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老子孟子名言

孔子老子孟子名言

18、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2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2、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2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5、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6、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0、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31、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2、不迁怒,不二过。

33、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3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6、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3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8、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39、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40、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41、小不忍则乱大谋。

42、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4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4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5、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46、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4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8、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4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5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5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老子名言1、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0、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11、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2、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1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5、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1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8、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20、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3、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2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5、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2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30、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3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32、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3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4、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5、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3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8、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39、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4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2、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43、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44、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4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恒也。

4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7、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49、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5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5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孟子名言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3、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4、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5、尽信书,不如无书。

6、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7、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2、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13、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14、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5、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

16、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1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18、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19、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述之道。

20、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2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3、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2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5、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26、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

言必杀夺。

27、如千乘夺取万乘,百乘夺取千乘,然後为饱足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