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增值税的税务筹划

增值税的税务筹划

增值税的税务筹划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增值税进行税务筹划,如图-1所示。

图-1 增值税的税务筹划方式1.免税额不断提升带来的优惠增值税对销售额比较少的纳税人一直都有着“照顾性”的免税规定。

随着免税额不断提升,免税政策也就具有了越来越大的税务筹划价值。

《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11号)规定:“自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15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

”此处蕴含以下两个重要的税务筹划思路。

(1)政策的适用对象免税政策仅适用于按照固定期限计征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

未进行税务登记的自然人,增值税是按次征收,每次低于500元可以免征增值税。

未进行税务登记的自然人不按固定期限缴纳增值税,因此无法适用月销售额低于15万元免征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案例-1】王某从事个体运输,跑一次能收取1万元的运费,一个月能跑10次,月收入10万元。

另外,其还有多余的房屋可以出租。

这种情况下,王某是以个人名义进行经营,还是应该注册为个体工商户呢?这个案例中,如果王某直接以个人名义跑运输,单次超过500元的,就要缴纳增值税。

此时,王某可以考虑注册为个体工商户,或者办理临时的税务登记,这样就可以按月计征增值税,从而享受月销售额低于15万元免缴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然而,对于房屋出租的收入,王某可以用个人名义收取,因为国家税务总局对增值税免税政策的执行做出了进一步的细化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5号)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九条所称的其他个人,采取一次性收取租金形式出租不动产取得的租金收入,可在对应的租赁期内平均分摊,分摊后的月租金收入未超过15万元的,免征增值税。

”此处的其他个人,指的就是自然人。

因此,从税务筹划的角度来看,对于租赁收入,还是直接以个人的名义收取比较划算。

总之,王某跑运输是不能享受收入分摊政策的,因此可考虑注册为个体工商户或者办理临时税务登记;但当王某出租房屋时,则可以作为其他个人,直接适用分摊收入免征增值税的规定。

【案例-2】李某在上海投资比较早,买了一排商铺。

某银行看上了李某的商铺,想要租用作为营业厅。

2022年2月,该银行向李某一次性支付租金150万元。

对于李某来说,其应该以何种身份签订合同收取租金呢?这个案例中,如果李某选择直接签订租赁合同并收取租金,那么李某的身份属于“其他个人”,依据前述优惠政策,其可以将150万元分摊到12个月,每个月的平均租金不到15万元,无需缴纳增值税。

如果李某注册为个体工商户,则不再属于“其他个人”。

此时,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5号第一条:“小规模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合计月销售额未超过15万元(以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季度销售额未超过45万元,下同)的,免征增值税。

”李某2022年2月一次性收取了150万元,则无论是按月还是按季度,都是无法享受增值税免税政策的。

(2)税款的适度调整单从增值税免税的角度来看,我们一定要留意月销售额不要超过免税标准。

例如,案例4-1中的王某若注册为个体工商户,每个月收入10万元,一直免缴增值税。

但10月因为生意好,要多跑几趟运输,大概16趟,预计收入16万元。

这种情况下,王某可以考虑10月少跑一趟,第16趟放在11月完成,这样就可以继续享受增值税免税的待遇。

当然,在很多商业活动中,我们不可能仅从税务筹划的角度来做出判断。

例如,王某若拒绝了客户当月跑第16趟的要求,可能以后就没有生意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从商业利益的整体通盘考虑,税务筹划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2.企业分立(1)分立小规模纳税人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统一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通知》(财税〔2018〕33号),从2018年5月1日起,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下。

也就是说,无论是从事货物销售还是服务,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分水岭都界定在500万元的年应税销售额。

因此有些年应税销售额刚刚超过500万元的企业,会通过分立的方式,将企业从一个纳税人分立为两个或以上小规模纳税人。

企业从一般纳税人分立为小规模纳税人,可以解决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均衡抵扣和防范发票风险的问题。

但这种方式必须顺势而为,主要应当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企业的年应税销售额不能过大,分立的数量不能过多。

例如,企业年应税销售额1亿元,能否分立成20个小规模纳税人呢?准确来说,金额越大分立的风险越高。

企业所有的税务筹划动作都应具有正当的商业目的,要有客观量化的材料支持企业的做法。

此外,对年应税销售额远远超过500万元的企业来说,增值税进项发票可能已经不是突出问题。

因为体量的原因,此类企业的客户基本上也都是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企业的业务活动完全绑定在一般纳税人抵扣的链条当中,一旦失去一般纳税人的身份,生意可能会很难做。

因此,税务筹划需要企业做出全盘考虑,既要考虑税款,也要考虑商业环境。

第二,商业模式确定了分立的难易程度。

企业在选择分立这种税务筹划方式时,一定要同时兼顾实质经营原则。

实质经营原则要求企业所开具的发票必须具有真实的交易基础。

这一点决定了有些类型的企业适合分立,而有些类型的企业则不适合。

例如,有些从事教育在线服务的企业,就会采取这种方式,如在两个不同的城市设立小规模纳税人,并根据年应税销售额情况灵活分配业务量,将一个城市超出业务量的在线服务项目转由另一个城市的公司提供在线服务,然后由实际的在线服务公司开具发票。

