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模式与现代
中国社会将个人行为的标准分为两类:“面子”代表因达到社会是认可的成就而获得的声望,是属于社会地位的拥有;“脸”则代表一个人在履行道德规范方面是获得的名誉。一个人有“面子”不能保证一定有“脸”,反之亦然。
(四)”摆平“:人情网中的和谐与冲突。
中国人讲“人情”,必然会讲出一个“人情网”或“关系网”。“关系网”在中国一般指因亲属、老乡、同事、同学、战友、熟人等更多关系的组合和叠加,这形成除天然的亲情外,一般都由“报”发展出来。
注:人际关系角度谈更多从第三层含义去理解。
2、中国的“人情”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可归结为报大于施。如“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礼薄情义重”等。因此,中国的汉字“礼”不但表示规范而且兼有馈赠的含义,故“送人情”等于“送礼”,中国人交换行为上“情”与“礼”合一或可以归结为一个字“报”,它是中国社会关系的基础。
3、中国人的交换资源是什么?
西方人的交换资源是――爱、地位、服务、货物、信息和金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方人重视自我价值的肯定,不看重别人的名利。
中国人的交换资源是:
1、先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源――血缘、地缘、性别、辈分、家世等
2、后天资源――婚姻、财产、身份、地位、权力、名望、金钱、关系、信息、人品等。
交换行为就是充分利用其中的一种或数种资源来实现人际的互惠,而个人拥有这些资源的多寡将决定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方便程度,中国社会中人的方便性决定于你的“人情”分量或者面子。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关系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中国人际关系网的建立原则是“摆平”或叫“一碗水端平”,从这意义上说“报”不但不促成关系网的建立,反而破坏“关系网”的建立,这不自相矛盾?中国人的智慧大多用在人事上,这些难以理解的事却很巧妙地使用。“中国人际关系网”的平衡原则“或称”摆平“原则,就是说当两个人以上的个体同时为另一个个体发生交换行为时,这两个个体之间会形成一种比照关系,看看谁慷慨大方及同另一个体的关系亲近,这样就会在这两个人之间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最好的结局只能是送一样多,才会不使另一方难堪。如果一方不遵守这一原则,就会发生冲突,或者意味着人际关系网络的重新定义。人情关系网不使用平衡性原则是不行的,否则你不是进不了这个网,就是表明你的”关系“不如别人近。面子是一条水平线,水平线上就有”面子“,水平线下就是没“面子”。
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模式与现代
———————————————————————————————— 作者:
———————————————————————————————— 日期:
第二讲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模式与现代
人际关系的变迁(p269)
〔教学目的〕:
1、了解传统人际关系的特征以及辩证地对待传统人际处事原则;
(三)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维护人际间的等级关系,父子夫妻等家庭人际关系也表现为等级关系;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利己主义为核心,自由、平等、博爱等人际原则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而广大工人则少有自由。
二、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
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缘”;“人情”、“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它们彼此包含并各有自身的功能。“人情”是核心“,彼此包含了传统中国人以”亲亲“(家)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人伦”是这一模式的制度化,家为这一样式提供了一套模式原则和规范,使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遵守一定的秩序;“人缘”是人们观念中对这一模式的总体设定(天命)
从中国人际关系模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它的前提公设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是可以相通的。
(一)人缘是构成传统人际关系的纽带
人缘中的“缘”包括:地缘、血缘、
(二)人伦是调节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人情是传统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
1、“人情”是什么?
其一,是指人的喜、怒、哀、乐;其二是指人的亲情,如家庭,亲属,朋友,邻里等之间的关心和爱好;其三,是指社会交换。或是“送人情”、或是“人情债”
2、了解现代人际关系的变迁,学会适应现代人际交往环境
〔课时安排〕:4学时课堂授课、2学时讨论
一、人际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的人际关系――平等自由是其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人际交往范围极其狭小,团结互助是原始氏族内部人际关系的主要表现,习俗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主要社会规范;
(二)奴隶社会的人际关系――极端不平等,虚伪、狡诈、欺骗、背信等不良风气出现;
情――人际行为的“是什么”(价值)
伦――人际行为的“怎么样”(规范)
缘――人际行为的“为什么”(心理)
三者构成了一个包含价值、心理和规范的系统。它们彼此的合一来源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天命观、;家族制度和以儒家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的合一。中国人际关系偏重于情已不同于西方,而在这情中再加进伦理的成分则更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人伦是传统伦理思想对人情的规定,其外在形式是礼,其内在心理是仁。另外,缘在人际关系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归因来达到为人处世过程中的心理平衡。它对于人情操作中遇到的种种现象十分有利,使人不致于因祸福恩怨而大喜大悲,从而心甘情愿地适应人际关系上的各种可能,并以一种中和的态度来对待人生。
(五)“报“与”摆平“的关系
“报“是一种双方之间的交换关系,它的原则是要求对方欠自己的人情,也就是要受惠的一方加重分量来还这个人情;关系网是一种一方同两个人以上的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他只有层层加码才能保持三者的平衡。
“报“与”摆平“原则是相矛盾的,前者的核心问题是分别对待;而后者的核心问题是要一视同仁。若有一方不顾第三者,只与第二方出现”报“的行为,这样就会潜伏关系的紧张与冲突,问题就复杂化了。
西方人的人际交换具有等值的倾向,故其社会交换具有理性、短暂性和间断性的特点(“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源于它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引起的自我利益及家庭生活的小型和短时性。;中国人的人情交换却不同,安土重迁和血缘关系导致了人际交往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因此算账“AA”制在中国还不能大行其道就是这个缘故。(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有二:其一,其中两个人坚持用“报“的关系,让大家跟上标准,但这不符合施报者的意图,大家都加深等于没有加深;其二是施照者因此成为最先打破平衡的人易引起”公愤“。第二种方法是中国人普遍采取的办法,它体现了中国人圆滑的一面,即暗地里用”报“的行为,表面上用平衡原则,这是一种既能报答又能保持平衡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