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基本认识

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基本认识

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基本认识
华东师大夏志芳
一、教学行为的界定
行为是在社会、个人及具体场景共同作用下人的心理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一个复杂的整合系统。

狭义的行为是指人的外显行为,即可观察或可测量的个体活动。

教学行为也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教师的个人素质与观念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场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尤其是教师的教学观是决定其教学行为的关键,而教学观又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与发展的,因而不同的教学理论影响下的教师往往会有不同的教学行为。

对于教学行为理论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因而形成不同的界定:
.《教育大辞典》将教学行为定义为: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所采取的行为,它不仅包括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教师、学生与整个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

i[]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时的表现,是在特定的外在教学情境下,教师根据自己的素养选择教学模式及自己的角色,然后进行教学,这就产生了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是教师“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可观察的外显的教学活动方式。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指向教学内容的各种行为,二是为了使上述行为得以顺利实施而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进行组织管理的行为。

ii[].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或表现。

教学行为是外显的,是可以观察与记录的。

iii[]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经验与教学内部关系,对实施的可操作因素的选择、组合、运用与控制的工作行为。

它包括对各种教学要素的专业化理解与教学运行中的设计、程序、手段、方式和方法。

iv[]
对教学行为的不同定义从一定的层面反映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实质。

尽管各种定义表述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几个方面:①教学行为从广义上包括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狭义上看仅限于教师教的教学行为。

②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即具有目的性。

③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④教学行为是受教师专业素养影响,是在一定情境中可观察的,它与教师所处的实践情境密切相关,是随时变化的。

本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概念界定为,主要在课堂时空范围内,教师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与过程中,采取的有教学目的指向的一系列外化表现。

二、教学行为的特征
教学行为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外显性
教学行为是外在的,是可以被他人通过某种感官感觉到的。

而内隐的理念如果只停留在认识阶段就不是教学行为,只有在操作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影响力。

而理念、策略等宏观、中观层面的内容是不能作为教学行为来研究的。

.微格性
教学行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片段,也可以说是一个教学细节,它往往是短时间、小尺度的细微情境,同时可以被定格而供教学人员分析。

例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更为细腻,因此“提问法”要被剖析为“发问”“候答”“选择(回答者)”“倾听”“追问”“理答”“评价”等教学行为。

.目的性
教学行为不是无目的、随心所欲的,总要受到某种教学意图的支配与影响,指向特定的目标、内容、对象,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喊好同学回答问题而忽略困难学生,这与其某种教学理念的导向有关,也可以说,是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在发生着作用。

.差异性
教学行为是随着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表现了它的动态性与差异性。

例如,走进不同的班级上同样内容的课,其教学行为是变化的、不同的。

.情境性
教学行为依存于教学的具体情境,任一教学行为都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的。

课堂教学行为客观上是与课堂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学中师生的各种教学活动是在互动的的课堂物理、社会情境脉络中进行的。

当具体的课堂情境发生变化时,教学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因而教学行为必须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联系。

教学情景是多样的、丰富的,这决定了教学行为的丰富性。

.生成性
教学行为具有预设性一面,表现了一定的有序性。

但同时它又有生成性的一面,这是因为教学的对象——学生具有独特性与多样性,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智慧与生成性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行为。

三、教学行为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教学行为进行不同的划分:
.依据目标不同,教学行为可划分为以认知发展为目标的行为,以情感发展为目标的行为与以动作技能发展为目标的行为。

.按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学行为可区分为课堂教学前的教学行为——主要是教学的设计行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教学技能与实践智慧的行为,课堂教学后的教学行为——主要是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

.依据呈现教学内容的途径与手段,可分为语言行为、指导行为与直观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