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届高考作文指导-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doc

2016届高考作文指导-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doc

2016届高考作文指导-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近三年全国多材料作文卷: 2015 年湖南卷(两则) 2014 年浙江卷(三则)2013 年安徽卷(两则) 2012 年广东卷(两则) 2011 年上海卷(两则)多材料作文就是由多则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单则材料组成一组材料的作文形式。

审题立意三大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即审题立意时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材料的意旨。

最忌断章取义,脱离材料立意。

2. 多向性原则。

材料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读材料。

3. 最佳性原则。

选准角度,选取最佳角度立意。

最佳立意原则:①. . 题目要求限定的角度;②. . 能触及材料主旨的角度;③. . 具有新颖性的角度;④. . 最适合自己的角度。

方法一: [ 示例] 材料一:古马其顿亚历山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亲征服了,自己将来再无用武之地。

材料二: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对宋代诗人来说,唐诗既是丰厚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

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两则材料国别地域不同,叙述对象、内容不同。

如何对待优秀前辈或前辈取得的成就。

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观点:①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舞蹈②别把前人成就当包袱③既要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又要敢于超越温馨提示:好的观点总是有限的。

重要的不是观点本身。

而是观点的表达,观点的包装。

观点的表达方式比观点本身更重要。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

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内涵,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方法一归纳:异中求同法注意事项:我们在找相同点时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立意不能流于表面,不能似是而非。

牛刀小试牛刀小试材料一: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材料二: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2011 年安徽模拟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这两则材料形式不同,叙述的对象、内容不同。

由它们的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危机感②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当矛盾以尖锐激烈的形式存在时,人们容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

材料一: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一个人都节约一块钱给我,那我就成了亿万富翁了。

方法二: [ 示例] 材料二: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作出一块钱的贡献,那我的一生就很有价值了。

材料二中的人追求人生精神财富,用贡献衡量价值。

材料一中的人渴望物质财富,寄希望于向他人索取, 用金钱衡量价值。

由它们的不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观点: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两则材料形式、内容相似,都由一块钱而引起,涉及财富、价值观问题。

一些形式相同的材料,它们的内涵却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如果我们能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

从相同的材料中比较几则材料的不同内涵,找出不同点和关联点,从不同点与关联点中求得作文立意所在,正反切入皆可立意,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方法二归纳:同中求异法注意事项:对于材料中的不同观点不是什么都能写,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分析判断,最终确定的立意须能写出深度,充满正能量,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春节将近,中国各地年夜饭预订火热非凡,不少星级酒店纷纷挂出年夜饭客满的招牌。

记者 23 日在苏州采访时了解到,该市近日惊现38 万天价年夜饭,这也是目前国内价格最高的年夜饭。

牛刀小试牛刀小试材料二:财富如水,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条河,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

这段名言出自有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之口。

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向慈善机构捐出我的全部财产。

陈光标如是说。

两则材料都是围绕财富的利用而展开。

材料一:天价年夜饭的消费,体现的是追求表面光鲜,自私享乐的人生价值观。

材料二:陈光标的话体现的是他奉献社会与他人财富共享的价值观。

由它们的不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观点:①不应为富不仁,而应财富共享②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表的光鲜,而在于对社会所作的贡献③独乐不如众乐方法三:材料一:甲说: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能致富,所以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仍应发扬光大。

材料二:乙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靠勤劳仅仅能温饱,要致富,必须依靠科技。

高科技=高效益,这是致富的公式。

[ 示例]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致富。

材料一:靠勤劳能致富;材料二:靠科技才能致富。

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因此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致富必须依靠勤劳和高科技的结合。

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各偏执于一点,互为补充,只有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将它们的内涵叠加补充起来,体现辨证性,才是科学合理的。

方法三归纳:互补叠加法注意事项:如何才能迅速地判断材料中给出的观点是互补叠加?需要我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来判断。

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增加知识储备,丰富生活阅历。

材料一:山登绝顶我为峰。

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的豪迈气概(于丹)牛刀小试牛刀小试材料二: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

(易中天)将两者互补叠加,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一个人要想成功,既要胸怀大志,又要能做到脚踏实地。

两则材料都有比喻象征意义,都在谈勇攀高峰。

材料一:于丹强调志存高远,勇攀高峰;材料二:易中天则强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总结一、相同型 ---- 求同法二、相反型 ---- 求异法三、相对型 ---- 互补法练习1、、①①( 蚂蟥) 多次吸你的血,它都用热烈的亲吻。

