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工程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一)排水工程总体施工要求1、开挖管道施工要求1)挖槽A.本工程属于软土地基,地质条件较差,开挖时注意采用沟槽支撑,保障槽壁稳定。
支撑采用的类型、构造均应根据现场条件,按有关规范、规程执行,施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施工安全有序进行。
B.当原有道路被挖断,又不宜断绝交通或绕行时,架设施工临时便道。
C.严禁扰动槽底土壤,如发生超挖,严禁用土回填。
D.槽底不得受水浸泡。
2)地基处理A.地基超挖时,如槽底有地下水,不适于加夯时,可用天然级配砂石回填。
B.地基土壤不符合设计要求,需要换土时,应彻底清除,经检验合格,方可回填。
C.如遇基坑为淤泥或虚土时,应挖除淤泥及虚土,用30cmM10干砌大片填筑。
3)回填土A.管道工程的主体结构经验收合格,凡已具备还土条件者,均应及时还土,尤其应先将胸腔部分回填好。
B.沟槽回填前应先选好合格土源,将槽底木料、草帘等杂物清除干净。
C.槽底如有积水,应先排除,严禁带水回填,以免出现“弹簧土”。
当日回填应当日夯实。
D.沟槽回填土,必须确保构筑物的安全,管道、井室等不位移、不破坏。
因此,回填土应注意以下事项:a.填土应在管座混凝土强度达5MPa以上,方可进行。
b.槽底至管顶以上30cm范围内,不得含有碎砖、石块及大于5cm的硬土块。
c.管道两侧的回填材料应同时对称回填,两侧高差不得超过30cm。
d.管道两侧及管顶以上30cm范围内,应采用轻夯压实。
e.分段回填时,相邻段的搭接应呈梯形,阶梯的长度应大于高度的两倍,且不得漏夯。
f.井室等附属构筑物回填土应四周同时进行。
红线范围内均采用级配碎石回填,详见窨井四周回填示意图;红线外采用素土夯实回填。
E.填土夯实应夯夯相连,不得漏夯。
压路机压实时,碾轮重叠宽度应大于20cm。
F.钢筋砼管道沟槽位于路基范围内时,相应部位回填土的压实度应符合标准要求。
4)钢筋砼管道的回填及加固处理A.管道的回填及加固处理:a.管道在路面结构层内,对管道作360°方型C25砼包管加固,周围用细塘渣夯填或气泡轻质土回填。
详见《管道沟槽回填、管道加固处理图(一)》;b.管道管顶距路面结构层底面小于30cm,对管道作360°方型C25砼包管加固,周围用细塘渣夯填或气泡轻质土回填。
详见《管道沟槽回填、管道加固处理图(一)》;c.管道管顶距路面结构层底面大于等于30cm,对管道不作包管加固,槽底至管顶以上30cm范围内素土夯填,其上至路面结构层底采用塘渣夯填。
详见《管道沟槽回填、管道加固处理图(二)》;B.窨井与排水口之间的管道、排水口之间串连的管道,对管道作最小厚度为10cm、360°方型C25砼包管加固。
详见《360°砼包管基础图》。
C.细塘渣的最大粒径不大于10cm。
D.管道沟槽素土夯填时,素土的含水量应达到最佳含水量,以保证能够达到要求的压实度。
5)大开挖PE管施工工艺及沟槽回填A.管道应直线敷设。
B.管道承口应放在检查井的进水方向,插口应放在检查井的出水方向。
C.沟槽回填从管底基础部位开始到管顶以上0.5m范围内采用粗砂回填,整平、夯实。
道路范围内,管顶0.5m以上至道路结构层底部采用塘渣回填,压实度按道路要求;绿化带范围内,管顶0.5m以上至地面部分用原土夯实,表层50cm 范围内不宜压实,但需将表面整平。
D.沟槽回填从管底基础部位开始到管顶以上0.5m范围内必须人工回填,严禁机械推土回填。
管顶0.5m以上部位的回填,可采用机械从管道轴线两侧同时回填、夯实或碾压。
E.沟槽回填当管顶以上至塘渣下处治层底部合格回填材料回填厚度小于0.3m 时,PE管设360°混凝土保护外壳,保护外壳厚度为20cm,混凝土等级C25。
并应采取从检查井(或排水口)到检查井的全管段连续包封。
