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实现“以城带乡、以城富农”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身为产业工人主力军的农民工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转移,也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
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江苏省苏州市作为调查对象,就如何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作出一些简要探讨。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二元体制壁垒的日渐松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5 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
苏州市作为中国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农民工的境况及政府的相关举措对全国有极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意义。
因此,在此选择苏州作为城市典型来研究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揭示其存在问题,探究其内在原因,为改善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状况建言献策。
一、国内外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概况(一)国内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概况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在国家建设中作用和地位的日渐突出,也逐渐引起国内学者及相关机构对农民工群体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关注。
就其研究内容而言,目前国内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培训的必要性、重要性的研究;二是对培训过程中的政府责任和角色问题的研究;三是对如何系统地组织培训及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的研究;四是对培训效果的分析研究等。
(二)国外对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启示在西方发达国家漫长的工业化过程中,它们很早就开始普遍重视农民教育以及农民教育投入,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基本国策。
在此过程中,它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实践经验。
另外,以刘易斯和乔根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研究基本奠定了职业培训与开发的理论基础。
尽管各国培训类型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建立在尊重利益相关者利益选择的基础上的,它们借助经济诱导来激发企业、农民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中。
例如加拿大和德国等国家均设有以鼓励企业对农民进行培训为目的的专项基金。
但是,这些资金不会直接划拨给企业,也不会通过政策强行增加企业负担,而是通过一系列经济诱导性方式鼓励企业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比如把企业花费的培训费计入生产成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再对其减免部分税收等。
另外,在德国,如果农民参加培训,可免交杂费并获得伙食补贴,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二、苏州市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情况调查为了解当前我国相关机构组织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和具体培训方式,本文选取农民工较为集中地区的典型之一——江苏省苏州市作为研究试点。
此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培训现状、培训需求、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本调查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和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
在苏州抽取了农民工生活和居住相对比较集中的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吴中区木渎镇、相城区,以高新区:工业园区:木渎镇:相城区= 4∶4∶1∶1的比例予以配额,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抽取样本。
调查时间为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25日,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220份,其中有效问卷1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0%。
(问卷发放情况统计见:表2-1)(一)苏州市进城农民工基本情况介绍据统计,苏州外来暂住人口超过700万,与本地人口基本相当。
其中除少量外籍人员、外资或合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自主创业的私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等白领阶层外,外来人口主要为奋斗在服务业、建筑业以及其他产业一线的农民工。
调查显示,苏州市进城农民工呈以下特征:(1)性别构成:在198个有效样本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调查总体的56.99%和43.01%,男性农民工的比例高于女性。
(2)年龄:调查显示,19岁以下的占17.20%,19-30岁的人数最多,占有效样本总体的53.76%;年龄在30-39岁的有18.28%;40岁以上的只占10.76%。
(3)文化程度:调查显示,北方农民工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的人仅占总数的5.1%;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总数的14.14%;高中的占26.77%;中技、中专所占比重最高,为35.35%;大专占16.16%;本科及以上只占全部实用”者占18.28%,认为“一般、能应付工作”者占50.37%,认为“不好、要在工作中继续学”者占25.37%,认为“很不好、基本没用”者占5.97%。
(4)通过对农民工希望获得培训类型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希望获得技能类培训的占36.56%,创业思维类占17.20%,礼仪类占3.23%,基本知识类占7.52%,提升学历类占25.81%,其他占5.76%。
(三)从调查中获得的启示通过对统计信息和调研访谈情况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如下启示:(1)通过培训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问题后,能有效促进劳动力输入地社会治安状况的改善。
在未找到工作时,56.72%的被调查者会选择出门闲逛打发时间,而获得工作后,51.50%被调查者选择在业余时间待在居住处休息,选择外出闲逛的仅占18.29%。
由此可见,随着进城务工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降低其在劳动力输入地迷失的几率,进而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2)调查显示,劳动力输入地培训的效果较输出地培训更为有效,因此应该重视并加强输入地对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来苏前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能够成为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比例仅为21.48%,大部分仍从事普通岗位。
而来苏后接受培训后的务工者在工作单位作为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比例则达到42.36%。
另外,从进城务工农民来苏前后培训的评价来看,对进城之前培训的效果评价以负面评价为主,而对来苏后参加培训的效果则正面评价相对较多。
三、改进苏州市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建议政府作为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主导力量,搞好规划服务、增加调控力度既是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政府工作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因此,要明确政府职责,落实责任目标。
政府在探索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时不仅要做好宏观调控,而且要与当地政府工作衔接,落实基层服务工作,同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进来,充分利用培训机构平台,共同做好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
首先,中央政府应该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对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进行总体规划。
为适应新时期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中央政府必须重视宏观调控,把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提升到国家层面来持续推动,应专门制订全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中长期规划,把此项工作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方案中,统一部署,统一实施。
目前,阳光工程是中央政府对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行宏观调控、总体规划的成功范例,但其只是一个短期计划,缺乏常设的机构和稳定的制度来保障。
因此,可以考虑建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国农民工工作。
其次,地方政府要做好具体实施工作,搞好基层服务。
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全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制订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长期计划。
因此应由苏州政府牵头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信息交流、登记发证、实施落实等各项工作。
为避免部门组织农民工技能培训过程中出现盲目培训、笼统培训、应付培训种种现象,在编制培训计划时可根据区域产业的特性确定各区县不同时节的各项培训课题,同时,可由农民工自主选择课题参训,避免“想学的找不到施教的,施教的找错了参训对象”的资源浪费现象。
再次,在培训模式方面,应提高企业参与度,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不能只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同时也要让用人单位这个重要的主体切实参与进来,从而保证培训的顺利实施和培训效果的有效性。
根据国家相关指导意见,用人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企业职工培训计划,与其他在岗职工享受同等的培训和再就业待遇。
同时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实际用工需求,着重加强进城农民工的岗前技能培训、在岗提升培训以及转岗培训这几个重要方面的培训。
最后,要充分利用培训机构这一重要平台。
鼓励企业依托相关合作的培训机构,结合企业具体的岗位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组织农民工参加培训。
由于成年人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性,因此培训机构应根据具体特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务必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保证培训质量。
同时,培训机构要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员的生活和工作实际相结合,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
提升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应当积极营造尊重和理解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环境,提升对农民工在城市建设等各方面不可或缺作用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凝心聚力共建和谐城市。
参考文献:[1]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4]罗芳.农业剩余劳动力乡城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来自湖北省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5]psacharopoulos, g.1984.contribution of educ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in: kendreck, j. w, ed. ,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productivity and causes of the slowdown, cambridge, ballinger : 335-360.[6]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年培训规划[eb/ol]./20031008/3092317.shtml. [7]韩云鹏,涂莲英.农民工培训的需求导因制约因素与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5,(16).[8]刘志宏,劳动力输入地对外来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以石狮市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 [9]刘含.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以湖北省仙桃市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11]洪列平.农民工职业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