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岭南建筑的奇葩—广州骑楼

岭南建筑的奇葩—广州骑楼

岭南建筑的奇葩—广州骑楼(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1006161052)摘要:一个城市是有她自己的独特记忆,就拿广州来说,她独特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岭南人,在记忆深处有一组这样独特的画面,一群独特的建筑,岭南建筑奇葩骑楼。

骑楼,广州的名片,虽然很多岭南市民依然每天都能看到,但岁月的洗礼,骑楼或被拆迁、或外形经过多次的翻新,骑楼最特别、最迷人的装饰及造型已难以看到。

“我们的城市正在失去记忆。

”许多文化之士对中国城市建筑表达这样的忧思。

因此,我们要保护好这些城市的记忆。

关键词:起源和分布功能和特点影响经典珍藏现状与保护一、骑楼的起源和分布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

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

圣心堂西关大屋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

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

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

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上下九商业街爱群大厦“我和几个朋友蹲在四层洋房的骑楼下。

”[1]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

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这种建筑特别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

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

骑楼结构示意图“骑楼”这一正式的称谓,最早是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被称作“有脚骑楼”。

在1920年“修正取缔建筑章程”中,将“有脚骑楼”简化为“骑楼”。

我国骑楼主要分布在南方城镇。

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

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

二、骑楼的功能和特点骑楼是城市沿街建筑,呈上楼下廊的格局形式。

骑楼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

这个名称与东南亚(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渊源关系。

骑楼下的廊,遮阳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骑楼的主要功能可归结为以下五点:1.挡避风雨侵袭,遮挡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2.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以商业活动为主,表现出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3.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4.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5.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

还是小孩做作业、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间,反映了厦门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事实上,骑楼并非广州独有,但是为什么骑楼却成为广州的名片之一呢?一是因为骑楼这个名称是广州赋予的,二是因为广州是广东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曾经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对外的通商口岸,因此,广州骑楼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最高,其形式多样,每一座骑楼,颜色,壁画等都不相同。

从建筑风格上看,广州骑楼可分为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两个派流。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

它外观主要采用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数是直接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墙身多数是中式清水砖材料,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拱形顶。

东山骑楼形成年代比西关骑楼略晚,更趋于现代化,也更加简洁。

比如说罗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等等。

山花挑檐是东山骑楼最为独特之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美观而且实用。

从骑楼的样式来看,又可以分为以下六种:1.仿哥特式爱群大厦、北京路新华书店是仿哥特式骑楼,这种形式较为少见。

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拱形窗体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

爱群大厦的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哥特窗,底层骑楼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

2.南洋式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186号,这种骑楼有南洋地区的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在女儿墙上开出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是一种建筑智慧,预防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负荷,不过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

3.古罗马券廊式新华大酒店,这种骑楼底层有券柱,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一些部分还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

4.仿巴洛克式广州市越秀区万福路114号,这类骑楼采取了巴洛克式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除了万福路,下九路、龙津西路也有。

5.现代式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忠良街。

这种骑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统骑楼区别明显。

一般来说,立面处理上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

6.中国传统式德政南路139号是代表。

这种骑楼体现了南方传统民居的特色,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至三扇窗,立面基本无装饰。

这种骑楼仅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起义路等还有零星保存。

三、广州骑楼中的经典珍藏1.西关老街—恩宁路[2]西关地区最有广州特色的骑楼建筑就在恩宁路,不过经过多年岁月洗礼,骑楼街日渐残旧。

日前,广州荔湾区已经对这段骑楼街作为全区区骑楼骑楼整饰的“试点”,除了对骑楼外墙进行“修旧如旧”整饰外,趟栊门、满洲窗等西关大宅的建筑元素都已经得到重现。

现在上下九骑楼街与恩宁路将连通成风格一致的西关骑楼街。

西关老屋恩宁路2.上下九商业街上下九商业街全长800米,有骑楼式建筑238间,建于20世纪初,是经国家商业部批准的广州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

闻名遐迩的上下九商业街位于老城区西关,东起上下九路,西至第十甫西,横贯宝华路、文昌路,全长1200多米,全路段店铺林立、共有商店300多家,日客流量达60万次。

荟萃了岭南文化中的岭南建筑文化、岭南饮食文化和岭南民俗风情。

早在宋代,上下九已是西关最早的商业聚集点,到了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上下九商业街已成雏形。

