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一)、层序1.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作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是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本地层单元。
2.巨层序或大层序:它是比层序大得多的最高一级层序,可以与旋回层序中的一级旋回对应,包括若干个层序。
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级层序。
3.超层序: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包括几个层序,一般认为超层序应是比巨层序小比层序大的一类层序,是与二级旋回相对应的二级层序。
4.构造层序:构造层序是以古构造运动界面为边界的一类层序。
构造层序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是一级层序。
5.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解释,对地层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一门科学。
6.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7.可容空间:由海平面上升或地壳下沉或这两种作用联合而形成的沉积物可以沉积的空间场所。
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或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
8.海泛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其上下水深明显地急剧变化的一个界面。
初次海泛面: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是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界面。
河流平衡剖面:即河流中的沉积基准面,当河床底部与该面重合,沉积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沉积物总量等于水流冲刷掉的物质总量;当河床底部高于该面,向下侵蚀;当河床底部低于该面,发生沉积。
9.全球海平面: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
这个测量值随洋盆和海水的体积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局部因素无关10.相对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
11.密集段或凝缩段、缓慢沉积段(condensed section):是由薄层的深海(湖)沉积物所组成的地层,这类沉积物是在准层序逐步向岸推进,而盆地又缺少陆源沉积物的时期沉积的。
①生物丰度高,微量元素相对富集②沉积速率低,经历时间差长。
识别标志:1)地球物理(下超、地震剖面)2)古生物特征(深水生物)3)岩石学特征(暗色泥岩,亮暗交替,水体安静)4)地球化学(Co元素)5)沉积速率地质意义:1)地层对比:不可漏掉,漏掉,则会在无边界处产生边界;用于相解释2)良好的生油岩3)层序解释12.下切谷(incised valleys)或深切谷:是下切的河流体系,其通过下切作用使河道向盆地延伸并切入下伏地层,以与海平面的相对下降相对应,在陆棚上,深切谷以层序边界为下边界,以首次主要海泛面为上部边界。
13.准层序:parasequence它是由湖(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为边界的、相对整合的、有内在联系的岩层或岩层序列所组成。
14.准层序组:一系列具有明显叠加模式、有内在联系的准层序系列称为准层序组。
15..进积准层序组:向盆地远处沉积的、连续的年轻小层序组,总体上,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形成速率16.加积准层序组:一组相互叠置的连续的组无明显侧向迁移的年轻的小层序组,总体上可容空间形成的速度近似于沉积速度。
17.退积准层序组:以台阶状后退叠置的型式向陆地方向沉积的一套连续的年轻小层序。
总体上,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形成的速率。
18.沉积体系:一组在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上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的三维组合。
19.Ⅰ型层序界面:以地表暴露、河流回春侵蚀、岩相及海岸上超向海迁移等特征的层序界面。
它是在相对海平面高速下降并降至沉积滨线坡折(又称退覆坡折)以下,陆架暴露并遭受长期地表风化与河流回春侵蚀后形成的。
地层进积与退积结构转换面上的残留风化壳、古土壤等地表暴露证据和深切谷为其主要识别依据。
向盆地延伸,时有海底峡谷与之伴生,还可见其上覆地层的上超和滨岸沉积突然向海迁移等现象。
20.Ⅱ型层序界面:以地表暴露、海岸沉积基面下超退覆为特征的边界。
Ⅱ型层序界面缺少河流回春侵蚀和岩相等现象,是海平面下降率比海平面基底沉降速率更小时形成的。
由于缺少明显的迁移和海平面下降,在野外露头基本上没有标准来识别Ⅱ型层序界面。
(二)、体系域体系域:指的是一个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
1.低水位体系域[LST]:低水位体系域是在海平面缓慢下降,然后又开始缓慢上升阶段的沉积。
在不同的盆地边缘发育不同的低水位体系域。
在有不连续的陆架边缘的盆地中,低水位体系域由不同时的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低水位扇或盆底扇;上部为低水位楔。
