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

教学目的:1、通过歌曲的演唱,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2、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各种物品的方式,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教学重点:1、通过歌曲的演唱,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2、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各种物品的方式,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部分:1、听音乐问好!2、发声练习。

3、复习歌曲。

二、基本部分:1、通过听《闪烁的小星》的录音范唱和教师的范唱,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风格、旋律、节奏。

2、轻声有感情地随音乐读歌词。

3、听着教师的琴声,轻声地填词,教师注意发现问题,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4、能正确地演唱时,可合着录音伴奏。

5、听范唱,分小组自编动作表演。

6、教师可不要求动作统一,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编创自己独特的动作来表演。

7、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结束教材分析《口哨与小狗》是小学音乐第一册第一课里的一首欣赏曲。

乐曲是由美国作曲家普莱亚创作的一首通俗的管弦乐小曲。

它描绘了小主人吹着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小道上散步的情景。

曲调轻松活泼,形象逼真可爱。

乐曲由三段组成,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都是由口哨声为主奏乐器。

第二段则表现了主人公与小狗开心嬉戏,顽皮打闹的情景。

整首乐曲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年龄小,爱玩,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一年级小朋友。

此时好动是他们的天性,特别是欣赏课,学生更是难以集中注意力了。

因此,我在课中设计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去学习音乐,对于他们面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浓厚兴趣、又喜欢模仿的特点,我设计了说、唱、看图形谱、模仿动作等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好音乐、表现自我的欲望。

教学内容聆听《口哨与小狗》。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乐曲《口哨与小狗》,体会乐曲的情绪,欢快活泼,并能用语言、动作等表达对歌曲的感受。

2、通过聆听、律动启发学生感受乐曲的三段体形式,认识并理解图形谱。

重点:引导学生渗入角色,去感受音乐的美,去体会乐曲的情绪,并能用语言、动作来表达对歌曲的感受。

难点:通过聆听乐曲,感受乐曲的三段体形式,并且能够听辨乐段中相同的乐句。

能看懂并理解简单的图形谱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聆听乐曲《口哨与小狗》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想介绍一首乐曲给你们听听,听一下乐曲中都有谁?2、播放乐曲《口哨与小狗》,学生可用手轻轻打拍。

问:谁听出来了?你听到了什么?生:小狗、小鸟?3、小狗叫声部分:(1)师:听到了小狗的叫声,那小狗叫了几声呢?(3声)谁来模仿一下?谁能模仿得更像一些?(2)用节奏把小狗的叫声拍出来,然后配上狗叫声。

4、吹口哨部分:(1)师:除了小狗,还有什么声音?生:小朋友吹口哨,小鸟。

(2)师:小鸟的叫声是用什么模仿出来的?(口哨)谁会吹口哨?(学生模仿)(3)总结:其实,我们人的身体就是一件乐器。

那么,吹口哨这种形式大家喜欢吗?它就是用嘴巴吹出来的,但吹口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大家刻苦练习的,对吗?我们这里如果有喜欢吹口哨的同学好好训练一下,说不定将来会成为的口哨大王呢!(4)揭题:《口哨与小狗》师:你们刚才听的这首曲子就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专门为口哨谱曲的,名字就叫《口哨与小狗》。

设计意图:通过初步聆听音乐作品,感受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同时,对吹口哨这种表现形式产生兴趣,从而顺理成章揭示课题。

二、初听乐曲1、小游戏。

师:老师请小朋友一起来做个游戏,愿意吗?请听好游戏的规则:(1)当听到乐曲中的口哨声出现的时候,请女同学随着音乐踏步;没有口哨时,请男孩子随着音乐踏步。

(2)乐曲中小鸟叫的地方做飞翔的动作,小狗叫的地方用手拍出节奏。

听到口哨声,女同学没有口哨声,男同学小鸟,飞翔小狗,节奏2。

播放乐曲,学生随音乐律动。

(3)师:你们听了两遍音乐之后,心情怎么样?(开心?)你们都想到了什么?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谁家养小狗?平时爱护它吗?我们应该把它当成自己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趣味性的让学生听辨出乐曲的结构段落,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

三、分段聆听1、第一乐段:(1)师:这首乐曲共分3段,第一段的主旋律共重复了两次,老师用2个三角形表示,中间是用一个口哨吹的长音连接起来的。

我们用手势来表示一下,看你们能否听出来。

(2)聆听乐曲,学生用手势来表示重复乐句。

要求:请你们特别关注一下中间的长音,手势要表达清楚。

2、第二乐段:(1)师:第二段里面也有重复的乐句,但老师不告诉你,请你们来听一下,准备好小手。

(2)播放第二乐段。

(3)师:重复几次呀?(4次)也用图形来表示,可以设计怎样的图形?老师设计了一个最简单的图形,竖线。

3、第三乐段:(1)师:第三段主旋律与第一段是相似的,那老师选择与第一乐段一样的图形,好吗?(2)师:接下去,是谁呀?(生:小鸟、小狗)小鸟的叫声可用什么样的图形或线条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对音乐深层地聆听,使学生能更清楚的了解乐曲的结构。

图谱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审美想象,有效地提高了音乐的审美能力。

四、音乐律动1、师:这三段音乐,哪一段的音色是清脆、明亮的?为什么?生:第一段和第三段。

2、师:那第二段呢?为什么?3、设计动作。

师:清脆、明亮的音乐可以设计怎样的动作?低沉一点的又能设计怎样的动作?4、听音乐做动作。

要求:第一乐段,女同学立起来踏步,反复时朝反方向走第二乐段,男同学蹲下来踏步,反复时朝反方向走第三乐段,女同学立起来踏步小鸟,飞翔小狗,节奏结束句,定型动作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律动,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进一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而且通过这个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五、教师总结1、师:今天同学们表现真棒,聪明极了!而且老师还发现大家都很喜欢小动物,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和小动物成为好朋友,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好吗?2、师生再见。

