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钢的回火转变
1、新鲜马氏体在低温回火时性能的变化
在马氏体形成最初就开始过饱和固溶体的脱溶,即回火转变。一般的被 称为“淬火马氏体”的组织,实质上是脱溶初期阶段的某种状态(碳原 子的偏聚)。
为了研究Fe-C马氏体回火脱溶的全过程,尤其是脱溶初期的行为,首先 要获得一个“新鲜”的即未发生任何脱溶的马氏体。
3、θ-Fe3C的过渡相
碳化物的晶体学参数
Fe3C
ε-Fe2.4C
过渡相ε-Fe2.4C是20世纪50年 代初测定的。
70年代以后测定出η-Fe2C, 认为ε-Fe2.4C就是η-Fe2C,因 而出现六方和正交之争。
目前,人们还在不同钢中进 行逐一测定,尚不能作出普 遍性的结论。
η-Fe2C是20 世纪70年代弘津测定
中、高碳钢的淬冷硬度,在低速淬冷时,硬 度高;在高速淬冷时,硬度变低。低速的代表 值v1约为1500℃/s。在此冷速范围,马氏体的 硬度(H1)与一般工业淬火硬度没有什么差异。 高速(v2)的代表值约为23000℃/s。用此速度 或更快的速度淬冷,得到的硬度(H2)显然较 低,而且保持恒定。
“新鲜”马氏体回火时电阻 率的变化
③中碳马氏体中存在位错和孪晶两种亚结构,其 析出过程
从碳原子气团Hc、Dc状态于100℃即开始析出过渡相 η-Fe2C或ε-Fe2.4C,温度高于200℃时,即有θ-Fe3C的析出, 即在位错气团基础上直接析出平衡相。 100~300℃范围内析出的η-Fe2C或ε-Fe2.4C则是孪晶型 马氏体序列的环节。 至今未见中碳马氏体析出–Fe5C2的报导。
②高碳片状孪晶马氏体的脱溶过程
温度高于100℃即开始析出过渡相η-Fe2C或ε-Fe2.4C, 呈极细小的片状;
温度高于200℃时,η-Fe2C(或ε-Fe2.4C)开始回溶, 同时析出另一个过渡相-Fe5C2,并且迅即开始平衡相 θ-Fe3C的析出。
在一个相当宽的温度范围内, –Fe5C2与θ-Fe3C共存, 直到450℃以上-Fe5C2消失,全部转变为θ-Fe3C。
气团”。
碳原子偏聚团的外形尺寸
柯垂尔(Cottrell)气团
C原子在位错线上的偏聚,称为柯垂尔气团。 在淬火态,碳原子已经处于位错偏聚态,0.2%碳使马 氏体中的位错完全饱和。碳原子偏聚于位错线,使它对 合金的电阻率的贡献大大减少(与均匀固溶态相比)。
脱溶的第一阶段——偏聚
工业条件下或者一般试验条件下所获得的 马氏体,碳原子已经完成了脱溶的第一阶 段——偏聚,一部分以柯垂尔(Cottrell)气 团存在,另一部分以弘津偏聚团形式出现。 马氏体中的含碳量超过0.2%越多,则弘津气 团的数量越多。
固溶态的电阻率高于分离态
2、碳原子的偏聚团
马氏体中的碳原子选择性地占 据同一晶向(如[001]α)八面体 间隙,形成晶格的正方性。
弘津首先指出处于同一晶向八 00 1 2 面体间隙的碳原子进一步发生
偏聚,可以形成小片状的碳原
某碳原子(几率=1.00)周围出 现其它碳原子的几率
Chap6_淬火钢的回火转变
回火加热时非平衡组织的转变
1、马氏体的回火转变(脱溶、碳化物的聚集长大、α相的 回复再结晶等); 2、贝氏体的回火; 3、残余奥氏体的分解及转变; 4、低碳钢的时效。
这些转变是非平衡组织在A1以下加热过程中不断向平 衡态转化的过程。
6.1 Fe-C马氏体的回火
钢回火5阶段: 预备(时效)阶段: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80~100ºC 第一阶段:马氏体分解,80~250ºC 第二阶段:残余奥氏体转变,200~300ºC 第三阶段:碳化物析出与转变,250~400ºC 第四阶段:α相回复再结晶、及碳化物聚集长大,>400ºC
–Fe5C2的晶体结构与θ-Fe3C很相似,同属
所谓三棱柱型的间隙化合物。
马氏体的回火析出过程
小于0.2%C的低碳马氏体,200℃以下回火时,只形成碳原 子的位错气团;高于200℃时,析出平衡相渗碳体。
中碳马氏体200℃以下回火时,形成碳原子的位错气团和弘 津气团。100~300℃之间形成η(或ε)碳化物。
高碳马氏体形成过程较为复杂,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析
出序列为:Dc→η(或ε)→ →θ-Fe3C。
①低碳的板条状马氏体的脱溶过程
200℃以下回火时不析出碳化物,只有碳原子偏聚团。 200℃以上,直接析出平衡相θ-Fe3C。说明析出过渡相 η-Fe2C或ε-Fe2.4C需要扩散富集较高的含碳量,这对于 低碳马氏体来说较为困难。同时也说明,Dc碳原子的 位错气团可以吸纳大量碳原子,较为稳定,难以再提 供多余的碳原子来析出过渡相。
含碳量小于0.08%时,在-40至100℃区间 内,( ρ2 -ρ 1 )<0,表明马氏体发生了碳在 位错线上的偏聚——“非均匀偏聚”(柯垂 尔气团),使电阻率降低;含碳量大于 0.08%C时,在-40至100℃区间内,( ρ2 ρ 1 )>0,表明电阻率升高,说明此时没有 碳化物析出。 有少量碳原子在其最有利的温度形成G.P. 区,发生碳原子的“均匀偏聚”过程。随着 含碳量的增加,“均匀偏聚”的碳原子越来 越多(弘津气团),逐渐使Δρ值大于零。
高碳片状孪晶马氏体中的θ-Fe3C于300℃析出。但是,若将–Fe5C2纳 入θ-Fe3C脱溶的一个阶段,则其析出的开始温度仍为200℃。 一般认为,高碳片状孪晶马氏体中η→ →θ过程中相的形核,以及 中碳孪晶马氏体η→θ过程中的θ的形核,都是异位的。 θ相自α+ 状态的形成是原位的。 经常观察到的θ-Fe3C处于孪晶面上。由于其惯习面与马氏体的孪晶面 {112}α相同,因而形成沿着孪晶界的小片状的θ-Fe3C集群。含碳量越高, 孪晶界上的θ-Fe3C小片的密度越大。
S. Ansell设计了一种超高速深冷淬火装置,可以104℃/s冷速淬火,冷却 0℃(冰水)后迅速转入-195℃,并且在低温下测定硬度。得到了新鲜马 氏体,硬度测定表明新鲜马氏体的硬度低于一般(老)马氏体的硬度,回 热到室温后硬度又上升。
高速淬冷的Fe-C马氏体硬度与淬冷速度的关系
低碳钢的淬冷硬度保持低水平,且H~v曲 线为水平的。
子团,称为弘津气团。
“弘津气团”的形状
弘津气团(碳原子偏聚团)仅仅包含2~ 4个碳原子,呈透镜状。法向最大尺寸约 等于铁素体的晶格常数aα,径向约为2aα。
惯习面为{100}α,后来也有人认为是 {102}α 。严格地说,这么一个小尺寸的 聚集物,难以称为通常意义上的成分偏 聚,很接近均匀固溶,将其称为“弘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