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物馆解说词关于博物馆解说词【篇1】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合肥旅游,我是安徽旅行社导游__。
大家可以叫我小x。
在此,我代表旅行社及本人再次欢迎你们的到来。
这位是我们的司机李师傅,我们会竭力为大家做好服务的。
祝大家在合肥玩的开心。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有缘千里来相会”,相信我们是有缘人,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让我们把这缘分进行到底。
游客朋友们,咱们今天要游览的是安徽省博物馆。
下面呢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安徽省博物馆的概况。
安徽省博物馆位于合肥市安庆路中断,占地面积约七十亩,是安徽省唯一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也是国家4 A级旅游景区。
安徽省博物馆始建于1956年,是建国后我国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博物馆。
建国初期,、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都曾经来过这里,1958年9月17日,在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作了重要指示:“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嘛!”陈毅元帅为安徽省博物馆题写了馆名。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安徽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近二十三万件,其中以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文房四宝、徽州雕刻等最为突出。
朋友们,现在咱们已经来到了博物馆的大厅,安徽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它们分别是“徽州古建筑陈列”“安徽古生物陈列”“馆藏青铜器精品展”。
咱们呢就先去看看徽州古建筑陈列吧!不过我要给大家提个醒,在博物馆里游览时,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到别人,拍照时要关闭闪光灯,尊重管理人员。
好了,大家随我来!现在咱们进入的是序厅,这里是“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
所谓“四水归堂”就是将住宅屋面的雨水汇集天井之中,表达了徽州人一种“暗室生财”的风水观念和经商之道,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不至于流向别处,让四方之才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从这里可以看到徽商“聚财气”的思想在民居建筑上的体现。
大家再看这个厅堂,它是徽州民居普遍式的代表。
它屋内的布置是颇有讲究的。
一座标准的民居,一般都建有前堂、中堂、后堂。
前堂和中堂作为礼仪场所,是男人们接待客人和日常活动的地方,后堂则作为供养长辈和女性活动的空间。
现在大家见到的这是中堂,一般中堂“太师壁”上悬匾额,并挂中堂画。
泥金木制楹联。
紧贴太师壁摆一条桌子,称“画条”。
大家看,在桌子的正中摆放的是长鸣钟,长鸣谐音长命,有吉祥之意。
钟的两边东放花瓶西放雕花镜。
取东平西静之意。
寓意天下太平,过终生平静的日子。
这些都是徽州文化的体现。
- 大家随着我再向里面去。
现在呈现在咱们面前的是一座牌坊。
在徽派建筑艺术中,牌坊被誉为“古建三绝”之一。
徽州人文荟萃,居高官者甚多,加之徽商财力雄厚,树牌立坊日益鼎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许国牌坊。
现在咱们看到的这座是模仿许国牌坊而模拟建造的。
该牌坊是徽州最大的一座牌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
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这座牌坊四面八柱,又称八脚牌坊。
据说古代只有皇家才可以建造八脚牌坊,民间只能造四脚牌坊,但是许国利用自己的机智,从他的学生皇帝那里获取了恩准,回家建造了这座举国鲜见的八脚牌坊。
这个故事呢在此就不详细的叙述了。
常言道,“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大家看,这座楼房式的建筑是什么呢?对,它就是祠堂。
这是罗东舒祠,它位于徽州的呈坎村,祠内供奉罗氏家族的先祖: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罗东舒。
该祠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
罗东舒自幼聪颖,长大以后隐居在呈坎,以耕田和读书为乐,拒绝出去做官,因此,罗氏子孙对罗东舒极为尊重。
明朝嘉靖年间开始为罗东舒修祠,历时近百年竣工,其雕刻彩绘之精美,堪称中国祠堂建筑之冠。
刚才大家看过了牌坊和祠堂,现在看到的是民宅。
这座模型是明代中期民居建筑的代表作——老屋阁。
它坐落于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乡,是西溪南吴氏私家住宅。
从表面上看建筑整体简单明了,内部结构复杂多变。
住宅正面为水平高墙,侧立面采取不对称式,与高墙相结合形成参差错落的外观。
前中后有三个天井,内有石砌的水池。
楼上厅堂阁栅外露,显得楼上厅堂比楼下宽敞,这种明代住宅特点的构造,当地民间称“楼上厅”。
阁内楼上沿天井四周有一圈整齐栏板,雕刻有花卉,云朵、飞禽、走兽。
栏板由檐柱加悬木向外微微挑出,加大了楼层凭栏空间,同时改变了天井扁平狭小,柱长楼高的瘦狭之感。
栏板上设置带有精美扶手的“飞来椅”,又称美人靠,是专供女眷休憩之用的。
大家再看这两边,这些就是徽州有名的马头墙了。
高高的马头墙既起到了防火的作用又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美。
来,大家再看这玻璃罩里,这是一套砖雕游春图,由渔、樵、耕、读,以及瓜果纹饰等组成。
大家这边走。
咱们进入另一个单元吧。
这里展放的是徽州有名的三雕:石雕,木雕和砖雕。
在徽州,木石砖三雕几乎在每家每户都能看到,一户之内少有雷同,其造型和图雕既充分表现出了大贾骄奢浪漫的心态和儒雅恬淡的情趣,又通过栩栩如生,山川风物和历史故事的雕饰,寄予着主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希望。
来,大家看这幅砖雕,能看出什么眉目吗?对,这是一对夫妻,这幅砖雕名叫“画眉夫妻砖雕”,图中女子在庭院梳妆,头戴方巾的男子正用心给女子画眉,送茶的侍女回避不及而却步。
这是汉代张敝为妻子画眉的典故,表现了温馨美满的夫妻之情。
大家可以随便看看这些精致的砖雕和石雕。
游客朋友们,有关徽州的古建筑就这些了,下面咱们参观另一个展厅吧--馆藏青铜器精品展。
咱们已进入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本馆的镇馆之宝了-看,这就是楚大鼎。
楚大鼎又名楚客大鼎,1933年出土于我省寿县的朱家集。
是我国现存的东周时期的第一大圆鼎。
整件器物雄浑凝重,气势不凡,它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一个诸侯大国昔日的辉煌强盛。
