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南通)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
______的眼睛李汉荣①在农家小院的正中,在光线最集中的地方,我的母亲端坐着,为我们做鞋,做枕头,缝补衣裳,在书包上绣花。
此时,阳光投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灌注进母亲手里那小小的针眼。
每一个针脚里,每一个图案上,都注满村庄正午的温情和深蓝。
②看着沐浴在天光里的母亲,看着跟随母亲的目光穿梭在生活经纬里的小小针线,我终于明白:我们贴身的衣服里和书包上,织进去的不只是母亲细密的眼神,还有来自几光年之外上苍的眼神。
③母亲八十多岁的眼睛,还保持着少女的清澈和纯真。
而世间不少的人,涉世稍深或略有阅历,目光就少了清纯,蒙上了或世故或势利或狡黠的尘灰。
莫非母亲有什么特殊的“养眼”之法?我想了解其中的缘由。
④那年,我回老家养病。
我每天都在故乡的原野上走来走去,在清晨,在黄昏,在百万千万颗露珠的照拂里,在百万千万片绿叶的叮咛里,我的心里,我的眼睛里,哪怕藏匿得很深很隐蔽的细小杂念和灰尘,都被一一洗净。
我身体里的病,也渐渐离我远去。
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无尘无垢,无嗔无痴,甚至有一点吐气如兰的意思了,连梦都是清洁的。
这让我体会到:一个人若保持身体的洁净、心灵的洁净,保持每一个意识和念想的仁慈与洁净,那么,他将会从生命里领受到怎样单纯而又无比丰富的诗意!⑤我在故乡的怀里、在母亲身边养病。
病大约不好意思待在我逐渐变得干净、健康的身体里,我的身体里没有了毒素,也没有了病魔赖以存活的养料。
病知趣地走了,我养好了身体,也养好了心。
那次乡村静养,等于让我对乡村母亲的心灵养成做了一次田野调查。
⑥那么,母亲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心,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眼睛?我想,清晨或黄昏,原野上那无数颗透明的露珠,已经给出了一部分答案。
我的母亲,一生善良、纯洁和真诚:她是用一生的田野劳作和行走,与无数颗露珠﹣﹣与无数颗清澈的天地之眼,交换着心灵的语言,交换着眼神。
就这样,上苍把最好的露珠,交给母亲保管,露珠一直滋养和化育着母亲的心,也明净了她的瞳仁。
⑦一个人若很少在露珠(包括具有露珠之透明品质的事物)面前停留,激赏、感动于那无邪的纯真,并反观、反省自己内心的不洁和阴影,同时让自己被尘世污染的身体和心灵,接受其消毒、清洗和映照,那么,他的内心和眼神,就少了某种天赐的清澈。
一个人若很少将目光投向苍穹的星辰,却总是沉沦于欲望,锁定于功利,那么,他的心城必窄,眼神定然少了某种悠远和深沉。
⑧我的母亲,低头与露珠交换眼神,抬头与星辰交换眼神,俯仰之间,她都在吐纳天地精神。
她识字不多却有天趣,她阅历不多却胸襟宽阔,因为宽厚的原野和澄明的天穹,就是她的心灵老师。
⑨一个好朋友曾对我说:“你注意到了吗?你妈妈的眼睛特别清澈,八十多岁了,还像少女的眼睛那么纯洁和深情。
”他的父母去世较早,于是把我的母亲当自己的母亲对待。
我的母亲是在86岁那年去世的。
好朋友写了一篇短文,痛惜一位慈祥的母亲走了,人间少了一双清澈的眼睛。
⑩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里荡漾的是内心的光亮和情感的波澜,是一个人心灵世界的折射。
想念一双眼睛,其实是想念一种纯洁的感情,缅怀一种干净的人生。
(摘自2020年5月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请结合文章内容,在标题的横线上添加一个词或短语,并说明理由。
添加的词或短语:理由:(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分析这种写法。
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母亲八十多岁的眼睛,还保持着少女的清澈和纯真。
而世间不少的人,涉世稍深或略有阅历,目光就少了清纯,蒙上了或世故或势利或狡黠的尘灰。
(3)阅读④⑤两段,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详写自己在故乡养病。
(4)通读全文,说说你对第⑩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想念一双眼睛,其实是想念一种纯洁的感情,缅怀一种干净的人生。
(5)“露珠”这一意象在本文中反复出现,作者赋予它怎样的内涵?你曾被哪种具有露珠品质的事物感动过?请写下你的体验。
(80个字左右)“露珠”的内涵:体验:【分析】本文以母亲清澈纯洁的眼睛为线索,写“我”探究其中缘由,由“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里荡漾的是内心的光亮和情感的波澜,是一个人心灵世界的折射”表达了对母亲纯洁的精神世界的赞美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
标题通常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母亲清澈和纯真的眼睛,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因此可拟写标题为:母亲的眼睛,即添加“母亲”一词。
理由可围绕文章叙写的主要内容来阐述。
其它合情合理的答案亦可。
(2)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对比手法有突出某一方特点的作用。
画线句将母亲八十多岁的眼睛“还保持着少女的清澈和纯真”与其他人“涉世稍深或略有阅历,目光就少了清纯”进行对比,其作用就是突出母亲精神世界的纯洁,流露着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在结构上,“莫非母亲有什么特殊的‘养眼’之法”引出了下文内容。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这两段写了“我养好了身体,也养好了心。
那次乡村静养,等于让我对乡村母亲的心灵养成做了一次田野调查”,承接上文“我想了解其中的缘由”,为下文“那么,母亲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心,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眼睛?我想,清晨或黄昏,原野上那无数颗透明的露珠,已经给出了一部分答案”的内容作铺垫。
结构上,这两段属于插叙,插叙使文章避免了平铺直叙,有波澜起伏之美。
可据此回答。
(4)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理解语句要与对全文的理解相结合,本文通过回忆母亲清澈和纯真的眼睛,表达了对母亲纯洁的精神世界的赞美之情。
“想念一双眼睛,其实是想念一种纯洁的感情,缅怀一种干净的人生”即表达了对母亲纯洁的感情与干净的人生的赞美。
