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篇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篇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坐在办公室里,耳边传来琅琅的英语声,吸引我的是他们夸张的读法。

“IliveinHaiyan.IloveHaiyan.Hello!”他们把“Hello!”读得非常夸张,很有戏剧性的味道。

我想,正因为如此,学生才读得那么有劲,连我在办公室里都能感觉到。

英语可以读得如此夸张,语文为什么不可以呢?《识字二》中只有一组动宾结构的词语,怎样让学生进行感兴趣的朗读?我想,也可以尝试读得夸张一些,让孩子读得带劲一些。

课堂上,我先给小朋友示范“练/书法”,我在读的时候每个字的发音都很到位,第一个字和后面两个字之间停顿略微长一些。

学生果然感觉很有趣,读得比平时要带劲。

然后我又尝试,让学生一边拍手打节奏,一边读词语,学生更来劲了。

最后,老师读“练”,学生接“书法”,同桌之间共同练习读,效果相当不错。

课上不到10分钟,部分学生已能将这些词语背诵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上有小朋友调皮捣蛋,是因为教师没有让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孩子的注意力便不能集中。

我想正是如此,让孩子们进行夸张的朗读,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效果很不错,课堂上开小差的小朋友也明显减少了。

看来,这真是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的一个很不错的办法。

大伙不妨也去试试!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本课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

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

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

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务主线展开了。

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盎然。

2、《我是什么》教学反思一、以读为本,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中角色(云、雨、雹子、雪)读有关的句子,把自己当做那个角色,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课文,融入课文。

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我抓住了“落、打、飘”三个动词来感受它们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加动作表演出来。

同时又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文章用词的准确。

然后渗透到感情朗读上。

我又请男生读雹子的句子,女生读雪的句子,体会雹子的力度,雪的轻盈。

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再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理解课文。

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导读,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欣赏。

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

二、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当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了水变成汽的过程后,我又通过课件演示,把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加强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他们懂得了课文写的“我在池子里睡觉,在。

跳舞、唱歌、开大会。

”中“睡觉”是水安静的样子;“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动;“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滚及它发出的声音。

“开大会”是指水很多,百川入海嘛。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受到了环保知识的教育,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苹果落地》这篇课文是“好奇”这一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年轻的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感到很好奇,经过反复思考,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个故事是要向我们说明好奇心的重要性。

文正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牛顿发现地球吸引力的经过。

通过让学生感受牛顿发现地球吸引力的经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课上,我先向学生介绍了我们中国的宇航员在月球上行驶的情况。

由于以前就有像学生介绍过月球上失重的这一现象,所以孩子们一下子就能够明白东西在月球上总是飘在空中,是因为离开了地球,到了太空中,所以就会失重。

通过这样来导入新课,学生对地球的吸引力这一现象就能较快的理解接受。

在课的结尾,我又向学生提问:如果这个苹果到了太空会怎样?然而,在地球上它会往哪里落?这样整节课前后互相照应。

由于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

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牛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

牛顿为什么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他善于观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什么事都“感到好奇”,再加上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人类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

激励学生向牛顿学习善于观察,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才能有所作为。

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万有引力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明白要学习牛顿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好品质。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

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抓明线从课题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动画画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录音范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二、引暗线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据鲤鱼、乌龟的指点找到妈妈的,我接着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为什么说:“你已经长成青蛙了”引导学生回头去找每一小节的首句,再将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学生形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同时,身体外形怎样变化的,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暗线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一、换种方式提问,提高教学实效在以往的生字教学中,我常常问学生:“这个字你是怎么认识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刚开始学生个个踊跃,争相做答,但久而久之,这种刺激的效果越来越弱,部分学生的惰性开始显露。

于是,在这节课上,我尝试着换了一种提问方式“你发现了什么?”“你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鼓励学生去探究去发现。

结果在这堂课上,我又看到了学生按捺不住的兴奋。

在读字音时,学生提醒到“庆”是后鼻音,“帜”是翘舌音,“曲”在课文里读第三声。

书写时,学生发现了“欢”是左窄右宽,“庆”字广字旁的横不宜太长,这样的学习情景,这样的学习效果只有在兴奋的情绪状态下,在思维得到了极大激活的情况下才能出现。

二、整体吟诵的高效本诗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自然景物用自己的方式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二是由物及人,十三亿的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

如何让学生领悟这部分的内容,我选择了整体感悟的方式,一起出示这四句话,让学生不断诵读,避免了逐句讲解的支离,避免了诗意美感的破碎。

诗是语言的精华,言简意丰,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使读者可以展开各自富有个性的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出形象生动的画面。

因此,在吟诵中引导学生想象,让诗中景、诗中物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学生步入诗境。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诵读中说说“眼前出现了什么景,心中出现了什么物?”同时展开想象“你仿佛听到各自在说着什么话呢?浪花会唱什么歌?”给学生建立了语言与形象的联系,同时自然地渗透了诵读的方法,即读书的时候,只要眼前有景,心中有物,就能读出感情,达到了整体的高效。

三、真诚的课堂对话,唤起学生学习的欢乐: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真诚的课堂对话能唤起学生的欢乐的课堂情趣。

例如:“老师写不好,等会你们写的要比老师好。

”“放开声音读,小朋友读书的声音最好听了。

”“再读读课文,肯定比上一次好。

”“读好了,就读给同桌听,读正确了,就翘起大拇指,夸夸你的同桌,或着冲他笑一笑。

”等,这真诚的语言,唤起学生学习上欢乐多多,童心无限,才使得本课诵读声声,气氛浓浓,才使的以学定教的思想得以落实。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1、关注学情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单位时间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诸多要素。

关注学情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从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而无视学情,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在以前的第一课时教学中,我们总是在揭题后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殊不知,学生经过每天早读、课上的练读,已把课文读了几千遍,已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

而我们还在让学生再一次读,这可不是在浪费时间吗?教学效率怎能提高?因此,在本次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情,灵活改变了教学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激励学生课前主动预习。

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每个教学内容,每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次学习活动,教师对学情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学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分析了学情,研究了学情,教学才有相应的对策,才有具体的方法。

如果教师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无视学情及其发展变化,一味机械套用教学预案,教学就会事倍功半。

2、强化预习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养成好习惯,会使我们终身受益,而预习正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而把预习当人可有可无的环节,预习环节正逐渐谈化。

若不是每天的晨读课,很少有孩子在课前读读课文,预习预习,所以孩子们实际上不知何为预习,怎样预习。

预习有何意义。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强化预习,教给预习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愿望。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青松教学反思: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对诗意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去品词析句,往往对诗的意境领会不深。

但是变换了角色,你就是诗人,你就处在诗中情境,孩子们的想象力就会被激活,他们幼稚天真的话语,往往自然地把诗的意思吻合了。

教学的时候,学生读诗后提出的问题和预想的相差无几。

一是“挺且直”不理解,二是“松高洁”不明白。

教学前做了充分估计,也设想了引导的办法。

但是,受《登颧雀楼》教学时让学生扮演王之涣父子能迅速进入诗境的启发。

我在教学时,注重了让学生角色的进入。

当学生提出“挺且直”不理解时,我问学生谁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结合插图,做了最大努力,有的说出了雪虽然大,但是松树能挺住,有的说出了松树站得很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