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Home>>观后感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影片里提到的数据:我们居住的地球正面临以下的危机1、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资源2、全球花在武器的经费多于援助各国发展经费12倍3、每日有5千人死于受污染的饮用水,10亿人无法取得安全的饮用水4、10亿人仍饱受饥饿之苦5、超过50%的世界商业谷物用在喂食动物与生物燃料上6、全球40%耕地已废耕7、每年有1千300万公顷的林地消失8、1/4的哺乳动物、1/8的鸟类、1/3的两栖动物濒临绝种危机。

生物族群以快于自然率一千倍的速度死亡9、75%的渔产品种类已耗尽或面临耗尽危机10、过去15年的平均温度,已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纪录11、地球上冰冠的厚度40年来减少了40%12、到2050年时,可能会产生2亿的气候难民首先,我必须要向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者扬-阿尔蒂斯-贝特朗表达我崇高的敬意。

准备了15年,拍摄了18个月,穿越了54个国家,拍摄了120个景点,《家园》就这样诞生了。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摄影师对地球家园现状的不安及深切怜爱之情,还感受到了他那如天地般博大与宽广的胸怀。

本来应该是一部充斥着批判和控诉的片子,但他却表现得异常冷静与平和,没有感情的发泄,没有絮絮叨叨,有的只是陈列在我们眼前的真实画面和真实数据。

这一手法正如鲁迅所说的“:红肿之处,艳若桃李;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红肿丑陋的伤疤也可以被赞美的美艳无双。

摄影者就是如此的温柔一刀,却反而让我们不得不去正视这一问题。

影片通过大量的航拍镜头,采用对地球大自然记录的手法,将地球的存在以及演变的过程通过画面完美地呈现出来。

并通过地球不断的演变来告之世人:人类的存在时间仅有20万年,却已经打破这个存在了四千万年的地球的生态平衡。

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物种灭绝。

人类的过渡开采己经危及到自己的家园。

但当人类意识到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为时己晚。

人类只有十年时间去扭转这一趋势。

看完影片,震撼之余,人们还是乐于选择沉默.因为我们知道沉默是一个好的态度,独善其身可能信守一个人的清白,借王小波的话说,时代问题太过重要,置身于一个休戚与共的环境里已不容许个人顾及自身的清白;对于我们的时代,虽不能说是“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而于其中呼吸、感受并能表达者,只有知书明理的人。

那么,接受了这么多年高等教育的我们,也该沉默吗?再来说说文明.农业发展,工业发达,文明开始了.我时刻都没有停止过为人类文明感到骄傲.得益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从一出生就享受着便利舒适的生活.毕竟让任何一个人回到过去那茹毛饮血的生活,他也是不大愿意的.但是,让人痛心的是,文明,为什么一定要建立在毁灭之上? 第一棵树被砍倒的时候,文明开始,当最后一棵树被砍倒的时候,文明结束。

如今,我们正在朝着这条不归路走下去。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利比亚的战场上,北约轰炸了卡扎菲的4个儿孙,然而这不过是冰山一角,在战火中死去的人,在战火中无家可归的人,还有满天飞舞的战机炮弹,无不是给脆弱的地球火上加油。

如果这个也叫文明,那“代价”是不是太过惨重?文明首先应当要建立在和平之上,我是这样认为的。

文明应当是精神上的富足,而不是在物资上无尽的攫取。

我主张用干净的手段,抵达一个光明的理想。

一个人活着,要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幸福多一些。

布莱希特在《致后代人》中说:假如你们谈起我们的缺点,请不要忘记我们这个时代,要知道,你们逃避的正是这个时代。

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有他对于时代的感受,每一个人都面临这个问题,他和时代的关系……逃避只会让地球继续成为“无望的大陆”。

所以我们不能沉默。

We all have power to change ,what are we waiting for?《家园》这部呼吁环保的绿色影片并没有过于消极的表述人类过渡开采现今有限能源。

影片最后展现给观众的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是人类运用聪明才智将自然界赋予我们的无价的、取之不尽用之不揭的新能源,如风能、光能等,与现代高科技相接合,慢慢被大众采用并取代现今能源消耗。

我们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可以找得到的。

人且做,天且看——浮云世事,如是而已。

地球已追不上人类的欲望——法国环保纪录片《家园》观后感顾训中2009年6月5日,又一个地球环境日。

一部大型环保纪录片《家园》(《HOME——A STUNNING VISUAL PORTRAYAL OF EARTH》)在全球同步上映。

其上映的场合不止在传统的影院、剧场,还有互联网。

这使得这部《家园》转瞬间传遍全球每个角落。

因了朋友的相助,得以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部《家园》,感觉或许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震撼!人类欲望的无节制膨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生态的被破坏,这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

