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论文10篇

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论文10篇

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论文10篇第一篇:农村金融对产业组织的作用一、农村金融现状探析据统计,当前我国的13亿总人口中,约有56%是农村人口。

在此基础上,随着近年来我国GDP的快速增长,贫富差距也正在逐步的拉大。

因此,加强农村合作金融建设,开展农村产业组织创新,推动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各级政府部门所面临着的重要课题。

资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障,然而资金利用的有效性与低效性却决定了建设的进度与质量,面对创业融资难的问题,人民银行只是通过合作金融的方式为农村构建了一个可融资的平台,即农村信用合作社,其中也包括一些规模较小的农村资金互助社。

然而,信用社近几年来在农村的职能日益下降,农村资金互助社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力更是几乎为零。

此外,不仅信用社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并且几乎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

这些资金或用于在城市购置产业,或用于子女教育,以及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合作投资。

宏观来说,农村的金融市场在当前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几率偏低,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1]。

二、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组织创新1、建立农村资本投入的协调机制资本投入是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增长永恒的主题,经济增长的差异就是资本投入的差异。

因此,要确保农村合作金融的实用价值以及体系的完善,首要前提是建立农村资本投入的协调机制。

第一,要建立起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

所谓间接融资,是指农民将闲置货币资金通过存款或购买农村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以实现合作金融的过程;直接融资是指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转化农村通过借款而进行融资的传统方式,引导农民在创业过程中向金融机构贷款而获得资金,从而形成农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助,实现协调发展。

第二,建立农村经济增长差异的自我均衡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鼓励通过政民合作的形式开展金融产业组织创新。

合作金融在目前各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已经存在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状况,即“马太效应”,从而导致各个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状态。

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稳定的均衡与持续增长,必须尽快建立经济增长差异的自我均衡机制,创建金融产业组织并实施运行机制创新,如加强引导农民投入合作金融体系,将合作金融首先重点扶持的可开发项目,帮助农村小企业加快发展进度[2],等等。

2、致力于打造合作金融机构平台当前大多数农村的合作金融机构主要是单一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并且由于参与合作金融是农民自愿,农信社缺乏科学的引导措施,因此也没能完全发挥其功效。

要联合行政村群体中的各个自然村成员构建一个或数个合作金融机构平台,离不开人民银行、地方政府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引导与宣传,要让农民切实看到合作金融的优势,自觉参与,从而形成一个区域内完善的合作金融体系。

此外,在已有合作金融机构平台的区域,要加强内控管理,结合区域的人口分布状况以及文化特征,着力打造新形势下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平台。

3、强化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体制我国大多数农村至今还未形成完善的合作金融组织体系,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即是针对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体制不完善,或流于形式。

一些金融机构抓住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特点,将金融机构变成了为个人敛财的重要工具,农村非法集资现象日益严重。

笔者认为,要加强农村金融产业组织创新,推动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从立法角度要给予农民在金融产业组织中合法的地位,其次通过地方政府联合人民银行的形式,并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协助农村发展金融产业组织,但不直接干预,而只是通过政策导向为农村金融组织建立和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农村金融产业组织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完善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使农村金融产业组织机构更好的为“三农”建设而服务[3]。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政府扶持、政策导向和农民协同共进,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主旨,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战略目标,建立起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农村合作金融平台,不仅是满足建设三农的需要,更是满足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本文第二篇:农村金融机构解析1金融机构的网点布局所存在的问题1.1网点的规划不科学首先,金融机构的布局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甚至没有对其进行规划。

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都没有实施严密的考察。

更没有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金融需求来进行调整,其表现在银行网点的设置与所在区域资源丰富程度和网点覆盖程度不一致。

而且在一些金融需求非常强的地方,却没有相应的机构和服务功能。

我国农村地区,正规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多元化不足的现象。

大部分的县城都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或者国有商业银行,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城甚至还有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贷款企业。

但是在乡镇网点当中,除了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以外,少部分乡镇才有农业银行的服务网点,但是一些乡镇甚至连邮政储蓄业务也没有。

这正说明正规金融机构还没有真正的深入农村,我国乡镇的金融市场没有形成竞争机制。

第二,监督管理部门在机构准入监督管理当中,没有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

而且在对金融机构报送的准入或者退出资料进行审核的过程中,没有思考网点地址当中的人口、行业、经济等因素。

1.2网点的布局不科学这主要体现在农村机构网点布局失衡的方面。

首先,我国的银行开始调整经营的方式,而且测并和降格农村营业网点,资金很难再流回“三农”当中,隔断了和“三农”之间的所有关系。

其次,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主力军,也会受到地方、成本、经济状况的影响,所以撤并了机构和网点。

因此,这使得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逐渐减少,不符合国家要求发展农村金融的要求。

