移动通信信道中信号强度的骤然降低,即衰落深度 可达30dB。
( a)
d1
d2
R h2
x
P
( b)
绕射损耗
工程上采用图表形式。
图中横坐标为x/x1,其中x1是第 一菲涅尔区在P点横截面的半径。 x/x1>0.5时附加损耗为0dB,即 障碍物对直射波传播基本上没 有影响。 x<0时,损耗急剧增加。 x=0时,TR射线从障碍物顶点擦 过,附加损耗约为6dB。 因此,在选择天线高度时,根 据地形尽可能使服务区内各处 的菲涅尔区余隙x/x1>0.5。
前言
在城市环境中,一辆快速行驶车辆上的移动台的接收信 号在一秒钟之内的显著衰落可达数十次且是随机的,这 比固定点的无线通信要复杂得多。 总之,移动通信信道会引起接收信号在相应的时间域、 频率域及空间域产生选择性衰落,而这些衰落不但会严 重恶化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可靠性,还会明显降低移动 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 因此,为实现优质可靠的无线通信,必须采取相应的一 系列措施,而要保证所用技术的有效性,掌握移动通信 信道特性是基础。
-4 -2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5 -2.0 -1.5 -1.0 -0.5 0 0.5 1.0 1.5 2.0 2.5
x / x1
2.1.5 反射
反射波:当电波传播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光滑界面时,如 果尺寸比电波波长大得多时会产生镜面反射。
可见,自由空间电波传播损耗只与工作频率 f 和传 播距离 d 有关。
2.1.3 大气中的电波传播
在实际移动通信信道中,电波在低层大气中传播。 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 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低层大气是指距地面高度10~15km以下的大气层。低层大气 所含空气占整个地球大气层的80%以上,对于天气和气候有 直接的影响。
天线的地面反射信号场强也可以忽略不计,这
样情况下,电波可视作在自由空间传播。
接收功率计算公式
自由空间的接收功率:
PR
d
PT GT GR 2 PR (d ) (4 ) 2 d 2
PT = 发射功率 (W)
PT
GT = 发射天线增益
GR = 接收天线增益 = c/f 波长(m),c = 光速 (3×108 m/s)
当平面上最大的突起高度小于表面平整度参数 hc 时,可 认为该表面是平滑的 ,此时电波入射后发生反射; 当平面上最大的突起高度大于或等于 hc 时,则认为该表 面是粗糙的,此时电波入射后发生散射。
大气折射
dn 其弯曲程度取决于大气折射率n的垂直梯度: dh
大气折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在工程上通常用 “地球等效半径”来表征,也就是认为电波依然 按直线方向行进,只是地球的实际半径变成了等 效半径。
Re k R0 R0 1 dn 1 R0 dh
大气折射
标准大气情况下,等效地球半径系数k=4/3。地球实际半径 是6370 km, 地球等效半径为8500 km。 大气折射的结果是传播距离比极限视距更远了,即所谓的 超视距传播。 大气折射有利于超视距的传播,但在视线距离内,因为折 射现象所产生的折射波会同直射波同时存在,从而也会产
2.1.1 电波传播方式
发射机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可以从不同的路 径到达接收机,它们大体上可归结为直射、反射、 绕射和散射等形式,其中反射、绕射和散射是影响 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的基本形式。典型的传播通路 如图2-1所示。
2.1.1 电波传播方式
图2-1 典型的电波传播通路
2.1.1 电波传播方式
A
d1
C
d2
B
d2 ( Re hr )2 Re2 2Re hr h 2Re hr
2 r
Re
d d1 d 2 2 Re
Re 8500km
ht hr
o
d 4.12
ht hr
2.1.4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在实际情况下,电波的直射路径 上存在各种障碍物,电波绕过障碍 物遮挡向前传播的现象称为绕射。 绕射可以用惠更斯原理解释。 惠更斯原理:波前的所有点可作 为产生次级波的点源,这些次级波 组合起来形成传播方向上新的波前。
3、900 MHz (UHF) 4、1800MHz (UHF) 5、第三代移动通信IMT-2000使用1.8-2.2GHz的频段(UHF)。
目录
2.1 陆地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2.1.1 电波传播方式 2.1.2 直射波 2.1.3 大气中的电波传播 2.1.4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2.1.5 反射波 2.1.6 散射波
绕射是由次级波的传播进入阴影
区而形成。
绕射损耗
P
绕射损耗:由绕射引起的附加传 播损耗称为绕射损耗,该损耗与 障碍物的性质、传播路径的相对 位置有关。 x 表示障碍物顶点至直射线 TR 的 距离,称为菲涅尔余隙。 规定阻挡时余隙为负,无阻挡时 余隙为正。
h1 T h1 T
x
d1
d2
R h2
生多径衰落。
超视距传播
假设A点架设一部发信机,天线的架高是H1,AB是
和地球相切的一条射线。若要接收到来波,接收天线
的架高必须超出这条切线。
A d1 C d2 B H2 O O
H1
视线传播极限距离
d1 ( Re ht )2 Re2 2 Re ht h 2Re ht
2 t
低层大气并不是均匀介质,它的温度、湿度以及气压均随时 间和空间而变化,因此会产生折射和吸收现象,在VHF和 UHF波段的折射现象尤为突出,它将直接影响视线传播的极 限距离(增大)。
大气折射
折射产生机理 大气折射率是变化的,当一束电波通过折射率 随高度变化的大气层时,由于不同高度上的电波 传播速度不同,从而使电波射束发生弯曲,弯曲 的方向和程度取决于大气折射率的垂直梯度。这 种由大气折射率引起电波传播方向发生弯曲的现 象,称为折射。
米波 视距内直线传播 (超短波) 分米波 (微波)
UHF
SHF
超高频 Super
3GHz~30G Hz
厘米波 (微波)
毫米波 (微波)
极高频 30GHz~30 EHF Extremely 0GHz
2.1 陆地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目前典型移动通信使用频段: 1、150 MHz (VHF)
2、450 MHz (UHF)
VHF与UHF频段,典型传播方式:
1、直射:从发射天线直接到达接收天线的电波称为直射波。 2、反射:经过大楼墙面等反射到达接收天线的电波称为反射波。 3、散射:经过粗糙表面或小物体散射到达接收天线的电波称为 散射波。 4、绕射:绕过障碍物遮挡向前传播到达接收天线的电波称为绕 射波。 发射机天线发出的电波经过上述多种传播路径最终到达接收 机,这些来自同一波源的电波信号叠加在一起会产生干涉, 即多径衰落现象。
2.1.6 散射
产生:
当电波入射到粗糙表面时,反射能量由于散射而散布于 所有方向,形成散射波。
影响:
在实际移动环境中,有时接收信号比单独绕射和反射模 型预测的要强,这是因为当电波遇到粗糙表面(例如树 林)时,发生散射作用,这就给接收机提供了额外的能 量。
散射
散射与反射:依赖于表面的光滑程度、物体大小与 波长的比较。
T(发射机) ELOS ET =ELOS +Eg Er =Eg θ0
ht
R( 接收机)
Ei θ i
hr
d
反射
地面反射模型(双线或两径传播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