各种各样的资料、图片、书籍、电视电影片也早已层出不穷。

然而,何以看了《家园》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为片中通过航拍而产生的那种从未有过的对那伤痕累累大地的俯视效果,那以独特女声配以直白解说而产生的直指内心的揭示,还有那以咏叹吟诵般的音乐产生的震荡……《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8226;阿尔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Bertrand)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

据说,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

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

可以想象,片中那一个个精美的镜头,那一句句隽永的解说,都是他和他的团队心血的结晶。

他坦言,“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没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类了解的”,而问题只在于,“我们知道一切,但我们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现在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行动,我们仅有10年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瞬即逝,并且我们也不知道最后是不是能成功,但我们必须这么做,也必须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

”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为这部片子确立的核心理念便是:“当我们耗尽自然遗产之后,必须面对的是什么?”当然,《家园》展示的远不止是贝特朗那法国人式的澎湃激情。

出于可信度的考虑,为《家园》撰写的所有评论,由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Al Gore)和美国著名的环保学者莱斯特&#8226;布朗(Lester Brown)阅读、审定。

环保专家们为贝特朗提供了详细的最新数据。

因此,有评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当然,大千世界,无异不有。

即使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仍然有着不同的声音。

有人说,地球的温度肇因于它绕行太阳的轨道规模及形状、地轴偏向轨道的角度、放射性衰变及地壳下深埋的重力热(很深奥哦!),人类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说,很少有人会因为一件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牺牲自己现在的生活质量,因为这是违反人性的;当然,更有人论证说,正是人的欲望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人放弃、哪怕是节制自己的欲望,都无异于饮鸩止渴。

诚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温室效应”的诸多因素中,人类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

就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言,对这一现象的探究还刚刚开始,结论自然不可能准确。

然而,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地球正在越来越暖,由此造成的各种影响正在显现。

面对这一变化,作为地球村最有责任的公民——人类应该做点什么,而不能旁观,更不应继续造孽。

这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也是《家园》再次大声疾呼的核心观点。

同样,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

许许多多科技发明都是因满足人类的欲望而推动、而实现的。

然而,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

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

任何事物的衍生、发展都不可能无视他事他物,这就是平衡。

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意想不到的变化便会发生,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

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

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

至于追求生活质量是人之天性的看法虽则荒谬,却因其强大的实利价值而为众多世人固守。

其实,即便是眼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亦已饱受环境污染之苦。

人们正在承受各种各样古怪疾病的折磨,这并不以富裕与贫困为界线。

何况,任何稍有理性的人都会承认,一个人不可能只为自己活着。

即使只为自己的后人考虑,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所谓生活质量而让后人们承受那污秽的水质、污浊的空气,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气候移民”。

人们恢复理性,以头脑思考、而不再以感官思考,是时候了!《家园》中倡导的“分享、智慧、节制的生活”特别让人感动。

贝特朗认为,悲观和批判常常无济于事。

他说:“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

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

同时,我更希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

”《家园》以融融的暖意描绘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弃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通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通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

《家园》试图告诉人们,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

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应该早点行动,多点行动!电影《家园》观后感前不久,经人介绍,在电脑前一口气看完了电影《家园》。

影片仅有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却是导演历经15年筹备、历访50多个国家,动用88000多名员工拍摄而成。

影片开头是以一位故事讲述者的身份,讲述了地球四十亿年的历史与人类二十万年的历史,也深刻地指出人类为了一己之私破坏了四十亿年营造出的平衡。

这部电影深深地拷问着你我:我们应该做什么?接着,影片又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示了她是如何创造出了这绝美的蓝色星球。

但她却又看着人类一点点将她毁灭,并且将人类自己也一步步送进坟墓。

上帝将毒害大气层的碳囚禁在地壳,而人类却又亲手打开潘多拉盒子,让它来毒害自己的肺,但这仿佛还不够,人类还要制造出农药,聚乙烯来加速自己的灭亡。

“人类的欲望与数量似乎都在无休止的增大。

人类在积极繁殖的同时,剥夺了其他物种存在的权利。

因为人类的存在,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1000倍;因为人类的存在,海洋将在2050年无鱼可捕;因为人类的存在,,北极在随便哪一年的夏天都有可能完全融化,而北极圈各国却早早地投入到了争夺北极航道的斗争中,他们似乎已经迫不及待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