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梁实秋的翻译观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

梁实秋的翻译观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

梁实秋的翻译观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梁实秋翻译的英国经典幻想小说《彼得·潘》体现了其对文学翻译的独特思考,他的翻译观逐渐了引起学界的重视。

目前国内对梁实秋的翻译研究大多集中在梁实秋与鲁迅翻译思想的比较上,以及梁实秋与朱生豪莎译本的比较上,而对于梁实秋翻译观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许多译者开始注重儿童文学的可读性,照顾儿童读者的低语言水平及理解能力87。

但是儿童文学翻译也在选材,态度和策略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过度简化、过度归化、随意删改等问题。

儿童文学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必然符合文学翻译的一般原则。

但是,由于其服务对象儿童具有自身的特点,儿童文学翻译又有其独特的要求。

虽然梁实秋没有阐述自己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看法,但是他的翻译观也给儿童文学翻译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些可贵的借鉴。

一.梁实秋的翻译观翻译观是指译者对翻译持有的看法,既包括对翻译这一职业的定性,也包括对译文是否达标,达到何种标准的衡量与思考。

梁实秋认为翻译不同于学问和艺术,而应视为一种服务。

这种服务既面向作者,也面向读者。

一方面,译者要尽可能传达作者的原意,而不是自由创作;另一方面,译者要对所译内容进行择选,为读者提供能滋养其心性的精神养料。

这一总体认知深刻影响了梁实秋的翻译实践。

在翻译选材上,他主张仔细甄选原著,有学术价值,或者能够反映永恒人性的,应当优先进行翻译。

在翻译态度上,他反对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提高文章的可读性,而对原著进行割裂。

22-23同时,他认为最好的翻译不仅要能对原文的意思忠实,还要对原文的“语气”忠实。

在翻译策略上,他以异化策略为主,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上114,但同时,他也注意到汉英语法的差异,主张以句为单位,充分理解其意义后,以汉语的固有方式表达出来。

22-23二.梁实秋的翻译观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1.源文本的选择梁实秋认为文学不能有浅薄的教训意味,但文学与道德有密切关系126,文学是永恒人性的描写。

221选择反映儿童天性中美好的方面来翻译,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彼得·潘》中有对爱的追求(达林夫妇对孩子的爱、达林家的三个小朋友对父母的依恋等);对游戏与自由的热爱(孩子们一块儿扮家家);对自然的亲近(永无岛远离世俗,孩子们在那里感到新奇快乐);此外,还有勇敢(孩子们与海盗作战),忠诚(娜娜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等等。

由此可见,《彼得·潘》体现了儿童天性中许多积极的方面。

虽然其中也反映了儿童天性中思想混乱,嫉妒心强等缺点,但是总体而言,它还是褒扬了儿童天性中积极的方面。

2.求真的翻译态度译者认为儿童语言能力与理解水平低,因此为了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他们会删去原文中晦涩难懂的部分,造成原文信息的流失。

梁实秋先生非常反对这种做法,他提倡在合理选材的基础之上来忠实原文。

对于儿童文学翻译,忠实原文的合理性主要包括:首先,原文是一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它是“经受住儿童读者和时间的双重检验,在广阔的范围内得到公认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7它的语言和情节内涵已经得到了儿童读者的支持,同时忠实原文也是翻译文学作品的译者一个重要的服务伦理,所以忠实原文有了它的合理性。

其次,所谓的儿童文学是成人视角下的产物,与真正的儿童世界存在一定的偏差,儿童文学作品更多地反映的是作者的无意识,而不一定是每个儿童读者的无意识。

译者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开始并不是儿童文学的作品后来却广受儿童读者的青睐。

因此,译者能做的就是相信儿童读者的判断力和欣赏力,不对原作进行矫枉过正的修改。

最后,儿童读者有对深刻内容理解的可能。

“‘低龄化写作’呈现出与成人‘想象’截然不同的青少年复杂的内心世界与生活环境的‘恶劣’”。

我们不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假设来揣度儿童读者的喜好,而更应该让他们自己来检验一部作品是否适合他们。

对于已經经受时间检验的儿童文学经典,应该尽量保持它的原汁原味。

A.不随意对原文加以删减例1:She thought the best way of getting a little quiet was to take Nana to the nursery for a moment,but in custody of course.72 她想唯一的得到一点安静的方法,就是带娜娜到孩子房里去看一遭,当然还要监视着她。

她觉得要想安静一会儿,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娜娜牵到婴儿室去一会儿。

注:custody n.羁押。

73(以上注释为译文中原有,原文及译文中下划线为本文作者所标。

)彼得在婴儿室引诱达林家三个孩子去永无岛,娜娜(达林家的保姆狗)听到声音,想要去婴儿室看看。

但是达林先生罚它待在院子里,不许进婴儿室,因而它转向仆人梨采求助。

显然,custody不是日常词汇,朱译考虑到儿童的语言能力,将其删去不翻译,可是又在后面加注释去解释该词,给人支离破碎之感。

而梁译则忠诚地保留了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在上下文中有其特定的含义,它写出了娜娜受到处罚仍然尽职尽责的形象,连它去查看婴儿室也必须有人监视,从而激发了小读者对娜娜的同情。

