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试卷(三)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45分)
1、读拼音写汉字。
(8分)
ké sòu héǎi bào zào nuó yíchōng jǐng yín sòng kuí wú
xīn jīng dǎn zhàn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看”的近义词,不能重复。
(6分)
“抬头往上看”叫()“从上往下看”叫()
“仔仔细细看”叫()“实地欣赏看”叫()
“范围广泛看”叫()“粗略大致看”叫()
3、按查字典的方法填空。
(6分)
“寝不安席”的“寝”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字母,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第六笔的笔画名称是,根据这个词语中“寝”字的意思,写出一个也含有“寝”字该意思的成语:。
4、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分)
()闰土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长大后的闰土与我之间已经筑起一堵厚厚的墙,已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当我们两人再见面时只能沉默以对了。
5、下列语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阳春三月,和煦的春风和沁人的花香相得益彰,广州处处春意盎然,美不胜收。
无论在增城的白水寨、南沙的百万葵园,还是市内的流花湖公园、云台花园,到处都是碧草连天、花团锦簇,一派生机勃勃。
在这美好的时节,与同学一起畅游花海,尽情享受天伦之乐,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A、相得益彰
B、美不胜收
C、花团锦簇
D、天伦之乐
6、按文字提示填写内容。
(6分)
(1) 人们在探究学问时,时常会遇到许多困难,这时往往会有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的那种“”的感觉,但如果能怀有坚定的信心,继续前行,锲而不舍,就一定会出现“”的光辉前景!
(2) 我爱生活,我爱四季。
我爱春天,在绿水碧江的江南,感受“”的江南春景;我爱夏天,在初露头角的荷塘,享受“”的初夏风光;我爱秋天,在迟暮寂寥的村庄,抒发“”的萧瑟秋景;我爱冬天,在千年积雪的窗外,领略“”的岷山冬景。
7、按要求写句子。
(4分)
(1) 这个富有创意的雕塑,作者是出自一位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之手。
(修改病句)
(2) 雅鲁藏布大峡的发现是我国几代科学家辛勤努力的结果。
(缩句) 8、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内容。
(5分)
(1) 请写出下列中国古代诗人你所知道的别称:
陶渊明-( )先生苏轼-( )居士王安石-( )先生
(2) 请写出下列古诗或成语中的主角:
闻鸡起舞( ) 卧薪尝胆( ) 破釜沉舟( ) 鞠躬尽瘁( )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 乐不思蜀( )
9、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之与上下文组成排比句。
(4分) 谅解,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修养。
它是一缕和煦的春风,能拂去蒙在心头的阴影;
它是的细雨,;
它是的阳光,。
有了谅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类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二、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20分)
游子的平安符
娘的眼睛越来越糟糕了,经常把邻家的柱子认成我。
这是父亲在信中告诉我的。
突然意识到,已经有9年没有回老家了。
这些年,在外求学、当兵提干、娶妻生子,家乡的概念早已被“家”代替。
当《常回家看看》忽如一夜春风来,吹遍神州大地时,在妻和女儿的一再央求下,我们一家三口踏上了回家乡的路。
娘拉着妻和女儿的手,轻轻摩挲(mósu ō用手抚摩)着,浑浊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淘气的女儿不知从哪儿翻出一个红布包,像是找到了什么宝贝,举着给我们看。
娘接过来,捧在手里,一层层剥开,对女儿说:“这些是你爸爸离家后写的信,我都给收好了,一共52封,一封也不差。
”
这些年工作忙,也没顾上回来看看双亲,只是偶尔写封信捎上一片问候,没想到娘还一直珍藏着,我的心里顿时涌上一股愧疚。
禁不住问:“娘,这些信你还留它干啥?”
娘不紧不慢地说:“老辈人说,出门在外的人捎回家的东西,用红布包好,才能保佑平安。
我经常翻翻你寄回的这些信,心里就踏实……”望着满头白发目不识丁的母亲,看着那一封封都捆着小红线的信,我的眼睛湿润了。
出门在外的游子,就像放飞的风筝,飞得再高再远,那一端始终系在母亲的心头,维系着这份亲情的就是那长长的牵挂。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分)
(1) 目不识丁:
(2) 不紧不慢:
2、理解填空。
(10分)
(1)“神州”指中国,请你再写出中国的别称(至少两
个)。
[来源:学.科.网]
(2)题目中的“平安符”是
指。
(3)第4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通过动作的描写,表现
了。
(4)第5自然段中“愧疚”一词的近义词是,从中表达了“我的心情。
3、回答问题。
(6分)
(1)有人认为娘用红布包信祈求儿子平安是迷信的举动,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理由。
(2) 有人说我们长大赚到钱了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是孝顺他们了,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去孝顺老人?
三、作文。
(35分)
题目:如果时间可以回流
提示:我们的小学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走过来的岁月,记忆里有欢乐,有悲伤,有委屈,有痛苦,有遗憾,有激动……每每想到这些,总想让时间回流,可以重温欢乐,可以弥补遗憾,可以避免伤痛……假如时间可以回流,我们的生命会更加精彩。
请以《如果时间可以回流》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叙述生动,语言流畅,感情真挚,中心突出。
要求:字数不得少于400字(不能以诗歌形式出现。
文章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小升初语文试卷(三)答案
一、1、咳嗽和蔼暴躁挪移憧憬吟诵魁梧心惊胆战
2、仰望、俯视、端详、参观、博览、浏览
3、Q、qǐn、宀、竖、废寝忘食
4、虽然、但是、因此
5.D
6.(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春来江水绿如蓝;小荷才露尖尖角;孤村落日残霞;更喜岷山千里雪。
7.(1)这个富有创意的雕塑,是出自一位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之手。
(2)发现是结果。
8. (1)五柳、东坡;
(2)临川、祖逖、勾践、项羽、诸葛亮、诸葛亮、廉颇、刘禅
9. 它是一阵绵绵的细雨,能洗涤压在心头的琐事;
它是一束明媚的阳光,能照亮笼在的心头黑暗。
二、1、(1) 目不识丁:很少受过教育的或没有受过教育。
文中指母亲虽不识字但珍藏我寄的信。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2) 不紧不慢: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
文中指母亲说话的心情很平静。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2、(1)华夏、神州、九州、中华。
(2)“我”寄回家里的一封封被母亲捆着小红线的信。
(3)母亲对信十分珍惜和重视。
(4)惭愧或内疚、对母亲、对家的内疚和自责
3、回答问题。
(6分)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我不认为这是迷信的举动。
因为母亲把信用红布包好,心里祈求在他乡的儿子逢凶化吉、一生平安。
那细细的红线其实包的是母亲那颗温暖的心,蕴含着伟大的母爱。
(2) 例如:我认为把赚到的钱交给父母、爷爷奶奶,这只是经济上的援助,不是孝顺。
我们更应该给与他们精神上的安慰,例如:常回家探望老人,多点关心、问候他们日常生活;带老人去检查身体,平常陪老人去散步、聊家常、锻炼身体等,这样才是真正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