管道采用C25砼保护外壳结构后管道四周的粗砂回填调整成细塘渣回填(细塘渣压实度同道路要求)。
F.管道工程的主体结构经验收合格,凡已具备回填条件者,均应及时回填,尤其应先将胸腔部分回填好。
G.沟槽回填必须确保构筑物的安全,管道、井室等不位移、不破坏。
H.井室等附属构筑物回填物应四周同时进行。
井筒四周100cm范围内的塘渣层改用C15细石砼回填。
I.沟槽两侧应同时回填,两侧高差不得超过20cm。
J.PE管连接前应对管材、管件及附属设备按要求进行核对,并应对施工现场进行外观检查,符合要求方准使用。
从事管道连接的操作工人上岗前,应经过专门培训,经考试和技术评定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管道连接前,应用洁净棉布擦净管道连接面上的污物,管道连接结束后,进行接头外观质量检验。
必要时可进行密封性试验。
连接完毕,达到规定要求后应进行稳管。
K.沟槽回填压实度参见下图(压实度为轻型压实标准)。
(单位:cm)(二)排水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及措施1、管材要求本工程道路排水工程部分排水、污水管道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材,管径≤Φ1500mm的选用承插口钢筋混凝土防腐Ⅱ级管,管径>Φ1500mm的选用柔性企口钢筋混凝土防腐Ⅱ级管。
本工程所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管须符合《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的要求,并应具有质量检测部门的检验报告和产品合格证书等。
本工程所采用管材管道施工前应由各管材供应商提供相应管材管道工程施工安装手册,并指导施工单位施工。
2、管道开槽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雨、污水管道敷设均采用明开槽方法施工。
根据道路平面图,本段工程范围存在坑塘水域位置,给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结合道路工程路基处理深度,坑塘段排水管道基本均位于道路路基填土范围内,因此坑塘段排水管道采取反开槽形式施工。
非坑塘段由于距离较短,因此本工程考虑将其开挖至坑塘段淤泥底层标高处并回填后,与坑塘段整体一并采用开槽放坡的形式施作管道。
根据管道埋深选取边坡比如下:(1)当槽深H≤2m时,边坡采用1:0.75;(2)当槽深2m≤H≤3m时,边坡采用1:1.0;(3)当槽深3m≤H≤4m时,边坡采用1:1.15;以上边坡均为设计建议值,仅用于工程量估算,施工前施工单位应采取部分检查井位排水管道进行试验段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开槽情况适当调整开槽边坡以保证施工安全。
对于深度较大的基槽采用9m长度PC桩进行基槽支护,如下图所示:沟槽挖土应随出随清理,堆土除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规定外,距沟槽上口边线15m以内不得堆土或堆砌物品,在沟槽开挖过程中及成槽后,槽顶应避免振动荷载。
开槽前,应作好进行后续各项工作的准备,以便成槽后快速施做管道基础和铺设管道等工作。
施工开槽后,若发现不利地质情况,采取加固处理措施后,再进行施工。
使用机械挖土时,为了防止机械超挖而扰动原状土壤,在设计槽底高程以上应留200mm左右一层采用人工清挖。
施工开槽时,槽底禁止扰动,不允许超挖。
如遇局部超挖或发生扰动,换填最大粒径10~15mm的天然级配碎石。