而到了清代,由于西关是广州对外贸易与文化交通交汇点,形成了多条商业街。

1937年,西关的商业逐渐向下九路和第十甫路转移。

抗战胜利后,为避战乱而疏散的商人回来重整旗鼓,形成西关繁华一条街。

当时,上九路多是金铺、棉布庄、下九路多是鞋店、绸缎店和摄影店,时人称之为"扮靓一条街";第十南路则以食肆居多,有"百步必有一小吃"之说,广州百年老字号莲香楼、陶陶居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几十年来,上九路、下九路一带,见证了广州商业经济的兴起、兴旺、衰落、复苏、发展、繁荣的历史。

1966年全国掀起"文化大革命",风暴同样也冲击和摧残了这条商业街。

那时,陶陶居被改名为"东风楼",还差点搬迁到从化;莲香楼易名"东升楼",只能做莲蓉馅加工……近30家饮食店有12家停业,4家合并,2家迁走。

上、下九路商业店铺一片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凄凉景象,商业一时萧条冷落,惨不忍睹。

1985年以后,随着商业的复兴,这条商业街才重新振兴。

1999年经过全面整饰更使它的门面变得流光溢彩。

特别是每逢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整条商业街就成了全市名牌月饼的总汇;莲香楼的莲蓉月饼,陶陶居的陶陶居月饼,还有新崛起的广州酒家月饼,饼香弥漫,客流如潮,成为中秋佳节时广州市的一大景观。

这条步行街与北京路步行街有不同的特点。

北京路上名牌专卖店多,书店多,时代气甚浓厚。

这里则大众化传统的商品多,种类多,价格也便宜。

而茶楼酒家,饮食店档星罗棋布。

西关上下九路和第十甫路,不但以商业繁华成为广州的购物天堂,还以浓郁的西关风情扬名海外,这条古老街道至今原原本本地保持着古老骑楼街的岭南建筑风貌。

骑楼跨人行道而建,形成一个步行的长廊,特别适应广州多雨和高温日晒的亚热带气候,同时,人行道内的商铺也便于敞开门面,方便顾客。

现在大家看到的西关验楼建筑,就是富有清末民初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

既有中国特色的满洲窗、女儿墙、栅花、拦河,又有西式的外墙装饰图案和铸铁通花阳台。

3.洋楼别墅述不完东山风情下了海印桥转入新河浦路,记者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世外桃源。

东山老别墅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从古色古香的东山口一路走过来,就像回到了若干年前老广州的富人区。

新河浦民居的建造者多是上世纪中期的归国华侨,这些民居大多结合了中西文化风格,特别是红砖墙和柱式门廊,带有浓厚的西洋古典特色。

新河浦的大多数别墅都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清水红砖墙、民国水刷石、西洋风格为主要建筑特色,其中西合璧的风格,也是岭南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的“活化石”。

除了建筑特色,新河浦别墅还因为名人云集,而具备独特的历史韵味,这里住过不少名人,包括民国时代国共两党的著名人物,比如毛泽东和廖仲恺;这里还曾见证过不少历史事件,如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

据统计,除“中共三大”会址这一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外,这里还有7处市级文化保护单位。

此外,区内还有485栋历史保护建筑。

新河浦老别墅不少已人去楼空,为数不多的可流通物业也极少进入市场。

相比现在的各式豪宅,这些老别墅在新一代“金领”看来已经落伍,但浑然天成的林荫道和带着历史沧桑的老别墅,依然留给人太多的遐想回忆空间。

至今还有一些归国的海外老侨胞,出于对祖辈在东山居住的眷恋之情,以及对新河浦那份清幽安静的喜爱,希望在这里落叶归根。

新河浦五大侨园4.人民南路广州的骑楼主要是从印度等原英国殖民地和原葡萄牙殖民地引进过来的。

当时广州最好的骑楼不是在上下九,也不是北京路,而是在人民南路,上下九路的骑楼不但比人民路的骑楼空间小,而且也没有后者高大挺拔、档次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