所以,译者不能凭主观臆想,随意删去原文,减少原文的神韵。

B.忠实原文的语气例2:“No,no,” Mr.Darling always said,“ I am responsible for it all. I,George Darling,did it. MEA CULPA,MEA CULPA.” He had had a classical education. 26“不,不,”达林先生总是说,“我负所有责任。

是我乔治·达林做的。

Ea culpa,mea culpa(吾之过也吾之过也)。

”他曾受到古典文学的教育。

11“不,不怪你,”达林先生总是说,“我对这一切负责,是我,乔治·达林犯了这错误。

我的过失,我应该負责。

”他受过古典教育。

注:MEA CULPA,MEA CULPA<拉丁语> 我的过失,我应该负责任。

27 </拉丁语>温迪和她的弟弟们被彼得“拐”走了,达林一家处于深深的自责之中。

平时自高自大的达林先生此刻也在自责,但是自责中仍不忘显示自己“学问多”的特点。

这段话包含一种语气失协现象。

语气失协是由句子的多功能性导致的,表现为句子与功能之间对应的困难,例如,陈述句可以表达感叹句震惊、惊奇等情感功能,这样的多功能句子能够产生强烈的文体效果。

上述“‘MEA CULPA,MEA CULPA.’He had had a classical education”是陈述结构,表面上看是提供信息的,说明达林先生的自责和其教育背景。

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祈使结构,旨在表达达林先生不应该在孩子们都被拐跑的情况下仍然卖弄自己的学问。

这种语气失协既讽刺了达林先生自高自大的性格特征,同时联系全文来看,又创造了一种幽默的效果。

在翻译时,梁译选择保留原文拉丁文结构,同时选用中文中同样带有古旧和文雅涵义的文言文来翻译它,非常有效地传达了原文讽刺和幽默的语气。

“MEA CULPA,MEA CULPA”的重复也被保留了下来,有助于加强语气。

而朱译首先失去了这一重复,其次又用直白语言翻译这句话,没有其应有的文体效果。

同时,“我应该负责”与“MEA CULPA”的意思不太对应,属于推断,不准确。

原文的语气在上下文中有特定的文体功能,对于把握原文的思想感情具有很重要的线索作用,因此译者在翻译时有必要保留。

3.归化和异化的平衡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问题也一直是译者争论的一个焦点。

归化可以很好地照顾儿童读者生活、语言、文化各方面经验缺乏的特点,但是异化可以满足读者的异域文化期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梁实秋的翻译策略以异化为主,主要体现在保留源语文化和语言形式方面,以归化为辅,主张以中文固有形式表达。

他特别提到了中西文法的差异,在主被动差异、主语缺失等方面宜加注意,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具体到儿童文学翻译上,中西思维存在差异,语法存在差异,译本儿童文学也是儿童习得语言的重要资源,译文应尊重目标语行文规范,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水平,为实现儿童文学教育作用,培养儿童内部语言能力贡献力量。

A.异化文化专有项文化专有项指源语文化中特有的事物、概念、习语等,它是保持原文陌生感或异域性的核心内容之一。

116。

归化缺乏标准则容易造成误译,外国文化本来就有其异域特点,不应将其译为不准确的本国文化对应物。

“90年代以来,国人对外来文化的认知和接受度大为提高,翻译中的异域元素更易为读者接受。

”89同时,原文中有许多文化信息是作者有意留下的意义空白,等待读者根据其文化储备解码,目的是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

因为译文读者缺少这些知识储备,因而,译文中常有大量前言来解释那些隐含读者已知晓的文化知识。

258如果这些空白被错误地填补,还会导致严重的误解。

259例3:“Lads,” he said,ready to cajole or strike as need be,but never quailing for an instant,“I’ve thought it out.There’s a Jonah aboard.”318“伙计们,”他说,随时准备恩威并用,但是一刻也不能畏缩,“我想出来了。

船上有一个带来坏运气的人。

”319“伙计们,”他说,预备和他们敷衍,或是用武,看情形而定,但是绝不畏葸。

“我已经想出道理来了。

船上有个不吉利的周纳(Jonah)。

”①给船带来灾难的人。

142“Jonah”的作用不仅是指“不吉利的人”,还有激发小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其投入阅读的作用。

Jonah是圣经中的一个人物。

熟悉圣经文化的原文读者由Jonah很快会想到与其相关的圣经故事,不仅明白了上下文要传达的意思,同时也巩固了自己的知识,增强了自信。

对于目标语读者,虽然他们不熟悉圣经文化,但是也渴望逐渐积累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如果仅将其翻译成平淡的“不吉利的人”,则失去了这一作用。

B.主被动差异由于不同的思维倾向,英汉对于被动语态的使用差别很大。

英语民族重分析、讲客观,常用被动语态表达客观、间接和非人称的口气。

而汉民族重整体,讲究主客圆融,在表示同样的口气时,常使用其它句式。

131同时,被动语态在汉语中表达不好的遭遇。

因此,在译本中应照顾汉语儿童读者的思维,合理使用被动句。

例4:“The only sound to be heard is their somewhat heavy breathing.”114唯一可听的声响便是他们的粗重的喘息。

51在永无岛上,形成一个有趣的链条,孩子们找彼得,海盗找孩子们,印第安人找海盗,野兽找印第安人。

这句话写的是印第安人为袭击海盗而潜伏的样子。

这句话原文是被动式,梁将其翻译成汉语中的“处置式”,使其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