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加热原理及应用
1.电磁感应原理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faraday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
其内容为,当电路围绕的区域内存在交变的磁场时,电路两端就会感应出电动势,如果闭合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利用高频电压或电流来加热通常有两种方法:
(1)电介质加热:利用高频电压(比如微波炉加热)
(2)感应加热:利用高频电流(比如密封包装)
2.电介质加热(dielectric heating)
电介质加热通常用来加热不导电材料,比如木材。
同时微波炉也是利用这个原理。
原理如图1:
图1 电介质加热示意图
当高频电压加在两极板层上,就会在两极之间产生交变的电场。
需要加热的介质处于交变的电场中,介质中的极分子或者离子就会随着电场做同频的旋转或振动,从而产生热量,达到加热效果。
3.感应加热(induction heating)
感应加热原理为产生交变的电流,从而产生交变的磁场,再利用交变磁场来产生涡流达到加热的效果。
如图2:
图2 感应加热示意图
皕赫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TEL: +86 (0)21 60896520
皕赫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TEL: +86 (0)21 60896520
基本电磁定律:
法拉第定律:d e N dt φ=
安培定律:Hdl NI ⎰= 其中:BdS φ=⎰,0r B u u H =
如果采用MKS 制,e 的单位为V ,Ø的单位为Wb ,H 的单位为A/m ,B 的单位为T 。
以上定律基本阐述了电磁感应的基本性质,
集肤效应:
当交流的电流流过导体的时候,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如图3),从而导致电流向导体表面扩散。
也就是导体表面的电流密度会大于中心的电流密度。
这也就无形中减少了导体的导电截面,从而增加了导体交流电阻,损耗增大。
工程上规定从导体表面到电流密度为导体表面的1/e =0.368的距离δ为集肤深度。
在常温下可用以下公式来计算铜的集肤深度:
δ= 式(1)
图3 涡流产生示意图
从以上可以看到,如果增大电流和提高频率都可以增加发热效果,是加热对象快速升温。
所以感应电源通常需要输出高频大电流。
参考文献:fundalmentals of power electronics, R.W.Erickson (讲义)
TPIH2500 Textbook Tetra Pak Technical Training Centre
三 感应加热电源常见框图结构和控制方法
1.感应加热电源常见框图
图1 直流调功方式
图1为感应加热电源的框图,在电网输入情况下,先输入整流,通常用不控整流桥整流,然后用DC/DC变换器直流变换,常见的为buck,boost电路,接着为逆变,通常采用半桥或全桥逆变,而且为了电气隔离,会加入高频变压器。
最后部分为LC滤波器,输出接近正弦波的电流。
在要求PFC下,直流变换部分通常为PFC级,如果不要求,该级也可以省掉。
图2 逆变调功方式
2.各种控制方法的比较
感应加热电源的调功方式通常分为直流调功和逆变调功。
图1为一种直流调功方式,通过调节DC/DC变换器的输出电压来调节感应加热电源的输出功率。
也有采用输入可控整流来调节功率。
直流调功可以大范围调节功率,而且功率调节的线性比较好。
但是必须在逆变桥前级加可控电路。
而且在需要加入功率因素校正的时候,直流调功就较难实现了。
图2为逆变调功方式,逆变调功可以分为三类:
1)频率调制(PFM)
频率调制的方法就是调节逆变开关管的开关频率,从而改变输出阻抗来达到调节输
出功率的目的。
这种调功方式比较常用,优点是调节方法比较简单,而且较容易实
现软开关。
但是,功率调节线性不好,而且调节范围不大。
2)脉冲密度调制(PDM)
PDM就是通过控制脉冲密度,从而控制输出平均功率,来达到控制功率的目的。
这种控制方法较容易实现,但是由于是间断加热,所以加热效果不好。
3)脉冲宽度调制(PWM)
皕赫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TEL: +86 (0)21 60896520
PWM通过调节逆变开关管的一个周期内导通时间来调节输出功率。
这种方法等同
普通开关电源的调制方法,调节线性好,范围大,但是不容易实现软开关。
当然,感应加热的负载通常会随着工作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特性。
这样就会要求电源要监视负载的变化,从而进行调整,比如采用频率跟踪等方法。
美国AMBRELL公司生产的感应加热设备是就是应用这一原理,产品应用广泛,受到全世界各大制造企业的亲睐,产品应用领域包括:钎焊,退火,焊接,锻造,冷缩配合,溶化,粘合,密封,淬火,热成型,玻璃密封,金属塑料铆合,塑料回流,基座加热等
皕赫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TEL: +86 (0)21 60896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