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2-1为钻探成果表(部分)。
表4-2-1××矿区钻探成果表(部分)
现在欲绘制Ⅰ-Ⅰ′地质剖面图,操作步骤如下:
(一)确定剖面线和准线位置
在图4-2-21所示的地形地质图上有钻孔的实际位置,把大体上垂直于煤层走向布置的各勘探线上的钻孔用直线连接起来,即为沿煤层倾向的剖面线,如图中Ⅰ-Ⅰ′、Ⅱ-Ⅱ′、Ⅲ-Ⅲ′、Ⅳ-Ⅳ′;把大体上平行于煤层走向的各钻孔连接起来,即为沿煤层走向的剖面线。
(二)旋转图幅
为了方便投绘点,把地形地质图整个图幅旋转,使图中Ⅰ-Ⅰ′剖面线呈水平状态。
一)绘制水平基准线
启动“正交”及“对象捕捉”之“端点”捕捉功能。
命令: Pline↙
指定起点: 在地形地质图中捕捉Ⅰ-Ⅰ′剖面线之Ⅰ端点
当前线宽为0.0000
指定下一个点或[圆弧(A)/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向右方适当距离点击左键
指定下一个点或[圆弧(A)/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得一条水平基准线)
二)旋转
使图中Ⅰ-Ⅰ′剖面线呈水平状态。
命令: Rotate↙
UCS 当前的正角方向: ANGDIR-逆时针ANGBASE-0
选择对象: 窗选整个地形地质图图幅(不要选中上述所绘水平基线)
指定对角点: 找到 150 个
选择对象: ↙
指定基点: 鼠标拾取地形地质图中Ⅰ-Ⅰ′剖面线之Ⅰ端点
指定旋转角度或[参照(R)]: R↙
指定参照角<0>:再次鼠标拾取地形地质图中Ⅰ-Ⅰ′剖面线之Ⅰ端点
指定第二点: 鼠标拾取地形地质图中Ⅰ-Ⅰ′剖面线之Ⅰ′端点
指定新角度: 鼠标拾取水平基准线右端点
则整个图幅发生旋转,剖面线Ⅰ-Ⅰ′呈水平状态(如图4-2-22a所示)。
(三)制作高程网
命令: Copy↙
选择对象: 鼠标拾取旋转后地形地质图中的Ⅰ-Ⅰ′剖面线
选择对象: ↙
指定基点或位移,或者[重复(M)]: 拾取Ⅰ-Ⅰ′剖面线端点
指定位移的第二点或<用第一点作位移>: 向下适当位置点击左键
则得到高程网基准线,这样保证了基准线与地形地质图中的剖面线长度相等,互相平行。
然后按照前述高程网绘制方法绘制高程网(要考虑最高、最低高程和比例尺)。
(四)绘制地形剖面
启动“正交”及“对象捕捉”之“交点”捕捉功能,使用“Pline”命令,分别从地形地质图中剖面线Ⅰ-Ⅰ′与各地形等高线(115、110、105、100)之交点向下画线(如图4-2-22中的实线)至100m高程线。
然后利用100m高程线作为基准线,分别在所画线上找到115m、110m、105m、100m各高程点并标记,如图4-2-22中的“×”标记。
接下来用Pline线联接各点,形成地形剖面线。
命令: Pline↙
指定起点:拾取第一个投绘点
当前线宽为0.0000
指定下一个点或[圆弧(A)/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W↙
指定端点宽度 <0.0000>: 0.3↙
指定下一个点或[圆弧(A)/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拾取第二个点)
指定下一个点或[圆弧(A)/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拾取第三个点)
……
剖面两端按地形自然趋势作适当延伸。
选中绘好的PL线,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右键菜单中选择“编辑多段线”。
[闭合(C)/合并(J)/宽度(W)/编辑顶点(E)/拟合(F)/样条曲线(S)/非曲线化(D)/线型生成(L)/放弃(U)]: f↙
[闭合(C)/合并(J)/宽度(W)/编辑顶点(E)/拟合(F)/样条曲线(S)/非曲线化(D)/线型生成(L)/放弃(U)]: ↙
则该PL线成为光滑曲线。