教学要求1、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体验不同音乐带给人们的不同情绪。

2、本单元通过歌表演、音乐活动、唱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展开教学活动,理解并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感受声音的强弱,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并能正确运用到歌曲之中。

重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和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

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感受声音的长短与强弱。

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强“f”弱“p”,并能正确地运用到歌曲演唱之中。

难点:体会每首歌曲各自不同的音乐情绪,《小动物的歌》是欢快的,《小毛驴爬山坡》是俏皮的,而《咏鹅》是悠闲自在的。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不同歌声表现不同音乐的情绪。

教具准备1、钢琴、录音机及磁带、打击乐器(大鼓、铃鼓、响板、双向筒)。

2、卡片:强弱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内容1、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2、歌曲《小动物的歌》。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模仿生活中的声音,进一步理解声音的长短,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声音的强弱。

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和P,并能正确运用到音乐中。

教学过程:1、教师课前在黑板上贴上各种动物的图片。

2、教师课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两组插图,并模仿他们的声音。

3、说出生活中还有那些声音能表示声音的强弱。

4、学生任意选择一种动物,模仿它的叫声。

模仿逼真的,将图片取下站在空的头饰上,并带在这位同学的头上。

5、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和P⑴教师引导学生对老虎和小猫叫声进行对比:老虎的叫声低沉、声音长。

小猫的叫声柔和、声音也长。

谁的叫声大?谁的叫声小?(老虎的叫声大,小猫的叫声小)⑵在音乐中声音大用“f”表示强,声音小用“p”表示弱。

6、将同学们头饰上的小动物按叫声的大小分类。

7、学习歌曲《小动物唱歌》。

⑴学生听教师范唱或录音。

⑵根来时按节奏朗读歌词,要求咬字准确、吐字清楚。

(注意弱起小节的学习,引导学生强调4/4拍的第一拍“小动物”中的“小”字。

)⑶教师分局教唱。

在演唱的过程中,可以模仿所唱的动物的典型动作。

⑷创编歌词:请你将猫和狗的叫声换成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叫声,并大声领唱。

第二课时授课时间教学内容1、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

2、歌表演《小动物唱歌》。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感受声音的强弱,并能正确地运用到歌曲的演唱之中。

通过歌表演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过程1、教师出示大鼓和铃鼓,请学生敲击这两种乐器,感受乐器的声音力度:哪件乐器发出的声音强?哪件乐器发出的声音弱?2、在音乐中“强”用什么表示?“弱”用什么表示?P弱F强出示卡片3、a小女孩敲击碰铃。

B新年晚会上人们静听新年钟声。

师问:谁发出的声音强?谁发出的声音弱?(碰铃发出的声音弱,钟声发出的声音强。

)4、复习歌曲《小动物唱歌》。

5、引导学生注意发现歌谱中出现的“f”和“p”,理解含义,并请同学们正确地运用到歌曲演唱之中。

第三课时授课时间教学内容1、学习歌曲《咏鹅》。

2、欣赏乐曲《口哨与小狗》。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根据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咏鹅》,体验中国古诗的韵味,感受乐曲中描绘的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

2、通过欣赏《口哨与小狗》,体会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过程1、谁会背诵描写动物的古诗?(《咏鹅》)2、学唱歌曲《咏鹅》。

(1)请到家一同背诵《咏鹅》。

(2)教师为学生讲解诗词的含义(3)学生朗读歌词,体会诗意。

(4)教师范唱。

(5)学生跟录音机学唱。

(6)体会歌曲悠闲自在的情绪。

3、欣赏乐曲《口哨与小狗》。

(1)初听音乐:你听到了哪种动物的叫声?除了小狗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2)再听音乐:主人与小狗在做什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3)你如何表达乐曲的情绪?(4)对比这两首乐曲的情绪,《咏鹅》是优美抒情的,《口哨与小狗》是欢快活泼的。

4、总结:将今天学习的歌曲《咏鹅》唱歌爸爸妈妈听。

第四课时授课时间教学内容1、复习歌曲《咏鹅》。

2、学习歌曲《小毛驴爬山坡》。

教学目标1、复习歌曲《咏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唱。

2、通过学习歌曲《小毛驴爬山坡》,体会音乐所描绘的小毛驴,俏皮、淘气,体会音乐旋律的起伏与描述小毛驴爬山坡之间的关系。

3、鼓励学生选用双相同或响板为音乐配伴奏,有条件的可以写出简单的节奏谱。

教学过程1、谁知道阿凡提的故事?能给大家讲一讲吗?2、阿凡提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经常与谁一起出现在大家的面前?3、学习歌曲《小毛驴爬山坡》(1)听教师范唱或听录音。

(2)教师分句教唱。

(3)学生完整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

学生用手指歌曲的旋律线演唱,了解旋律描写的小毛驴气喘吁吁爬山坡的情景。

(4)请你为歌曲伴奏:教师提供打击乐器,双向筒和响板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什么乐器?为什么?表现什么?怎么敲击?4、复习歌曲《咏鹅》。

你能背唱这首歌吗?第五课时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欣赏乐曲《快乐的小熊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