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学发病机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中医学“癥瘕”、“痛经”、“月经不调”等范畴,许多中医学者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探索,多认为该病与血瘀有关。
“瘀血”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
《景岳全书·妇人规》中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描述有:“瘀血留滞作,唯妇人有之。
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
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矣。
”说的是子宫瘀血滞留的症状发生在经期或者产后,内伤生冷或者外受风寒,抑或是患者发怒而伤肝都会导致体内气机逆行,宫血滞留; 忧愁、心思郁结会伤脾,患者气虚则血液运行不顺而瘀滞; 过度劳累则气弱,气弱则不行。
经血停留在体内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血液积蓄在内,导致月经不调,气血运行受阻。
《内经》所说“不通则痛”,瘀血阻滞,所以患者常腹痛或者持续性的小腹疼痛,这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常见症状。
血液的运行受阻,经络受损,会影响女性的受孕机能进而导致不孕。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证型
2. 1 血瘀型
患者在经期或者产后生活不注意,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都会导致冲脉和任脉受到损伤,子宫排出瘀血的功能异常,月经期间虽然经血也会排出,但是不按正常轨道运行,部分经血不能排出,导致“离经之血”留滞在体内,蓄积于盆腔变成血瘀,瘀血阻滞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瘀血蓄积在内,结成包块则形成血瘀之证。
2. 2 气滞血瘀型
患者平时有抑郁的症状,或者经期心情不好,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
瘀血在子宫内积聚,气机郁滞,经期宫血充盈,加上气机不利,瘀阻就更加严重,临床症状表现为气滞血瘀型。
2. 3 肾虚血瘀型
肾为藏精之腑,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起重要的作用,胞络系于肾。
五脏真气的根本是肾,正所谓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生命之源、元气之居。
所以五脏如果受到损伤到一定程度必然伤及肾,肾虚则肾气衰微,无力运行血液,导致瘀血; 肾虚导致冲任气虚,固摄失职,
不能摄精成孕,由此导致不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程较长,易损伤肾气,其症状表现为肾虚血瘀型。
2. 4 寒凝血瘀型
患者体质为阳虚,或久病伤及阳气,导致阴寒生于内,或经期、生产时受寒、淋雨、涉水、游泳,或贪食生冷的东西,或居住的地方潮湿、寒邪、湿邪入侵,损伤机体的阳气,寒气在体内流窜,凝滞胞脉,导致胞脉气血凝滞阻塞,不通则痛,从而引起痛经,形成寒凝血瘀证型。
2. 5 热瘀互结型
热瘀互结型患者的体质多为内热之体,又因为血瘀存在的时间比较久,蕴生火热。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是血瘀且病程较长,易瘀久化热,或长时间气郁,五志化火,或热邪入侵,热灼血脉,瘀热蕴藏于体内,热瘀相互纠结,蕴结于下焦,由此形成。
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疗法和常用药物
3. 1 活血消瘀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根本病因是血瘀,使用活血消瘀法可以直接去除基本病因、改善瘀血的状况。
常用的12 味中药是赤芍、丹参、莪术、
当归、水蛭、鳖甲、延胡索、桃仁、三棱、桂枝、蒲黄、五灵脂,其中有些中药是药对,既增强药效、活血化瘀,又克服了单一用药的不足。
三棱、莪术共用,可以化除瘀血,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当归、丹参共用,可以补血、活血、通经; 蒲黄、五灵脂共用,可以祛瘀止痛; 鳖甲可以软坚散结,滋阴潜阳,再辅以赤芍,能避免方中其他的活血药物药效过于辛温导致机体温燥。
3. 2 行气化瘀法
气主导血的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而血又是气的根本,血液瘀滞必然导致气运行不通畅,所以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行气化瘀法。
最常用的12 味中药是赤芍、当归、丹参、枳壳、香附、桃仁、莪术、川芎、延胡索、三棱、五灵脂、红花。
其中香附、延胡索的作用是疏肝理气,三棱、莪术可以化除瘀血、破血行气,枳壳的作用是行气散结,其他几味中药的作用是活血止痛。
3. 3 补肾化瘀法
肾为先天之本,对于肾虚血瘀型患者,补肾、化瘀、活血是根本治法。
现代的许多医学研究也证实,补肾活血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最常用的12 味中药是菟丝子、莪术、三棱、当归、赤芍、仙灵脾、香附、续断、丹皮、穿山甲、丹参、延胡索。
其中补益药有菟丝子、当归、仙
灵脾、续断,菟丝子、仙灵脾、续断的功效是补肝肾,其他各味药有补血活血功效。
3. 4 温经化瘀法
寒邪凝滞在经脉就会导致血液瘀滞、气机阻塞、不通则痛。
根据《内经》中记载的“温则消而去之”,对寒凝血瘀型患者采用温经止痛、活血化瘀方法,可以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12 味中药是当归、赤芍、川芎、蒲黄、五灵脂、小茴香、干姜、没药、延胡索、桂枝、香附、肉桂。
小茴香、干姜、肉桂的作用是温中散寒,去除体内寒气瘀滞并止痛。
当归、桂枝共用,可以温煦经络、散寒止痛,滋养血液,使脉络通畅。
其他各味中药皆有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3. 5 清热化瘀法
热瘀互结型患者往往有明显的热证,具体表现为腹部灼热、大便干结,常有低热、或经期体温升高等,故采用清热化瘀法。
常用的12 味中药有桃仁、败酱草、赤芍、香附、丹参、蒲黄、甘草、牡蛎、水蛭、蟅虫、薏苡仁、莪术。
败酱草、赤芍、薏苡仁共用,可以起到清热、解毒、凉血的作用,其他各味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疗效,甘草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4 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病机较复杂,使用中医辨证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
除临床辨证分型治疗外,陈颐总结司徒仪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与经验,认为经期以化瘀止痛为主,非经期以补虚为主兼活血化瘀,以补肾活血方( 菟丝子、续断、桑寄生、当归、丹参等) 为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临床取得不错疗效[1]。
闫清雅总结夏阳运用周期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证痛经经验,以活血化瘀法为主,结合月经周期不同时期论治: 非经期以益气补肾、软坚散结缓治其本,采用攻补兼施、缓消癥块方( 黄芪、党参、菟丝子、黄精、三棱、莪术、山慈姑、半枝莲、桂枝、茯苓、丹皮、赤芍、桃仁、夏枯草、浙贝母、丹参、穿山甲、延胡索、皂角刺) ,经前7 d 与经期以温经散寒、补血调气方( 当归、赤芍、川芎、炮姜、延胡索、五灵脂、小茴香、蒲黄、桂枝、没药、三棱、莪术、红花、九香虫、土鳖虫、血竭) ,按月经周期进行阶段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推动着临床治疗内异症的进步,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为临床治疗该病开辟了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陈颐.司徒仪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思路与经验[J].新中医,2011,43( 12) : 154-155.
[2 ]闫清雅,夏阳.夏阳周期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介绍[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 10) : 1966-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