1958年9月17日,主席在视察本馆时就对它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主席曾围绕大鼎看了一圈,风趣地说道,它能煮一头牛啊!这张照片就是当年观看楚大鼎时的情景。
大家再看这里,这里依次陈列的青铜器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生活用具及农具。
大家可以随便看看。
游客朋友们,说到青铜器这里有几个精品不得不看一下。
这是铜铃,出土于肥西大敦孜商代遗址中,是我省境内出土最早的青铜器,时代相当于夏朝二里头文化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铜铃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
这个是蔡侯编钟,1955年从寿县的蔡昭侯墓中出土的编钟,共有九枚这是其中的一枚。
这个是四环无名大鉴,高45厘米,腹围是222厘米,口径77厘米,重69.4千克。
通体没有文史的,只在腹部鼓起的地方铸有4个对称的衔环铺首。
整个器物看起来厚重壮美,朴素无华。
他是我国已知的最大最重的鉴,可以称得上鉴器之王了。
追着时间的脚步,咱们已回顾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咱们再踏上时光飞船向亿万年前出发,看看那些先于人类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吧。
游客朋友们咱们现在已进入了“安徽古生物陈列”厅堂。
这是第一单元地层与化石,首先咱们看到的这张是地质年代及主要生物演化表。
这张表告诉我们地球的历史和生物进化的简单历程。
大家可以看这些图片及解释来了解了解。
走,咱们子现在进入的是第二单元,中生代恐龙化石。
这座模型是棘鼻青岛龙骨就架,棘鼻青岛龙属于鸟殿类恐龙,它是鸭嘴龙的一种,1950年发现于靠近青岛市的莱阳县而得名。
它是一种素食空龙,主要生活在距今8000万年前的白垩纪的湖沼平原上。
现在大家进入的是第三单元,这具是古象化石,是1972年在怀远县的治淮工地上发现的,经科学家推断它大约60岁,是一头老年公象。
这种象在生物进化史上,接近于非洲象的原始类型。
它的臼齿咀嚼面经过腐蚀后呈现出菱形的齿环,牙齿像匕首,非常有利于撕咬猎物。
各位游客朋友们,咱们踩着时间的脚点,穿越了历史的`长河,跨过了几千年甚至上亿年,相信大家在这时光的游览中一定收获了不少,那么咱们这次游览呢到此也就结束了。
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现在时间还早,你们可以再仔细地看一遍。
现在是10点,咱们半个小时后在博物馆门口见,大家多注意安全,在博物馆参观时要遵重管理人员,遵守规章制度,谢谢大家的配合。
那咱们半小时后再见。
关于博物馆解说词【篇2】洛阳博物馆位于新市区中州路,建于1958年,是一座琉璃瓦装嵌的民族形式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
展厅大楼展览面积35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洛阳博物馆基本陈列为《永恒的文明——洛阳文物精品陈列》,展览共分史前时期、夏商时期、两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宋时期五大部分,集中展现了洛阳地区建国以来发掘出士的各类文物精品1000余件。
其中在展品方面重点突出了五万年前的大象化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汉魏时期的彩绘陶器及百戏俑、隋唐时期的彩绘乐舞俑和釉色鲜艳、形态各异的唐三彩等。
其中的夏代青铜爵、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鼎、北魏时期陶塑、唐代的三彩灯、三彩马堪称国之瑰宝。
洛阳博物馆以其数量巨大,跨代久远,种类丰富,品位高超而享誉中外,其中仰韶、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夏、商玉石器、两周青铜器、汉魏彩绘、唐三彩、宋瓷等多是稀世珍宝,并极具地域特色,在中国文物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于博物馆解说词【篇3】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参观,我感到很高兴。
这里就是世界闻名的故宫博物馆,一般大家都简称它为故宫,顾名思义,就是昔日的皇家宫殿。
自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永乐皇帝朱棣迁都于此,先后有明朝的14位,清朝的10位,共24位皇帝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宫城里统治中国长达五个世纪之久。
帝王之家,自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时至今日这里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
由于这座宫城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所以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1987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又称紫禁城,究其由来,是由天文学说和民间传说相互交融而形成的。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所有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区。
其中的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紫微垣在三垣的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的说法。
因此,古人认为紫外线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称为紫宫。
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间至尊,因此他们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宫殿的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现其位居中央,环视天下的帝王气概。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指“紫气东来”。
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
果然老子骑了青牛前来,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
后人因此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帝王之家当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么用“紫”字来命名也就顺理成章了。
“禁”字的意思就比较明显了,那就是皇宫禁地,戒备森严,万民莫近。
此话决无半个虚字,在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宫后这里正式开放以前平民百姓别想踏近半步,大家可以想像紫禁城过去是多么崇高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啊!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历史的,也因为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说起来话长。