(五)绘制剖面坐标线
用相同方法分别从地形地质图中各坐标格网线与剖面线Ⅰ-Ⅰ′交点引垂线,形成剖面坐标线,如图4-2-22中的Y2500、X1500、X2000坐标线。
(六)投绘钻孔
用相同方法分别从地形地质图Ⅰ-Ⅰ′剖面线上各钻孔向下引垂线(如图4-2-22中虚线),并按表4-2-1中各钻孔孔深绘制,标注钻孔编号、孔口标高和孔深,如图4-2-22b所示。
(七)标注钻探成果
按表4-2-1中各钻孔成果,利用剖面高程基准线,在各钻孔线上标注钻孔成果,填绘各钻孔的标志层、煤层、地层界线、断层点位置,如图4-2-22b中的“”标记。
(八)投绘露头点
把地形地质图中各地质界线与Ⅰ-Ⅰ′剖面线的交点依次投绘到剖面地形线上,如图4-2-22a中的T1f1 /T1k的界线,投绘结果见图4-2-22b中的“△”标记。
(九)计算剖面图上地质界线的伪倾角
在地形地质图中,T1f1/T1k界线处见一产状符号,真倾角37°。
点击“修改”快捷工具栏上的“延伸”按钮。
选择对象: 在地形地质图中选择Ⅰ-Ⅰ′剖面线作延伸边界
选择对象: ↙
选择要延伸的对象,按住Shift键选择要修剪的对象,或[投影(P)/边(E)/放弃(U)]: 点击产状符号走向线近剖面线的一端
选择要延伸对象,按住Shift键选择要修剪的对象,或[投影(P)/边(E)/放弃(U)]: ↙命令: Dimangula r↙(起用角度标注命令)
选择圆弧、圆、直线或<指定顶点>: 拾取走向线一端点
指定角的第二个端点: 拾取剖面线端点
指定标注弧线位置或[多行文字(M)/文字(T)/角度(A)]: 移动鼠标在适当位置单击
标注文字 - 67
得走向线与剖面线的夹角为67°。
利用真、伪倾角计算公式计算伪倾角(α=37°、γ=67°),得伪倾角β=34°45′。
图4-2-22地质剖面图的绘制
(十)绘制地表附近地质界线
地表附近地质界线应严格按计算得到的伪倾角绘制。
命令: Pline↙
指定起点: 捕捉剖面地形线上T1f1/T1k的投绘点
当前线宽为0.0000
指定下一个点或[圆弧(A)/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正交开> 向左端移动鼠标,适当位置单击左键
指定下一点或[圆弧(A)/闭合(C)/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
命令: Rotate↙
UCS当前的正角方向: ANGDIR-逆时针ANGBASE-0
选择对象: 选择刚才绘制的PL线
选择对象: ↙
指定基点: 拾取PL线右端点
指定旋转角度或[参照(R)]: 34d45'↙
则地表附近T1f1/T1k的分界线绘制完成,近地表其它地质界线用同样方法处理。
(十一)连线
在剖面图中用PL线将相邻钻孔的同一个标志层、煤层、岩层、断层依次连接起来(先断层,后地层),并进行光滑处理,即得到剖面图的初形。
如果情况正常,中间无构造变化,则剖面图上各煤、岩层大致相互平行,线条比较圆滑,否则就可能有地质构造。
这时就需要利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其他地质剖面图,水平切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比较,最后确定地质构造的确切位置和形态。
(十二)文字注记
用“Text”命令注记各地层、煤层编号、剖面方向及其它内容。
(十三)检查及修饰
仔细检查图形内容,并对图形美化处理,完成地质剖面图的绘制,如图4-2-22b所示。
注意:煤矿地质剖面图绘制的技巧是平面图形(地形地质图)的旋转及交点的垂直投影,要善于利用“参照(R)旋转”及“正交”等功能。
在上述剖面图的绘制中,各种交点的投影,采用的是作“多段线(Pline)”的方法,事实上也可以用构造线(Xline)和射线(Ray)进行交点投影,或许你觉得更方便一些,这与各人的作图习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