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思考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一项重要原则,运用广泛,可防止抬高资产和收益,压低负债和费用,并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但实际运用中存在利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趋利弊害,使会计信息更具客观性。
,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经济动因;经济影响;协调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制度中的体现
谨慎性原则从风险上考虑保护企业,在时间上尽可能快地将资产转化成费用,从收益中获得补偿。
同时,谨慎性原则对于避免企业高估资产,过分乐观确认收益,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保护债权人和投资者的权益,防止目前我国企业中存在的不良资产长期挂账、利润虚增、报表粉饰的严重的现象等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资产方面:谨慎性原则在资产方面应用很多,下面举例说明。
首先,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而无形资产的返销期限选择合同期限、法律期限、经营期限;其次,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存在较大的无形损耗,所以采取加速折旧法;再其次,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终全面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其中包括:短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坏账损失准备、存货跌价准备。
2.在收入方面:如果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应
按劳务的完成程度确认收入,如果完工程度不能可靠计量,可按实际消耗成本确认收入,当发生成本高于可能收回效益,可按实际能收回收益确认收入。
3.债务重组方面:新制定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
若发生债务重组损失,确认为当期损失。
在债权人方面,当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或债转股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应按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资产或股权的入账价值,而不能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
二、谨慎性原则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谨慎性原则的实质
其实质是指人员在对某些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所持有的谨慎态度。
在此原则下,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应选择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或少计负债和费用的方法;会计核算应当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而不应当预计可能实现的收入和利得。
2.谨慎性原则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根据上述有关机构,学者给谨慎性原则所下的定义,并结合其实质可以看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必须具有某些特定的前提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会计环境中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不确定性是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
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
克森认为,会计上的不确定性产生于两个主要来源:一是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会导致会计“跨期摊配”的不确定性;二是经济活动在时间上的延伸和会计信息当期披露,要求会计处理中要对其未来结果进行估计,这种估计势必导致会计计量上的不确定性。
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必然影响到会计要素的精确确认和计量,需要由会计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估计和判断,只要进行估计或判断就难免会出现高估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和费用的可能性。
为了抵销经理人员和股东的过分乐观主义,谨慎性原则的采用就被认为是必要的。
②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风险理论认为,会计人员所可得到的信息比可以传递给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要多得多。
因此,会计人员在风险的估定上比投资者或债权人处于更好的地位,当面对风险时。
会计师应权衡这些风险,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恰当估价来提供信息。
三、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经济动因
会计研究人员对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动因提出了众多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1.税收解释。
税收解释认为,纳税收益与会计收益之间的联系,使得管理人员有动机运用谨慎性原则来递延税收的支付。
谨慎性原则通过推迟收入的确认及加速费用的确认会延期税收支付,从而减少税收支付的现值,增加公司的价值。
会计方法会影响应税收益。
纳税收益与会计报告收益的联系为递延税收支付提供了动机,因而导致对净资产和收益的低估,因此他预测,当两者之间的联系变得
更加紧密时,或者税收上升时,财务报告会变得更加谨慎。
,
2,契约解释。
在债务契约中,股东和管理者可能会高估盈余和资产,将借入的债务作为清算性股利进行分配,从而将债权人的财富转移给股东。
而谨慎性原则避免高估资产和盈余,对股利分配施加约束,保障和提高了企业的偿债能力,降低了企业股利过度分配的可能性。
另外,在管理者的报酬契约中,企业管理者有动机高估净资产的盈余,最大化其当期酬金,从而损害股东的利益,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股东可能事先在补偿合同中要求运用谨慎性原则去计量收益。
因此,从契约解释来看,谨慎性原则是作为一种有效的缔约机制而自然产生的,它的存在降低了各种契约的违约可能性,提高了企业的价值。
谨慎性的契约解释得到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证支持。
股利冲突越大,企业报告越谨慎,谨慎性成为一个有效的缔约机制去减轻股东与债务人之间的股利冲突。
3.讼诉解释。
股东诉讼是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研究发现,投资者大多是风险回避者,他们希望能够立即得到有关潜在风险的信息,而对于有关潜在利得的信息却不甚关心。
会计人员为了避免日益上升的诉讼风险,宁可失之低估,也不愿失之高估,从而股东诉讼成为谨慎性运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诉讼解释在理论上和实务上也获得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证支持。
四、结语
谨慎性原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计核算中如果谨慎性原则
运用恰当,可以收到增强会计信息真实性、客观性的积极效果;另一方面,如果谨慎性原则运用得不恰当,就会破坏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总之,在会计实务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并不意味着保守和消极,而是在保持其均衡和稳定的同时,使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合理的弹性。
从而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