②( 香烟) 时时刻刻的亲热,从你口中吻去多少健康。

由蚂蟥、香烟联想到人类社会,学生容易想起口蜜腹剑这个成语,这一组合材料的主旨也就容易把握了。

表里不一。

练习2 2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 (1) 不少于 800 字, (2) 不要写成诗歌, (3) 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2011 年上海卷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孙浩东上海市大同中学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显然未能躲过一场风波:由于她在得知本拉登被击毙后当众表示十分高兴,而惨遭德国知识界的集体质疑。

尽管她已多次道歉以希望这场风波快点过去,但这似乎依旧难平众怒,甚至还有法官准备为此起诉她。

(开篇无应试习气)作为德国基督教民主党领袖的默克尔理应知道:根据基督教教义,任何生命都是等价的,都应该被尊重,哪怕是罪犯。

正因为犯了这样一个看似微小的常识错误,即使她是权威的领袖,在涉及德国知识分子的底线问题时,她也最终无法过去。

(拉登确应惩处,但不能十分高兴。

有独到见解。

这就是理性的声音。

)依旧是在德国,依旧与默克尔有关。

前不久,德国前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引起德国国内一片哗然,为了保护这位将大有作为的政治新星,默克尔以我们需要的是政治家而非学术研究人员为之辩解,但是德国两万名教授联名上书反对,直截地表达了德国知识分子的态度。

因为他们担心这将会成为日后学术不端的借口,他们又一次没有给默克尔面子,再一次让她一切都会过去的计划继续泡汤。

(见解深刻,积累丰厚)我感动于这样一群理性声音的存在,也欣然于确实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对于任何权威都能以这种一切都不能过去的态度才最终成就了德国学术圈严谨的优良传统。

(主题登场,自然天成)然而,如此理性的声音又何曾仅仅嘹亮于德国?它又何曾沉默于经历过五千年光辉、五千年昏暗的华夏大地?(笔锋一转,到华夏)尽管受到当时政治的压力,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墙就等于扒掉我的一层皮掷地有声,时至今日仍在我们耳边余音缭绕。

当我们面对现在的北京已与其他城市毫无区别,当我们眼睁睁地看到古老的北京城只活在文字上、照片里、记忆中的时候,我们终究不禁感叹先生的先见之明,敬佩先生不顾一切的理性呐喊。

也许政治的压迫一度埋没了先生的呼喊而让一切都过去了,但是历史的拷问却永远不会让错误过去。

(对国运之关怀,情深)回望历史,多少统治者以权威的姿态、以一切都会过去企图将真理掩埋的时候,又是多少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回答而绝对不容置疑。

(责任感)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知识分子的呐喊永远不会沉默!(再次点题,有个性,又中规中矩)作为一名社会的准知识分子,当我们面对祖国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同时,倘若我们对于社会的阴暗面置之不理而臣服于表面的和谐,不勇于揭开那些隐藏在这表面和谐底下更多不和谐的元素,这又何尝不啻为一种真正的悲哀呢?(有气度)真心希望有识之士在听到一切都会过去时,都能异口同声地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捍卫真理,以坚守住最后的底线。

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而我们是社会的良心。

(说得太好了)简评: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深刻,这就是!一个中学生放眼世界,回眸历史,关注现实,不偏不倚,着重分析理性的声音不会过去,何等可贵!文章虽重点谈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一面,但隐含着对某些人以为一切都会过去的侥幸心理的批评。

这是一个有大关怀的学生。

读罢文章,我真高兴!我们的下一代有人!时间过去了唐俊超复旦附中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是什么带走了他们?我想,大概是时间。

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早已化为一缕青魂潜藏在人们的想象与记忆中;横扫欧洲、心志与阿尔卑斯齐高的拿破仑,终不免在故乡的土地上沉睡。

不论秦皇汉武,还是凯撒亚历山大,所有的伟业都在时间的冲蚀之下归为一片虚无。

(有误,拿破仑故乡是科西嘉,葬于巴黎荣军院。

)是的,一定是时间。

自然赋予我们躯体,使我们能尽情地享受物质的快乐;但自然同时给予了我们限制,当身体的机能走向衰败时,也就是生命走向尽头时,曾经的功名伟业也随之离去,消解在茫茫历史长河里,留给后人一句无奈的感叹:俱往矣!时间过去了,冲走一切功名利禄。

(论会过去))时间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因为我分明看到,在时间的激流间,有几块礁石屹然伫立。

(比喻好)那是牛顿,他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成为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石;那是麦克斯韦,他的电磁理论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建构了坚实的基础;那是毕达哥拉斯,是笛卡尔,是沈括,是徐光启他们的成就,没有在时间的冲刷下消逝,反而在岁月的风尘中历久弥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