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1-公共需求

财政学1-公共需求


(三)最优多数性规则与交易成本
最优的多数就是抉择成本与外部成本之和 最小的那个多数,在图中就是由曲线 (D+E)最低点所对应的赞成率N*。
五、“投票之谜”
“投票之谜”(或“投票悖论”)是指在所有可供选择 的方案中,没有一个方案能够获得多数票。 如下表所列的颜色选择结果就出现了投票循环问题, 使得在三个人的投票选择中没有获胜者。
(二)中间投票人定理

中间投票人(或中位选民): 其偏好在所有投票人的偏好中 居于中间位置的投票人,称之 为中间投票人。 理性条件:无论哪个投票 人,如果认为X > Y,Y > Z, 则必然认为X > Z;且每个人 都会依据偏好顺序进行选择。 中间投票人定理:如果所有 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 在多数投票规则下,投票的结 果是中间投票人获胜。
红 √


√ √ 红 √
√ √ 蓝 √ √ 蓝色胜出 蓝色胜出
蓝色胜出
投票顺序对投票结果的影响



新的偏好顺序组合: A:红 > 黄 > 蓝 B:蓝 > 红 > 黄 C:黄 > 蓝 > 红 在这种偏好顺序组合下,最终的选择结果决定于投票顺序。
第一种选法
第二种选法
第三种选法
A 红
黄 红 蓝 √
二、公共商品
(一)公共商品的定义 公共商品是与私人商品相对应一个概念,二者含 义可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对于私人商品而言,有:
Xj X
i 1
n
i j
对公共商品而言,有:
X n j X
i n j
(二)公共商品的基本特征




与私人商品相比,公共商品有两个基本特征: ● 第一特征:非排他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公共商品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他人消费或受 益 2、有些公共商品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 但从效率角度看却不必要排他 3、在有些情况下,“排他”尽管是可能的也 是必要的,但排他成本过于昂贵,经济上不可 行。 ● 第二特征:非竞争性 。 它是公共商品最重要的标志。 这一结论的有效 性是基于特定商品的既定技术条件,并以公共 商品的“最大技术供给量”为前提。
颜色
红 1 1 0 2
黄 0 1 1 2
蓝 1 0 1 2
方案投票人
A B C 得分合计
(一)偏好与“峰”


所向 任何方向的偏离,都意味着他的效用减少。 如果在投票者的效用曲线上只出现一个峰值, 则称为单峰偏好; 如果曲线上存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峰值, 则称为双峰(或多峰)偏好。 在单峰偏好条件下,如果对备选方案进行两两 表决,就能产生一个最优的决策结果。
第二节 公共需求的决定:公共选择
一、公共选择的基本问题 (一)公共选择的基本问题: 是如何从个人偏好得出一个集体的偏好。 (二)公共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 所做出的决策或选择应达到社会整体效 用的最大化或促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 不断提高。

二、公众偏好的表达方式




●公众的偏好表达是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 下,运用自身的各种权利展示自己的需求的活 动和过程 。 ●公众偏好表达最主要的方式是由公民投票, 它是现代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最主要的方式。包 括两种具体表现形式: (1)直接民主:全体公民直接投票决定公共 事务。 (2)间接民主:公民选出代表,由代表代替 公民投票决定公共事务。
三、公众偏好表达缺陷

公众偏好表达缺陷主要 在于:它不能完全满足 某些基本假定,这些假 定包括信息充分、个人 不会隐瞒自己真实的偏 好、政治家和公务员都 是中立的、不会出现双 峰偏好等。
四、公共选择的规则


(一)一致性规则 又称一直满意规则,是指在公共选择过程 中,任何一项提案在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 须获得所有投票者的赞成。一致同意的结果虽 符合帕累托效率标准,但在现实中很难做到, 因为除了成本很高外,他要求每个投票人都 “诚实”。 (二)投票的多数性规则 指在一项提案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 经过多数投票者的赞成。大多数情况下都采用 该规则,包括简单多数和复杂多数。

(三)公有制部门与私人部门
公有制部门与私有制部门则是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角度 定义的实体。 (四)私人组织与公共部门 “私人组织”及其与之相对应的“政府组织”是以组织 结构和权力性质界定的一对概念。 前者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独立、开放型市场组织; 后者则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金字塔型等级组织。 私人组织提供公共商品一般出现在下述场合,即:私人 组织从其所提供的公共商品中的受益大于提供公共商品
(二)政府与公共部门
政府与公共部门之间的联系: 首先,大部分公共部门是政府的内设机构。 其次,尽管公共部门履行着政府的某些职能。 第三,每一个国家的公共部门都受到政府的资助。 政府与公共部门的区别: 首先,从实证的角度看,政府的产生和存在并非完全是 为了给公众提供公共商品。 其次,从现代政府的机构、作用和行为等方面考察,政 府机构并非都提供公共商品。 第三,即使一些公共部门本身就是政府部门,在不同的 场合也会有不同的身份。 第四,从公共部门的构成看,并非所有的公共部门都是 政府机构或部门。
三、纯粹公共商品与混合商品