最后,业务的发展也和网点的建设不相匹配,这是因为很多网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网点的面积很小,设备也落后。

这就很难适应日益发展的金融需要。

此外,金融机构只注重设立,没有注重整合,因此存在很多的低效网点。

在建立网点的时候,金融机构会很重视四周客户情况、经济状况等等,但是对于周围发生变化的环境,却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方案来应对。

1.3网点的功能很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网点功能少的问题,因为受到传统存贷业务经营方式的影响,一些网点不重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销。

如今,很多的金融机构网点都仅仅只有交易的功能,营销的功能没有得到强化,而且不能满足市场的潜在需求。

此外,存在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的问题。

因为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限制,金融机构不能实现产品的创新。

因此,其提供的服务也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不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供给分析早在2001年,我国就制定了关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制度,鼓励农村信用社采用不同于商业信贷市场传统的商业信贷方法,甚至免除了担保以及抵押,针对农户发放小额贷款。

它的机制是这样的,为农户创造了一种获得贷款的最佳渠道,而且成本非常低。

如果用户遵守信用,那么则可以获得第二次的贷款。

在推行这个方案的时候,需要遵循几个原则,即“核定方便、余额控制、随用随借”等等,不需要农户提供担保和抵押。

从第二年开始,很多的农村开始实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其中主要有农户自然人贷款、小组联保贷款等等。

以河南省为例,河南很多县城的农村信用社都是以农户自然人贷款为主的,而四川省却不同,四川的很多县城以小组联保贷款为主。

吉林省一些农村信用社对农民发放自然人贷款,但是对一些非信用农户再采取联保的方式来发放贷款。

一般情况下,开展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都是和信用评级、信用村镇建设结合起来的。

通过采取信用评定、信用村建设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改善该地方的农村信用文化,并且调整当地的金融生态。

对河南某县的五个农村信用社进行统计和分析,截止到2011年年底,10个村的10231个农户的信用评级面超过了68%。

而且在所有的农户当中,授予信用贷款额度的农户占总数的71.9%,平均每一户的授信额度也超过了5211元,最高的授信额度也达到了8910元。

因此,正是因为开展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所以极大的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用户或者是农村企业贷款困难的问题。

不仅如此,开展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还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资产质量。

尽管如此,每个地方开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却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是覆盖面的差异非常大。

河南省很多县城的农户贷款覆盖面都已经达到了79%,这是因为这些县城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整个县城的经济已经不仅仅只是靠农业和养殖业来支撑,而是靠旅游业、餐饮业、工业等来发展经济。

吉林省的农村信用社推出了这样的服务———“劳务快车”,食用菌生产贷款“菌农乐”,为农民提供贷款,帮助农民提高收入。

同时,当地的农村信用社系统还衍生了新的信贷品种,为农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发展机遇。

也因此,当地农户贷款覆盖面达到了83%。

第二是单笔贷款存在差异。

差异主要表现在最高额、最低额以及平均额度差异上面。

通过比较之后发现,河南的农户贷款额度差异是最大的,吉林的农户贷款额度差异是最小的。

河南省的一些乡镇上,农户最低单户贷款达到了40元,但是这却不能够说明河南农户的贷款需求太小,因为这是农户之前的陈欠贷款。

为了能够更好地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在2010年,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提高了农户贷款授信的额度,2010年之前,最高授信额度是0.5万元,农户联保贷款是2万元,调整之后变成了5万元。

对于贷款需求额度非常大的农户,可以采用几个贷款品种共用的方式,这样可以突破产业调整之后需求增加的难点。

同时增加了该省的户均贷款余额。

3金融机构网点合理布局的途径3.1仔细地进行调查在调查的时候,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是经济方面的因素,经济情况是金融机构选址的第一条件。

这是因为当地的经济情况、企业能够对金融机构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选址的时候需要分析商圈辐射范围内的产业、企业等。

第二是人口方面的因素,人口因素指的是人口数量、年龄层、消费情况、心理特点。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商圈内部的人口情况可以决定金融的需求。

而且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人口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不同。

3.2科学地配置资源要提升服务的效率,就需要科学地对网点布局进行规划。

金融机构必须考虑大局,将客户作为中心,对网点地理分布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科学地确定网点的服务目标区域,为市场进行定位。

此外还需要根据地区内金融机构的布局现状,结合实际情况来对空白区域的网点进行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估量网点市场的容量,避免同一类型的金融机构网点过多,产生无序的竞争,并且也要适当增加区域没有的金融机构网点,增加网点服务的覆盖面积。

在对金融机构的数量和服务重点进行确定的时候,也必须要避免金融机构过于集中的现象,从而保证每一类的金融机构都能在区域内统筹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