由这一句也可见,“我”从母亲清澈的眼睛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里荡漾的是内心的光亮和情感的波澜,是一个人心灵世界的折射。
”可据此回答。
(5)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与拓展能力。
第一问,由“在百万千万颗露珠的照拂里,在百万千万片绿叶的叮咛里,我的心里,我的眼睛里,哪怕藏匿得很深很隐蔽的细小杂念和灰尘,都被一一洗净”“她是用一生的田野劳作和行走,与无数颗露珠﹣﹣与无数颗清澈的天地之眼,交换着心灵的语言,交换着眼神”等语句可见,“露珠”是清澈纯洁的象征,能够滋养明净心灵的精神。
第二问,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具有纯洁精神的人或事简述即可。
答案:(1)添加的词或短语:母亲理由:文章主要写了对母亲保持清澈、纯真的眼睛的理解与赞美。
(2)画线句把母亲的眼睛保持清澈、纯真之久和不少人目光蒙尘之快进行对比,突出了母亲纯洁的精神世界,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也引出了对母亲的“养眼之法”的思考,把文章引向深入。
(3)作者写“我”在故乡养病,主要详写了乡野环境让病离“我”远去,使行文波澜起伏,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也“让我对乡村母亲的心灵养成做了一次田野调查”,为进一步解读母亲的精神世界做好了铺垫。
(4)对母亲的想念,对母亲纯洁的感情与干净的人生的赞美;母亲的眼睛教会我们,一个人如果心存天真、胸襟开阔,就会从生命里领受到单纯而又无比丰富的诗意。
(5)“露珠”的内涵:清澈纯洁的象征;能够滋养明净心灵的精神。
体验:我的老师为学生的成长日夜操劳,无私奉献。
他的心中只装着学生,却没有自己。
这种精神像露珠一样纯洁无瑕,深深感染了我们,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点评】在记叙文中标题有如下作用:1、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2、点明文章中心思想;3、交代文章写作情感;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5、作为文章的线索。
2.(2021南京)名著阅读。
“学者先要会疑。
”图图读书时常常质疑,下面是他提的一个问题及提问原因。
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分享了你的质疑。
图图读的名著:《朝花夕拾》他提出的问题:鲁迅先生对儿时所受的教育究竟持什么态度呢?提问的原因:我发现,一方面小鲁迅颇不自由,他在特别想看五猖会时,被父亲勒令背书,很痛苦;另一方面他又蛮自由,可以在三味书屋趁老师不备偷跑进后园游乐,很开心。
你阅读的名著:《》你提出的问题:①提问的原因:②【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理解。
【解答】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不易理解的地方,例如题干中所说的“一方面小鲁迅颇不自由,他在特别想看五猖会时,被父亲勒令背书,很痛苦;另一方面他又蛮自由,可以在三味书屋趁老师不备偷跑进后园游乐,很开心”,两者从表面看非常矛盾,因此就有了“鲁迅先生对儿时所受的教育究竟持什么态度呢”这样的疑问。
答题时,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问题即可。
答案:示例:西游记①与天庭的神仙相比,孙悟空的武力值如何?②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众神仙束手无策,但是取经遇到妖怪时,却要多次向天庭求助。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人物及故事,还要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并且及时做笔记,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2021连云港)阅读下面的小说节选,完成问题。
题字慰英雄陈忠实①那是前年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
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急驶,搅扇起来的滚滚黄尘骤起四散,汽车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然后岔开公路驶上朝南通向原根的官道,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站在河岸上指指点点,另一个脱了鞋袜,挽起裤子涉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是一位军人,便转过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
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朱先生看见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②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先生,我想请你给我写一张字儿。
”③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儿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这要一张字儿?”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意儿来的。
”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还以为是先生素常的伟大谦虚,于是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出潼关打日本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
”朱先生“噢”了一声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④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
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
”鹿兆海连忙站起抚朱先生坐下:“我怎么敢怪先生呢!我们师长听说我要来寻先生,再三叮嘱我,请先生给他也写一幅。
他说他要挂到军帐里头……”朱先生的脸颊抽搐着,连连“哦哦哦”地感叹着,如此受宠若惊的现象在身上还未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