1.1盆底扇:是在低的斜坡和盆底沉积的以海底扇为特征的低水位体系域的一部分。
扇的形成与峡谷侵蚀到斜坡和河谷下切至大陆架有关。
硅质碎屑沉积物通过河谷和峡谷穿过斜坡和大陆架形成盆底扇。
尽管盆底扇的出现远离峡谷口,或者峡谷口不明显,但是盆底扇可能形成于峡谷口。
盆底扇的底面(与低水位体系域的底面一致)是Ⅰ型层序界面,扇顶则是下超面。
1.2斜坡扇:由浊积有堤水道和越岸沉积物组成的扇状体,盖在盆底扇上且被上覆的低水位楔下超。
1.3低水位楔:由一个或多个进积小层序组组成的沉积楔。
向海方向被陆架坡折限制,上超在先前形成的层序斜坡上。
因此,低水位体系域的准层序组有加积(盆底扇和斜坡扇)、进积等型式(低水位楔)2.陆架边缘体系域[SMST]:是Ⅱ型层序的最下部的体系域,即2类层序界面之上的第一个体系域,它由一个或多个微显进积至加积的小层序或小层序组组成。
在沉积滨岸线坡折的向海一侧,该体系域下超在Ⅱ类层序界面之上。
特点:陆架边缘体系域沉积期间,随着海退的不断进展,陆架虽有暴露,但其大部分可暂时被半咸水淹没,因此陆架边缘体系域顶部附近可有广泛的煤系分布。
一般地,陆架(棚)边缘体系域内部沉积相的叠置特征是自下而上海相沉积逐渐增多,与上覆的海进体系域的分界面为海进面。
3.海进(海侵)体系域[TST]:海进体系域是1类和2类层序的中部体系域,其下界面为海进面,下伏体系域为LST或 SMST。
海进体系域是海平面上升期间的沉积,因此它由一个至多个退积小层序组成。
不同类型的层序中海进体系域发育程度不尽相同,比较而言2类层序中的 TST更为发育。
特点:(1)在发育 l类层序界面的情况下,海进早期阶段的沉积局限于深切谷内,而且, LST沉积之后海平面仍在陆架之下,广大的陆架地区没有海进沉积。
只有在海平面开始迅速上升之后,陆架才逐渐覆水并最终被淹没,沉积中心也逐渐向陆迁移,此时才有较为广泛的海进沉积。
(2)在发育2类层序界面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深切谷,而且陆架也未全部露出水面,因而海进一开始便有沉积的广阔空间,所以2类层序中的海进体系域更为发育和广泛。
4.高水位体系域[HST]:高水位体系域是层序最上部的体系域,是海平面高位期的沉积。
在海进体系域形成之后,海平面上升已非常缓慢,在其上升到最高水位这段时期内沉积的 HST,以加积小层序为特色,为早期 HST;此后,海平面开始缓慢下降,此阶段形成的 HST 则以进积小层序为主,为晚期 HST。
HST内的小层序在向陆方向可上超在层序界面上,在向盆地方向则下超在海进体系域或低位体系域之上。
(三)、问题1.层序地层学争论焦点:○1构造沉降○2全球海平面变化○3沉积物供应○4气候变化2.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1野外露头层序地层学分析○2钻井资料层序地层学分析○3地震资料综合解释3.海平面周期性变化的原因:○1海水体积变化a大陆冰川的消长b孤立海盆效应○2海盆容积的变化a海底扩张速率b 局部地区的构造运动c海底沉积作用○3海地起伏变化(月球和太阳的引力)4.准层序的形成环境及特征○1易识别准层序的环境:海(湖)岸平原、三角洲、滨浅海(湖)等环境;水体浅,水深的变化很容易对沉积物产生影响,岩性垂向上发生粗细变化。
○2不易识别准层序的环境:河流环境、冲积环境、深海环境等。
5.准层序边界的形成机理○1泥岩压实作用(导致海平面升高,海水加深)○2断层的活动○3海平面升降6.准层序组的边界特征○1把典型的准层序叠加模式分开○2可与层序边界一致○3可以是体系域的下超界面或边界。
7.准层序组类型:退积式准层序组、进积式准层序组、加积式准层序组8.层序类型:Ⅰ型层序LST-TST-HSTⅡ型层序TST-HST-SMST9.两类层序识别的主要依据:○1层序边界○2体系域组成10.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1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的识别标志(削蚀、上超、顶超)○2生物特征识别标志a生物碎屑层b植物根迹化石c生物数量和种属的变化○3沉积学特征a岩性变化b古土壤层c微观成岩标志○4测井曲线标志○5综合分析11.沉积层序以不整合为边界,成因层序以最大海(湖)泛面为边界;成因层序由顶超(退覆部分)、上超(海侵部分)、最大海(湖)泛面组成。
12.T-R旋回:无低水位体系域,只有海侵和海退13.碳酸盐岩产率和沉积作用的控制因素:(分为追赶型和保持型)○1海平面变化○2沉积背景○3古气候变化14..陆相断陷盆地层序边界的形成机理:○1断陷盆地边界断层停止活动○2断块翘倾活动○3湖盆整体抬升○4湖平面下降(闭流湖盆)15.可容空间变化的控制因素:○1湖海沟通○2气候周期性变化○3河流平衡剖面转移16. 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模式国外:(1)Olsen建立的○1里奇蒙德型湖盆○2纳瓦克型湖盆○3方迪型湖盆(2)Perimutter建立的○1高盆缘型○2低盆缘型国内:华北箕状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模式济阳坳陷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模式。
17.湖平面控制因素1)构造运动2)气候变化3)沉积供给4)海侵的影响18. 陆相断陷盆地地层层序形成机制1)构造运动○1一次性断裂,时间短、强度大、短期形成巨大可容空间而后停止---简单断坳层序○2同生断裂,时间长、初期较强,随后衰减;沉积同时,断层持续活动,供可容空间不断补偿。
----同生断坳层序○3多期性断裂,时间较长、每次强度较弱。
---多期断坳层序2)气候变化,降雨量+蒸发量----湖平面变化。
---气候层序:低水位体系域;湖泊扩张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湖泊收缩体系域。
3)构造+气候共同作用19.煤层作为层序边界的依据:1)煤层的区域性分布使之具有可比性2)煤层的等时性20.深水环境准层序的识别1)2价铁离子与2价锰离子的比值2)Co元素含量3)浊积岩与湖平面的变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