一些必须要线下实体经营的行业,如餐馆、美容美发、健身房、影院等,则不适用这种分立方式。

例如,投资者在A、B两个城市设立了两个小规模纳税人,从事餐饮经营。

A市的餐饮公司生意爆棚,6月就已经接近年应税销售额500万元;B市的餐饮公司生意惨淡,6月只有10万元的销售额。

这种情况下,绝对不可以A市的餐饮公司提供餐饮服务,但向消费者提供B市餐饮公司的发票,原因是B市的餐饮公司实质上未提供服务,因此不能开具发票。

(2)分立小微企业基于同样的分立思路,企业不仅可以分立小规模纳税人,也可以分立小微企业,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税收政策,最大程度享受税收优惠。

小微企业的认定标准较为稳定,即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且同时符合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这三个条件的企业。

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经常变化,需要企业税务筹划人员结合筹划当时的最新税收政策判定。

3.简易计税在实务中,有些企业会通过改变计税方式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在相同的交易条件下,根据税务法规的规定,有时只要相应地做一些调整,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例如,建筑行业常见的“甲供材”。

建筑行业因为其行业特点,有些经济业务存在获取进项税发票比较难的情况。

建筑企业所购买的沙子、石子,所临时招募的人员,实践中有时难以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文件中,特意留下了一些建筑企业可以采取简易计税的特殊规定,常见的是“甲供材”可以简易计税的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附件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第一条第七款第二项规定:“一般纳税人为甲供工程提供的建筑服务,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

甲供工程,是指全部或部分设备、材料、动力由工程发包方自行采购的建筑工程。

”【案例-3】王氏建筑公司接到了一个工程,为张氏实业公司盖一幢办公楼。

王氏建筑公司与张氏实业公司均为一般纳税人。

王氏建筑公司应向张氏实业公司开出2亿元(不含税)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但只能取得1亿元(不含税)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如果按照增值税一般计税方式,王氏建筑公司需要就1亿元的差额缴纳增值税,税率为9%,也就是要缴纳900万元的增值税。

王氏建筑公司觉得税负太高了,与企业真实的交易情况严重不符。

其虽然只取得了1亿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但实际的建筑成本远高于1亿元,主要原因在于,向其销售沙子、石子等建筑材料的均为个人,他们无力或者不愿意向王氏建筑公司开具或者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从真实的成本核算来看,王氏建筑公司税前的实际利润只有800万元,如果按照一般计税方式缴纳900万元税款,那么王氏建筑公司可能还要亏损100万元。

这该怎么办?王氏建筑公司如何解决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与实际经营成本不匹配的问题呢?王氏建筑公司可以考虑采取“甲供材”的税务筹划方式,即在不改变其一般纳税人资格的情况下,针对为张氏实业公司所盖的楼,合法采用简易计税方式。

转变为简易计税后,王氏建筑公司就可以按照3%的征收率计征增值税,税款金额为600万元。

这样一来,与一般计税方式相比,王氏建筑公司就可以节省增值税税款300万元。

具体的做法是,王氏建筑公司不再采购工程所需的全部材料,而是改为由张氏实业公司作为工程发包方直接提供部分设备、材料、动力。

例如,张氏实业公司作为发包方提供图纸、发电机或者水泥,均可以满足“甲供材”税务筹划的要求。

对于甲供材在整个工程中所占的比例,目前的税务政策并未做出明确的要求。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甲供材的税务筹划门槛较低,只要有需要,就容易达到税收政策所要求的条件。

但这种税务筹划的问题在于,需要建筑企业和发包方达成一致意见。

因为建筑企业从一般计税方式改为简易计税,影响的不仅仅是建筑企业自身的税务处理,也同时会对发包方的税务处理产生影响。

最直接的体现是,一旦建筑企业改为简易计税,就不能再开具税率为9%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而只能开具征收率为3%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例中的张氏实业公司可以凭票抵扣的金额将从1800万元降为600万元。

可以看出,这种税务筹划并不是一个双赢的解决方式,建筑企业的节税可能是建立在发包方税负增加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此类税务筹划能否进行,需要建筑企业与发包方就开票的方式事先达成一致意见。

否则,在甲方占有强势地位的建筑市场,建筑企业如果“一意孤行”改为简易计税,那么可能会失去生意,更谈不上税务筹划了。

4.灵活利用增值税免税规定增值税免税并不见得对所有企业都是好事。

增值税免税待遇不是强制性的,企业可以自主选择。

一旦选择享受增值税免税待遇,企业在抵扣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就会受到限制,用于免税项目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得抵扣,已经抵扣的必须转出。

如何灵活利用增值税免税规定,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案例-4】在一个娱乐行业的税务管理研讨会上,有家公司的负责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电影发行放映服务免征增值税,若影片盈利,进项税全额转出没有问题;但若影片亏损,进项税是按实现的发行收入同比转出,还是也要全额转出?有没有什么好的筹划思路?”该公司的具体情况是,其投入1亿元拍了一部电影,这1亿元中包括购置摄影器材花费的5000万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