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
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
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
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
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
因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为明、清所继承。
元行省所辖路府州县无固定统属关系,随意性很大。
有些行省与路之间还设道,属监察性质。
为加强控制,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
县以下设村社和里甲,常由蒙军驻村社实行军事统治。
里长通常为蒙古人、色目人,衣食由居民供应,成为当地的最高主宰。
由此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导致元末农民大起义。
汉代中外朝制度
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所构成;外朝又称外廷,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
西汉初年,由于历史的原因,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
他们既能参与制定国家重要政令、辅佐皇帝总管全国政务,又能督察中央百官和地方二千石郡守、王国相。
丞相权力的强大影响皇帝的集权。
汉武帝时,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加强专制皇权,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
这样,在宫廷内逐渐形成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
由尚书、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之职。
以丞相为首组成的官僚机构则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外朝。
自从中外朝分立之后,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
和皇帝最为亲密的宦官、外戚,很容易变为中朝的主宰。
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即以中书的身分专断国政;哀、平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莽代汉的结局。
东汉文献中已不大提到中外朝,但中外朝仍然存在,而且还有所变化。
光武帝、明帝时吸取西汉覆亡的教训,对功臣、外戚防范甚严,不许他们进入宫禁,竭力把权势揽在自己手中。
外朝的三公成为备员,中朝的尚书的地位便更加重要。
章帝以后,在位者多为女主、幼君,依靠外戚宦官治理朝政,他们逐渐取代尚书而成为中朝的支柱。
汉武帝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在政治体制上开设中、外朝,形成两个官僚系统:一个是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是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
中、外朝体制形成的根源在于汉初政治制度本身所存在的矛盾,换言之,它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产物。
汉初承袭秦制,以丞相辅佐皇帝,丞相权势之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种形势在汉武帝即位之初仍然没有什么改变。
他即位不久,丞相田蚡掌握任免大小官吏的大权,可谓权倾朝野。
汉武帝对此十分不满。
一日,田蚡入宫奏事,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仅一语便表明武帝不满丞相权柄之重,决心削弱相权,建立中朝。
武帝通过贤良对策等方式,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
他们由庶僚加衔侍中、诸曹、诸吏、给事中,从而成为入侍武帝的内臣。
他们名为侍从之臣,实际参与谋议,这些中朝官员的秩爵并不显要,但是身份特殊,他们不仅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廷争而诎大臣。
这种做法就是用小官管大事,而这些小官又易于控制,从而收到以卑制尊、以轻驭重、以中御外、尊君抑臣的目的。
中朝预政是朝廷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它加强了皇权对国家各方面的控制,而且大大精确了中央决策的内容,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同时也便于众人对武帝意图的理解。
汉武帝以后,分朝官为“中朝”及“外朝”。
丞相为首的行政机构为“外朝”,衙署在宫外,属于政府官系统,正式之诏令则由此颁发。
由皇帝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的,在宫中皇帝左右听候意旨办事,称“中朝”,属于宫廷官系统
汉武帝设中朝的原因:
1、内朝官地位很低,可以减少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
2、内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
3、内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