3、管道沟槽排水施工时可以根据不同土质和地下水情况,各自制定排水方案,施工时应将明水排净后方可进场施工,施工中可采用排水沟加水窝子排水方法,如遇特殊情况可采用大口井降水等措施,将水位降至槽底下 1.0m,方可进行基础施工管道铺设等工序。
若遇雨季施工,沟槽内应及时排水,避免泡槽。
同时注意沟槽不允许积水。
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间断排水,并应对排水系统经常检查和维护。
当管道未具备抗浮条件时,严禁停止排水。
4、管道基础承插口钢筋混凝土管采用砂石基础,参照国标图集“06MS201-1”( D=400~3000钢筋混凝土管120°砂石基础、D=300~3000钢筋混凝土管150°砂石基础、D=200~3000钢筋混凝土管180°砂石基础)施作。
施工过程中应根据管道管顶覆土高度及采用的施工方法选择基础角度。
柔性企口钢筋混凝土管采用混凝土基础,参照国标图集“06MS201-1”( D=600~3000钢筋混凝土管120°混凝土基础、D=600~3000钢筋混凝土管180°混凝土基础)施作。
施做混凝土基础时,在检查井两侧连接处施做沉降缝,井距大于30m中间加一道,在管径≥Φ1800mm管道胶圈接口处加一道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防止接口漏水。
d300mm收水支管采用150°砂石基础,参照国标图集“06MS201-1”( D=300~3000钢筋混凝土管150°砂石基础)施作。
排水收水支管采用反开槽方法施工,收水支管起点覆土为 1.0m,如遇收水支管不满足最小覆土要求,采用360°包管处理。
在施工过程中,如遇收水支管位于结构层内的特殊情况,对管道基础做特殊处理。
基础处理:根据岩土勘察报告及设计管线的位置和埋深可知,本段工程范围内部分管道位于坑塘内。
因此本工程排水管道全线采用反开槽施工,故排水管道基础处理方式确定采取以下原则:当排水管道基础位于道路路基处理深度范围内时,排水管道在道路路基路基填土至排水管道管顶以上1.0m后反开槽至管道基础底部标高直接施做基础。
当管道水管道基础深于淤泥底层时,依据鄞县大道改造提升工程地勘报告,该段管道处于粉质粘土及粉土层,故在道路路基路基填土至排水管道管顶以上1.0m后反开槽至管道基础底部标高直接施做基础。
5、管道接口(1)钢筋混凝土管1)承插口钢筋混凝土管采用橡胶圈接口,橡胶圈的物理性能指标见《混凝土排水管道基础及接口》06MS201-1“附录三橡胶圈及橡胶垫性能指标表”。
橡胶圈不应有气孔裂缝、破损、重皮,其物理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A.邵氏硬度:50±5;B.伸长率:≥375%;C.拉伸强度:≥9MPa;D.压缩永久变形:≤20%(70℃,24h);E.热空气老化(70℃,7d):硬度变化为-5~+8 IRHD;拉伸强度变化≤-20%;扯断伸长率变化为-30~+10%;F.压缩率以30%为宜。
2)橡胶圈保存应符合下列要求:A.橡胶圈的保存温度宜为-5~30℃,存放位置不宜长期受紫外线光源照射,离热源距离应不小于1m。
B.橡胶圈不能与溶剂、易挥发物、油脂或对橡胶产生不良影响的物品存放在一起,更不能与以上物质接触。
3)橡胶圈在保存及运输中,不能长期受挤压,以免变形。
6、沟槽回填及密实度要求管道敷设后应立即进行沟槽回填,在密闭性检验前,除接头部位可外露外,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的回填高度应不小于0.5m,密闭性检验合格后应及时回填其余部分。
沟槽回填应从管道、检查井等构筑物两侧同时对称进行,并确保管道和构筑物不产生位移,必要时应采取限位措施。
位于道路机动车范围内的排水管道,沟槽回填时要求管道基础至管顶以上0.4m范围内回填碎石,要求管道两侧压实度不小于95%,管顶以上压实度不小于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