依据公共商品的“公共”程度差异,可将公 共商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粹公共商品, 另一种是混合商品。 (一)纯公共商品 完全用于满足公共需求;并具有完全的非排 他性和非竞争性 。 (二)混合商品 是指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共需求,也在一 定程度上满足私人需求的物品。同时,它具 有一定的排他性或一定的竞争性。 纯粹公共商品、混合商品和私人商品的划分 如图1-2所示:
(四)“投票之谜”之解

塔洛克的研究表明,“投票之谜”产生的可能 性大小,主要取决于投票的人数和可选方案的个数。 这两个数越大, “投票之谜”产生可能性也越大。 但在现实中,这两个数有可能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即 出现“投票悖论”的可能性很小。 即使出现“投票之谜”这种小概率事件,也 可通过偏好强度的充分显示来破解。包括: (1) “打分投票制”来显示投票者的偏好强度 。 (2)允许进行“投票交易”来显示投票者的偏好强 度 。
第三节 公共商品的提供

一、相关概念辨析 (一)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 按照生产商品的性质,可将商品的生产和提供 可分为两大部门,即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 在现实中,公共部门包括两大类,即行政部门 和事业部门。 公共商品的生产与提供是两个紧密联系又有本 质区别的概念。 公共商品的生产是一个技术过程,可通过委托 代理制方式由生产者完成; 商品的提供则主要由出资者(主要是政府)通 过公共选择和公共预算完成。 这表明,商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完全可能不是 同一个主体。
基础理论篇

本篇介绍财政学的基础理论,其 中主要包括公共商品理论、市场与效率 理论、政府及其职能理论。
第一章 公共需求
●第一节 公共需求与公共商品 ●第二节 公共需求的决定:公共选择 ●第三节 公共商品的提供

第一节 公共需求与公共商品


一、私人需求与公共需求 (一)私人需求 私人需求是由单个人内在产生的、不依赖于他 人而独立存在并得以满足的个人需要。 1.私人需要层次划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2. 私人需求的两大特点 一是受益的内在性。
图例:
若三人对三种颜色(方案)的偏好次序如下: A:红 > 蓝 > 黄 B:蓝 > 红 > 黄 C:黄 > 蓝 > 红
通过“两两选择”则中间人喜欢的颜色胜出。
第一种选法 A 黄 B C √ 红色胜出 黄 红 √ √ 第二种选法 A 蓝 √ B √ C √ 蓝 蓝色胜出 第三种选法 A 红 √ √ √ 蓝色胜出 黄 √ B C

的成本。
二、公共商品的消费与提供


(一)私人商品消费
(二)公共商品消费 “免费搭车”问题? (三)消费与提供的区别 三、公共商品提供方式的选择: “市场”还是“政府” ?
本章完
需求层次论
商品划分
单峰偏好
多峰偏好
中间投票人

如:三人对三种颜色(方案)的偏好次序为: A:红 > 蓝 > 黄 B:蓝 > 红 > 黄 C:黄 > 蓝 > 红 B所喜欢的颜色,即“蓝色”在其他人的偏 好次序中居于中间位置,因此B成为中间投 票人。
二是需求的分散性。
(二)公共需求
1.公共需求含义


公共需求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 生的需求。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 (1)公共需求并非是一种抽象的需求,而是 个人所具有的真实需要; (2)这种需求并非是单个人的需求或少数人 的需求,而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 (3)公共需求是一种整体需求。 2.公共需求的特点 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 公共需求的整体性 。
B √
C 蓝
√ 黄
A

B √
C
√ √ 蓝 蓝
A 红 √
B
√ √
C


红色胜出 黄 √ √ 红
黄色胜出 √ √
蓝色胜出 黄 √ √
蓝色胜出
红色胜出
黄色胜出
(三)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认为:要寻找这样一 种决策机制,即它所产生的结 果不受投票程序的影响,同时 又不限制投票人的偏好以及进 行的独立决策,并能最终将所 有个人的偏好转换成一种社会 的偏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 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